《李萍传》序言和战友题词

孺子牛 发表于2018-03-02 14:51:23

英雄无名

(自 序)

《风雨萍生 :李萍传》的传主李萍是我们的父亲,我们之所以要 为父亲写传,并不是因为单纯的血缘关系,而是出于我们对老一辈 革命家的崇敬和热爱。

我们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来到这个世界。从我们呱呱坠地的 时候起,中国共产党的阳光就沐浴着我们成长,使我们从小就形 成一种以奉献和利他主义为宗旨的价值观。这种世界观的诉求之 一,就是挥之不去的英雄情结。我们崇敬那些打下社会主义江山 的老一辈革命家,他们的理想、业绩和革命英雄主义,滋润着我 们的心田,塑造了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终生受益。

我们时常寻觅英雄,然而英雄就在我们的身边。父亲李萍是 个颇有传奇色彩的人。他出生于苦难,成长于忧患,集归国华侨、 爱国学生、革命军人、外交干部于一身,为建立新中国贡献了毕 生的血汗和青春。

他,从遥远的南洋回到贫弱的祖国,求学集美学校,为抗 日而率众闹学潮,为寻找革命组织不远数千里跋涉到北平,在 一二 • 九运动中浴血校场口街头,在山东参加起义奋战徂徕山, 在鲁南敌后抗日锄奸反特,在铁道线上威震敌胆,在解放战场策 反攻心。

几十年的革命斗争锤炼,使他从一个幼稚的华侨青年学生,成 长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周总理的召唤, 走上外交战线,为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而不懈奋斗。

 然 而,他又是一个十分平凡的人,一个在我们身边生活着的人。他从不张扬自己的革命经历,他是中国革命者队伍 中的普通一兵。当与他共同在学校、部队、外交战线的同学、 战友、同事们声名显赫的时候,当他曾经的同志和下级,地位、 级 别远远高于他的时候,他却甘于寂寞,无欲无求,淡泊 视之。

他并非不求进取,而是进入了居功自敛、上善若水的高尚境 界。他牢牢记住亲耳聆听过的鲁迅先生的教诲:“做人不能有傲气, 但是要有傲骨。”他牢牢记住周恩来总理的谆谆教诲 :“我们的每 一位革命干部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在革命的大道上,在千千万万 先烈血染的土地上,我,就是普通一兵 !”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在对外交往这个显亮的大舞台上,甘 心在外交战线的幕后,兢兢业业地贡献了自己的后半生,在共 和国的外交史上,不求名、不求利,默默无闻地努力完成着党 组织交给的每一项任务。在那是非颠倒的年代里,在极其艰难 困苦的情况下,他被撤职,被抄家,被批斗,却始终严守着党 的机密。

这,不就是英雄的本色吗?如果能为父亲整理出传记,将不 仅书写父亲个人的生命轨迹,更折射出那一代人的革命生涯。我 们有责任克服种种困难,记录下这段历史。

父亲更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们那一代人始终把个人的一切, 与整个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在那风雨如磐的黑 暗年月,他们走出小我的个人生活,肩负着国家的历史重任,始 终为信仰和理想而奋斗。

他们那种渗透到骨子里的使命感和牺牲精神,是推动历史 进步的原动力。这种神圣的革命力量,在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 中,只嫌其少不嫌其多。我们今天记录了父亲那一代人的生命史,实际是还原了逝去时代的文明史,加固了人类社会的价值坐标体系。 这些认知与思考,启动了我们的编撰工程。动笔之初,我们面前横亘着太多险阻,诸如资料缺乏,线条较粗,评价困难,信 心不足等问题,无一不在磨砺着我们的斗志。我们从史料相对成 形的一二 • 九运动下笔,读史籍,访前辈,翻资料,逐渐被潜移默化。 忽然间,仿佛林道静、卢嘉川们的形象在我们眼前复活,当年为 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解放和祖国富强,父亲和他的同志 们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那是多么可歌可泣的业绩,我们深深 地被感动和教育了!

一二 • 九运动的章节突破之后,接下来好像一发而不可收。 我们写的是父亲,但时刻不忘梳理的是历史脉络,展现了时代 背景,最终形成在特定的历史舞台上记录父亲的思想和行为, 也就是恩格斯强调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与中国文坛上已经问世的诸多革命回忆录相比,《风雨萍生 : 李萍传》在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大潮中,只是一朵 小小的晶莹浪花。我们完全以面对历史和后人的坦荡心态积极去 探寻挖掘。当父亲和他的同志们为信仰和理想而奋斗的时候,早 将生死置之度外,何曾有个人的打算?如今,记录父辈业绩的我 们,又何惧面前的艰难险阻?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化,置身于二十一世纪的历史大环境 中,我们每时每刻都感受到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这个世界应 该越变越先进,越变越文明。人类的科学、技术、经济、文化, 都应该不断地提高 ;同样地,人们的思维、理念、情操、境界, 更应该随之升华。换言之,精神世界要与物质世界协调进步。 在两者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和业绩无 疑是后人的精神财富,将给历史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滋养。从这个意义上说,父亲那一代人是永远值得我们忆念与敬重的。 当这篇自序就要收笔的时候,我们眼前浮现出矗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英姿,碑身正面毛泽东主席的 苍劲墨迹,道出了我们永久的心声 :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编 著 者     

2009 年 12 月 9 日于北京



1.png

刘明辉,江西省石城县人。1930 年入团,1933 年转党,同年参加红军,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昆明军区公安军政委,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处书记, 常务副省长、代省长,省委第二书记,省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第三至七届全 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中顾委委员。与李萍的相关内 容,参见本书第四章。

3.png

武中奇,山东省长清县人。早年参加革命,参加了著名的徂徕山起义。既是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指挥员,又是德艺双馨的著名书法家,书风气势浑厚,挺 拔苍劲。革命战争年代,多 次为革命烈士纪念碑书丹。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苏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书 法家协会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画院副院长,中国书 法家协会理事。与李萍的相关内容,参见本书第三章。

2.png

孟英,天津市人。193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北平辅仁大学西语系求学, 积极参加了北平爱国救亡的一二 . 九运动。 革命战争年代,参加了著名的徂徕山 起义。曾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团政治处主任、鲁中军区分区副政委。新中国成立后, 历任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参赞,外交部亚洲司专员、副司长,中国驻蒙古大使馆参 赞,西亚北非司副司长,中国驻桑给巴尔、中非、蒙古大使。与李萍的相关内容, 参见本书第二、三、四章。

浏览:128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宝子
    宝子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