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白涛传记》之二:人民里走出个白县长(下篇)

沭河清清 发表于2018-03-04 20:32:31

(五)立足苍马根据地

1940年冬天和1941年的2月,鲁南三地委、三行署、三军分区机关和鲁南区党委、鲁南专署、鲁南军区机关,以及郯城、邳县等地党政军机关先后移驻苍马地区。

1941年3月,山东分局、战工会、一一五师师部从鲁中地区东渡沂河、沭河,驻在蛟龙湾。此后,直到1942年12月中旬,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山东党政军机关大部分时间驻在临沭,有的机关还在临沭成立,如新华社就在临沭成立了第一个省级分社——新华社山东分社。省机关常住地址有蛟龙湾、朱樊、东盘、巡会等村。在这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临沭是全省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和后方基地。刘少奇、朱瑞、罗荣桓、肖华、谷牧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T作和战斗过。省机关进驻临沭,直接指导临沭的工作,对于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941年8月1日中共山东分局、一一五师在临沭蛟龙湾召开纪念“八一”庆祝大会,会场上八路军干部战士4000余人,都枪靠肩盘坐在地。友党友军代表、政府机关代表和当地群众参加了大会。师政治部肖华主任首先讲话,总结我军一年来的辉煌战绩,多次被掌声打断;接着罗荣桓政委、陈光代师长、朱瑞书记、黎玉主任都作了鼓舞人心的讲话。临沭县朱樊抗日小学代表王裕光(建国后曾任三十八军一一三师副政委)、王裕宴兄弟二人在会上作了慰问讲演,受到热烈欢迎,战士们还让把小同学举高点看看;会后举办了军史和战绩展览。大会结束不久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配合临沭地方武装,全歼了盘踞在沭河西岸的顽匪粱钟亭部。从此,滨南形势大为好转。(资料来源:原临沭县文教科长高静斋)

1941年和1942年,世界法西斯势力十分猖獗,中国人民的敌后抗战形势日趋恶化。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用3个月时间消灭中国的梦想破灭后,尤其是兵力、物资的严重不足,迫使占领了广州、武汉的日本侵略者不得不改变策略,在加紧对国民党政治诱降的同时,将侵华兵力的60%、伪军的90%以上,集中在我党领导的根据地周围。连续推行以“发展乡村自卫力量与攻势,与军警合作,以实践剿共。实行大规模扫荡,采取‘铁壁合围’战术。进行长期清剿;修筑碉堡和公路,对根据地进行封锁”为内容的5次“治安强化”运动,妄图消灭我人民军队和瓦解我根据地。国民党顽固派也加快了反共活动的步伐。加之连年自然灾害,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山东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反动势力的血腥围剿和天灾不断的险恶形势下,1941年8月,上级决定苍马县委、苍马办事处改称临沭县委和临沭县抗日民主政府,白涛任县委书记兼县长。

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1941年7月、8月赣榆县、海陵县抗日民主政府亦相继成立。这个地区的形势发展很快,鲁南区党委决定成立鲁南四地委、四行署和军分区。1941年8月至1942年3月,组织又命白涛兼任刚组建的鲁南区四行署主任。是时,临沭县委隶属于刚成立的鲁南区第四地委(沭海地委)。1942年4月,鲁南区第四地委与鲁中区第五地委合并称滨海地委,临沭从此由属鲁南地区改属滨海地区。无论归属那里,白涛同志都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分局、山东军区的指示,积极组建地方政权,发展地方武装,开展减租减息运动。随着斗争形势的好转,临沭县委相继在蛟龙、大兴、古贺、巡会、岌山、挂剑、沂滨、夏庄建立了区委和区政府,任命了区长、乡长和村长。到1942年6月,全县各级政府武装已发展到867人,群众武装1134人,有步枪1589枝,其中游击小组1731人,步枪1199枝,青年抗日先锋队40人,步枪40枝,普通自卫团9603人,步枪330枝。群众武装人数已超过了全县人口的3%。

1943年3月,山东军区从八路军主力部队抽掉了一部分干部帮助组织和整顿地方武装。八路军一一五师特务营营长陈士法(是位身经百战的老红军)被调到临沭县工作。临沭县大队又扩编为临沭独立营,陈士法任独立营营长,铁瑛任独立营政委,全县政府武装和群众武装迅速发展起来。这期间,全县的地方武装除保卫地方政权、维护社会治安、开展游击战争外,还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参加了击毙日军大队长小林的战斗,参加了郯城战役和醋大庄围困战。在击毙日军大队长小林战斗中,临沭参战民兵受到滨海专署明令嘉奖。在陈光代师长直接指挥的一一五师教二旅攻打郯城战役中,临沭县组织根据地万余名民兵破袭临郯公路,动员千余名民兵奔赴郯城,战斗打响后,临沭县委又组织民兵抬担架,送干粮,扛弹药,担任战地勤务,抢运了大批粮食和弹药等物资。战役结束后,一一五师教二旅在蛟龙村召开祝捷大会,代师长陈光到会表扬了临沭参战民兵。在醋大庄围困战中,临沭县大队和1000多名民兵围困醋大庄日伪据点达一年之久,创造了突出的战绩。10月11日,省武代会特致函慰问,省武委会授予“包围据点模范”光荣称号。

随着地方武装的不断壮大,武器弹药不足成了制约地方武装发展、影响战斗力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临沭、沭水两县联合举办爆破技术训练班,历时两周,有50名民兵骨干参加了学习,10月中旬,县委、县武委会先后两次抽调区、村干部进行培训。以后各区爆破培训班先后开课,地雷的研制爆破技术在解放区基本得到了普及,民兵们就地取材,把石块凿上眼子,装上自己用硫磺、土硝、木炭制成的炸药,埋在道口桥旁,安在门前窗后,使敌人一踏进根据地就提心吊胆。这期间,出现了全国闻名、威震敌胆的爆炸英雄马邦才。地雷的神威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信心。群众高兴地唱:“地雷地雷开了花,庄头炸倒大洋马,鬼子汉奸哭天皇,我们乐得笑哈哈……。”

(六)减租减息为群众

在任临沭县委书记兼县长期间,白涛还发动群众,斗争投靠日伪的恶霸地主,实行减租减息,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发动群众,减租减息是党中央、山东分局和滨海地委反复强调,必须抓好的工作。但在工作中遇到不少困难,广大农民由于受封建思想的桎梏,害怕恶霸地主会反攻倒算,怀疑地方人民政权基础不牢,时间不长,弄不好会种下苦瓜零碎啃,减租减息运动阻力很大。1942年春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新四军政委刘少奇从华中来到滨海,住在临沭县的朱樊村。一天,山东分局召开区、县党、政、军干部大会。朱瑞、罗荣桓、黎玉、陈光、肖华等领导同志和与会干部几百人,聚集在朱樊村一个开明士绅的大院里,白涛代表临沭县参加了大会。会议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主持,刘少奇作了重要讲话。他全面分析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形势,指出抗日战争已进入了相持阶段,我们要坚定地度过相持阶段,迎接全面的战略反攻,就必须迅速地发动群众,巩固扩大根据地的力量。少奇同志还针对当时工作实际,深刻论述了根据地开展“双减”斗争的意义、目的和方法,特别强调了在“双减”中必须坚持“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争取地主”的工作方针。刘少奇的报告,使白涛深受教育和鼓舞。

会后,山东分局将临沭、莒南定为“双减”实施中心县,并派抗大一分校的文工团和民运工作团的60人,组成“双减”工作团进驻临沭县。白涛将县里的领导骨干分成三套班子,配合山东分局派来的“双减”工作团,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广泛深入宣传抗日救国的伟大意义和发展前景,宣传人民民主政权的强大生命力,揭露地主老财剥削压榨农民的丑恶嘴脸,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革命必胜的信心,动员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和减租减息的斗争中去。二是对罪大恶极、甘心充当日本帝国主义走狗的不法地主,进行坚决的镇压。这期间,他亲自组织逮捕法办了大兴镇伪村长王守标,批斗了国民党第五区区长、蛟龙湾大地主胡伯衡和大兴区恶霸地主郑德轩。批斗会上,有的农民抱着被地主害死自己亲人的灵牌,披麻戴孝登台控诉、泣不成声。受害群众的血泪控诉激起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斗争热情,坚定了广大农民跟共产党走、抗日救国必胜的信心。三是开展地方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1942年1月,教二旅和鲁南四行署在临沭县王宅子召开士绅名流座谈会,临沭、赣榆、海陵三县有300多名上层人士参加了会议,教二旅政委符竹庭及鲁南四行署主任白涛(兼临沭县委书记、县长)到会讲话,要求士绅名流们顺应历史潮流而动,支持拥护共产党抗日民主政府的工作,做抗日救国、土地革命、减租减息的开明人士。四是做好减租减息的具体工作。群众发动起来以后,我党在各村组织成立了自卫团、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儿童团、识字班,广大群众参加到自己的组织中,围绕减租减息开展工作。根据地很快实行了“二五减租”和“分半减息”,(“二五减租”,即减原租额的25%;“分半减息”,即减年息一分五厘。)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到1942年6月底统计,全县进行“双减”的44个村中,增资人数1322人,增粮总数91420斤;减租1191户,土地11114亩;减息25户;减去1320元;有2004人参加了农救会。下半年,全县大部地区开始了减租减息,全县老百姓从中看到了光明,抗日热情和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七)自力更生度难关

白涛在临沭工作期间,正是日伪军多次“蚕食”,反复推行“治安强化”,对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的艰难时期。日寇的经济封锁,给根据地军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不少地方缺吃少穿,部队的供给有时连“穆子(野谷类)煎饼就糊盐”的生活标准都难以保障。据曾任临沭县区委书记的武同峙同志回忆,“当时我根据地军民生活极端困难,曾在夏庄吃过从沭河捞出来的笮菜(藻类);在大兴区的大坡、黄泥沟和在青云区的白旄等村吃过树叶子、草种子、茅草根和各种野菜。那时,钟山区还发生过一次蝗灾,我们把捕捉到的蝗虫当粮和菜用来充饥。冬季,两个人合发一床被子,大多数同志都患过疥疮。洗衣服没有肥皂,都是用淋过的草木灰水来洗。会吸烟的同志,没有钱买烟,只好用豆叶、芝麻叶等代替烟草。钟山区区委书记王振国同志,身患肺病,没有药物治疗,还带病参加对敌政治攻势,在严冬赤身渡沭河时,受到冷水刺激,病情恶化,不幸光荣牺牲。还有许多同志,因缺吃少穿而身患浮肿病、关节炎,又因缺医少药而离开了人世。”日寇妄图用经济封锁和治安强化等手段,饿死困死我根据地军民。

为了坚持抗日救国,坚决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改善人民生活,保障政府和军队的供给,就成为摆在抗日民主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1942年,毛主席、党中央向根据地军民发出了“咬紧牙关,度过最困难的两年”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按照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临沭军民在上级党组织的部署下,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在开展大生产运动中,全县各级党政军机关带头行动,白涛同志带领县委县府一班人在店头村开荒种地,亲自背粪筐拾粪,亲扶犁把耕地,组织打井浇地,养猪种菜,纺线织布。据他的警卫员徐慧武同志回忆,一开始白涛早上四五点钟就起来拾粪,有时还把拾来的粪倒到军烈属的地里。他们开垦出的七八亩荒地,种上棉花,当年亩产皮棉50多斤。机关职工全体参加开荒种地,学校师生课余集体开荒种地。同时,他将县、区、乡干部组成工作组,深入到村户,发动农民群众搞生产,帮助群众订“安家计划”。让群众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把分散的劳力、牲口和农具集中起来,有人出人、有牛出牛、有农具出农具,组成互助组,相互变工种田。这种办法帮助农民解决了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困难,夺取了粮食的大丰收。农民们称赞说:“互助好,互助好,打的粮食真不少。你帮我来我帮你,大伙有饭吃,抗战有供给。有饭吃,有供给,打败鬼子迎接好日子。”大生产运动既改善了群众生活,又增加了对人民军队的后勤供给。

在大生产运动中,县委、县政府及时总结并推广先进典型。岌山区农民王殿信,哥哥已是县级劳动模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超过哥哥。他在自己的田地里搭上棚子,白天蹲在庄稼地里锄草、追肥、浇水,晚上睡在棚子里看护庄稼,他种的地瓜最大的九斤多重,被誉为“地瓜大王”,当年也评上了县级劳模。王殿信还参加了行署召开的劳模大会,听了他的经验介绍,看了他生产的特大地瓜,与会的领导和同志深受鼓舞,行署还奖励他一头大黄牛。徐家贺城村贫农王松山,植棉中摸索出了“打双枝”“脱枯枝”的管理方法,亩产皮棉超过了百斤,被评为县级劳动模范。夏庄有个陈大娘,积极带领村里的妇女纺纱织布,她一个人一夜能纺出一斤棉线,被评为纺线模范。为了将这些典型在全县推广,白涛多次主持召开劳模表彰大会,给他们披红戴花,奖励耕牛农具。并组织了临沭县劳模事迹报告团在全县介绍经验,举办了劳模事迹、实物展览,推广了生产自救运动的经验。这些做法,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在当时农业生产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高梁亩产三四百斤,小麦亩产二三百斤,谷子亩产四五百斤,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奇迹。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白涛还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办起了轧花厂、造纸厂、卷烟厂,大的集镇成立了供销合作社,小的村庄成立了供销社,集市贸易十分活跃。由于政府加强了工商管理工作,制定了贸易税收政策,促进了根据地和敌占区的物资交流。当时根据地用通用的“北海币”,币值稳定,信誉很高,而敌占区却物价飞涨,伪币贬值,人心恐慌。

经济的发展,使根据地党政军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部队和县区干部的粮食供应有三分之一的细粮,每年有二三个月能吃上白面,每人每天还供应五钱油、五钱盐、一个菜,每周每人有半斤肉,机关工作人员每月每人还有两块钱的津贴。部队指战员冬有棉衣夏有单衣,会抽烟的每月发一条纸烟。农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基本能吃饱肚皮。根据地军民的生活改善,使敌占区2万多名难民拥入滨海地区。临沭县人民认真贯彻滨海专署的指示,在全县开展了“一把粮”运动,即各家各户拿出“一把粮”,救济来根据地讨饭的敌占区人民。使逃人临沭县的难民无一饿死,许多人还参加了抗日武装。

(八)拥军优属办实事

白涛身为临沭县县委书记、县长及县大队政委,集党、政、军三职于一身,非常重视拥军爱民工作。在县区机关缺乏干部,地方武装缺乏兵员的情况下,为了大局,为了全中国的解放,他将本地培养的300多名优秀干部送到祖国各地,每年春天组织农民踊跃参军。1943年2月是山东解放区第一个拥(拥政、拥军)爱月,临沭驻军召开了军政、军民联欢会,举行“拥爱”10项公约宣誓;临沭县委、县政府在东八里巷召开拥军大会,全县掀起轰轰烈烈的拥军优属活动。1943年10月28日,滨海区二地委、二行署、二军分区(又称滨南地委、滨南行署、滨南军分区)成立。张雄任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王永福(后改名王一夫)任地委副书记,白涛任行署主任,罗华生任军分区司令员。抗日战争时期的滨南地区,位于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东濒黄海,南靠陇海铁路,西到沂河,是现在的临沂、郯城、临沭县和江苏赣榆、东海县的一部分。到任后,白涛还一直很关注临沭县的工作。1944年2月上旬,以临沭县为中心的滨南拥军大会在店头召开,与会2万余人,会上临沭县有392名青年“跳台”(跳上大会主席台)报名参军,组织上借助白涛的威望,成立了滨南(即滨海二)军分区“白涛营”。3月初,全县参军运动结束,参军总数为1099人,完成滨海区党委分配任务的366%。在当时流传的“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捻钉”,“当兵的埋了没死,掏煤的死了没埋”,我们党的力量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动员农民参军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白涛以共产党人的伟大胸怀,以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为已任,在临沭全县广泛宣传报名参军的伟大意义,并对全县的军烈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关心照顾,在全县很快形成了“兄拉弟,儿别娘,前呼后拥上战场,齐心协力打东洋”的参军热潮,每年都有大批的热血青年报名参军。有个雇农戚大哥,家里有7个孩子,一家9口人只靠他做雇工挣点粮维持生活,当时白涛同志考虑到他参军一走,必然给他家庭生活造成很大困难,几次报名都未让他人伍。最后他找到白涛同志说:“八路军是咱自己的队伍,为什么不让我参加。我家困难再大也能过得去,可赶不走日本鬼子,我们有出头之日吗?”白涛见他态度如此坚决,责成县有关部门安排好了他的家庭生活,让他安心参了军。夏庄有个陈大娘,家里有4个儿子,第一次她送走两个儿子参军,先后都在战场上牺牲了,第二年她又将三儿子送到部队。三儿子负伤残废回乡后,她又将四儿子送到部队,在她的影响带领下,全区一次参军240多人。当时,不少青年为了参军打鬼子,婚期一拖再拖。有一个区妇救会长曾登上动员参军的讲演台,慷慨激昂地说:“如果谁参军我就嫁给他!”一个出过水痘、满脸麻子的大龄青年即报了名,她义无反顾,当天与他结婚,第二天送郎参军。青壮年参军时,县委领导给他们披红戴花,有的骑马,有的坐轿子,老百姓敲锣打鼓,唱着歌扭着秧歌将亲人送到部队。38军的周炳修、陈忠孝等一大批领导骨干就是在这段时间参的军。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在党的领导下,临沭县党政军民咬紧牙关,同仇敌忾,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把沭河一带变成摧不垮,打不烂的铜墙铁壁。仅1944年春到45年春,为夺取抗战最终胜利,临沭县有2099名青年踊跃参军,是滨海区党委分配任务的3.48倍。解放战争时期,临沭县有6135名优秀青年踊跃参军,奔赴前线。绝大部分刚穿上军装就随主力部队开赴东北解放战场。临沭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临沭人民就形成了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老百姓有着很高的政治觉悟。

白涛在临沭这片热土上为创建革命根据地作出的贡献,被当年抗大文工团刘知侠(作词)和王久鸣(作曲)创作的,并广泛流传于滨海临沭一带的著名歌曲《沭河的歌声》作了真实写照!

“沭河好风光,/庄庄相连多么长!/土地肥来人口广,/庄稼人勇敢有胆量。/鬼子太心狠,/顽固土匪趁火抢掠,/杀的杀来抢的抢,/大好的沭河遭了殃。/八路军来了老四团,/人民里走出了白县长。/不让鬼子猖狂,/不让鬼子抢掠。/民兵千千万,/拿起刀和枪。/拥护八路军,/紧随共产党。/游击小组多活跃,/沭河人民铁样强。/保住我们的田庄,/保住沭河的风光。/让敌人望着沭河颤栗,/让我们在沭河上歌唱。”

浏览:2198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联大
    联大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