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文/刘白涛)

沭河清清 发表于2018-03-04 20:56:29

抗战胜利以后,山东省滨南、滨中两个地委合并成立滨海地委,谷牧同志任中共滨海地委书记;两个行署合并成立滨海专署,我调到滨海专署工作,任副专员,兼管人民武装工作。当时,中国人民正沉浸在欢庆抗战胜利的欢乐之中,然而,独夫民贼蒋介石却在“和谈”烟幕的掩护下,策划着一场围剿共产党、吞并解放区的反革命内战。为了提醒全党和全国人民保持高度的警惕,作好反内战的思想准备,毛主席先后发表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关于重庆谈判》等一系列重要文章,教导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蒋介石的本质,丢掉幻想,拿起武器,随时粉碎蒋介石制造内战的阴谋。根据党中央和山东分局的部署,滨海地区从一九四六年起开始了思想练兵,通过进行阶级教育和战备教育,端正全区人民对形势的看法,克服太平麻痹思想,为还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九四六年,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公然撕毁“双十协定”向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党中央、毛主席在强调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来犯之敌的同时,向后方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号召。滨海地区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坚决响应,认真执行,真正做到了人人动手,家家出力,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就支援到哪里,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就支援什么。每当我回忆起滨海人民全力支前的动人情景,总是心潮起伏,激动万分。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滨海人民就有参军参战的光荣传统,解放战争开始后,这种传统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广大翻身农民在“欢庆土地还家”的同时,高喊着“保卫胜利果实,打垮奸贼蒋介石”的口号,纷纷报名入伍,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参军参战热潮,一批批的青壮年涌向主力部队,有些大一点的村庄,一次参军就是一个连、一个排,各地涌现了许多动人事迹。我曾记得,在东海县的一次翻身大会上,有六十五个青年涌上大会主席台报名参军,其中有个村的青救会员支前刚回来,还没吃饭,一听说庄内动员参军,马上赶去把自己的名字报上,然后回家喝了两碗糊糊就赶忙走了。

临沭县五官庄有个青年,参军到了八路军的老四团(即一一五师六八四团),在解放码头时牺牲了。消息传来时,庄里正在动员参军,有的干部担心这个消息一传开,会影响群众的参军积极性,可大部分同志认为,临沭县是革命老根据地,这里的人民经受了抗日战争的严峻考验,应该相信翻身群众的觉悟。于是,他们把这个战士的遗体运回庄里,开了追悼大会。会上村党支部书记和这个战士的父亲都讲了话。开会之前,本来没有安排这个战士的妻子发言,可是当她的公公刚讲完话,她就登上主席台,诉说了父亲被地主逼死,母亲改嫁,自己要饭为生的苦难经历和实行土地改革之后过上的幸福生活。她说,没有人流血牺牲,就不会有穷人的好日子。孩子爹牺牲了,他死得光荣,我也要当女兵去,为他报仇,蒋介石不让咱过好日子,咱就和他拼到底!就在那次追悼会上,不光原先动员的十五个青年,都表示要为烈士报仇,而且在她的启发和带动下,当场又有二十几个人报名参了军。

轰轰烈烈的参军运动,牵动着各个阶层,涉及到每个角落,除了贫苦农民的子女踊跃报名外,许多绅士名流,也积极动员子女入伍,不少地主、富农出身的青年知识分子,也纷纷背叛自己的家庭,投笔从戎。莒南县大店镇庄氏地主家族,一次就有四十多名子弟参军,他们骑着大马,带着红花,向自己的家乡告别,与剥削阶级家庭决裂,决心在解放战争的熔炉里经受锻炼,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终生,他们之中的不少人,至今还担负着我们党政军的主要职务。岭泉区一户开明地主,有两个儿子,解放战争开始后,他就动员两个儿子参军,儿子思想不通,他竟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孩子,咱祖祖辈辈靠剥削吃饭,对人民犯了罪,这次你们兄弟两个,一定要带头上前线,杀敌立功,将功折罪,我在九泉之下,才能瞑目。”他的话深深打动了两个孩子的心,他们争先报名,参加了部队。

回忆当时,独子告别老母亲,男青年说服未婚妻,年轻姑娘动员未婚夫上前线的事,真是层出不穷。临沭县有个姓段的青年,父亲去世了,只有他守着老母亲生活,动员参军时,他坚决要求上前线,村干部怎么劝说也不听,最后还是参了军。有位女青年写信给未婚夫说:“参军好似中状元,你光荣我也光荣。等打垮反动派再回家,咱还要来个文明结婚呢。”

从解放战争开始,滨海地区有两次比较大的参军运动,第一次有三千二百五十名青年参军,第二次又有六千二百多青年涌入主力。赣榆县的三个区一次就有三千二百多名青年参加部队。

在解放战争期间,滨海地区提供的兵源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广大青年有翻身作主的切身体会,有保卫胜利果实的坚强决心,他们对党热爱,对敌人仇恨,能吃苦耐劳,打仗勇猛顽强。郯城县蒲汪村支部书记带领了村中一批青年参军后,英勇杀敌,屡建战功。其中有个青年战士在鲁南战役中把手榴弹绑成一捆炸敌人的坦克,手榴弹用完了,他又抱了一捆秫秸,浇上煤油,冲到敌人坦克边点火燃烧,获得了反坦克能手的称号。

一九四七年初,国民党蒋介石的全面进攻遭到惨败,又拼凑兵力向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取得鲁南战役胜利之后,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实行有计划的战略转移,敌人正规军迅速占领了苍山、临沂一线,还乡团也尾随在后,卷土重来。滨海地区处在敌人侧后方,形势是敌我穿梭相持,游击相持,敌人随时可能对滨海解放区进行局部蚕食、突击和清剿。

为了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滨海地委号召全区军民紧急行动起来,加强武装建设,组织了数以千计的武工队和游击小组,按照毛主席制定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游击战略方针,狠狠打击来犯之敌。在这期间,地雷发挥了巨大威力,各县爆炸队员们,在实践中不断发明创造,制造并使用了竹管雷、空中雷、钢簧雷、坠子雷、石雷、水雷、简易踏雷等等,地雷的神威震慑了蒋军,使他们的进犯连连受阻。当时闻名滨海区的有很多爆炸队,“高广珍爆炸队”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他们不仅创造了许多新雷,而且布雷的成功率非常高。仅据一九四六年十月至一九四七年十月统计,这个队就成功爆炸四十八次,炸死蒋军二百多人,伤敌三百五十人,炸毁敌军车十一辆。有一次他们配合主力作战,在郯城内外布了雷,敌人进城后,接二连三的爆炸,敌人走到哪里,地雷就响到哪里,吓得敌人一天一夜不敢上街,民兵们风趣地说:“蒋军不给西瓜钱,我们就不卖给你。”

滨海军民在打击蒋介石正规军的同时,还不断铲除伪政权,同嗜血成性的地主还乡团进行生死较量。郯城县陈庵洲有一个大地主,外号叫“大眼贼”,手中拥有几百号人。大眼贼平时仗势欺人,随同国民党还乡之后,更是无恶不作。有一次,他在村里抓到一个孕妇,便叫人把她的衣服剥光,吊在梁上,脚下燃起火,他亲自用战刀剖开了这位孕妇的肚子,取出胎儿,和她母亲一并活埋了。他的残暴罪行,激起了当地群众的极大愤怒。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郯城独立团担起了攻打陈庵洲围歼大眼贼的任务。第一次攻打陈庵洲时,由于先头部队在捕获哨兵时鸣了枪,过早地惊动了敌人,使大眼贼和还乡团头子都逃跑了。第二次攻打陈庵洲时,又由于大眼贼的老奸巨猾,没能奏效。这下大眼贼更神气了,到处吹嘘,吓唬群众。后来,我们总结了前两次的教训,组织民兵和部队长途奔袭,黄昏时悄悄地包围了村庄。第二天拂晓,冲锋号一响,民兵和战士们一涌而上,大眼贼还来不及抵抗,便束手就擒了。活捉了大眼贼,当地群众拍手称快,他们给大眼贼戴上高帽子,游街批斗,最后经过公审执行枪决,为民除了一大害。滨海地区人民的武装斗争,不仅沉重地打击了还乡团,而且起到了牵制敌人前进和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作用,为前线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一九四七年五月,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使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顿受重挫,彻底扭转了华东战局,我华东野战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夺取全国的胜利,在召唤着解放区的人民。滨海人民深深懂得,前方的胜利同后方的支援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滨海地委成立了支前指挥部,配备了专职干部负责全区的支前工作。在轰轰烈烈的支前热潮中,滨海人民作出了无私的贡献。部队需要过河,群众就拿出门板、桌、椅搭桥;部队的军马缺少草料,群众就拆了自己的草房,献草喂马。回想当时滨海地区还很艰苦,但为了前线的需要,人民群众宁可自己受冻挨饿,“砸锅卖铁,倾家荡产”,也要把最好的东西送到前方,在全区范围内掀起了捐款、募物、献菜等活动,群众从自己家里拿出了鸡蛋、海货、干菜、瓜果等食品,买点牙膏、肥皂、毛巾、扇子等日用品送到支前指挥部;老大娘们精心制作了豆腐干和又香又脆的咸花生豆;识字班将集体纺纱线卖得的钱购买成食品,纷纷送往部队。

在支前工作中,滨海妇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们在全区百分之七八十青壮年出民工支前的情况下,毅然提出了“妇女当家”的口号,挑起了生产和支前的两副重担。她们磨面、碾米、做军鞋、照顾伤员,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日照县芦山区惠家沈马庄妇救会长惠大嫂,一夜碾米九十斤,第二天又和妇女们继续干。她说:“前方打老蒋,后方搞支前,这正是咱妇女立功的机会。”在惠大嫂的带动下,全村提前完成了一百多万斤的碾米任务。

肩负着后方人民支前的期望,滨海地区的青壮年推起小车,抬起担架挑起担子,满载着支前物品,日夜兼程地奔向前线。他们顶着敌机的扫射和轰炸,往返于硝烟弥漫的战场,辗转在崎岖的乡间小路,前赴后继,为部队运送着粮食、军械、弹药和伤员。他们豪迈地说:“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就支援什么。”莒南县担架队在一次运输中,正逢倾盆大雨,为了不让雨水淋湿弹药,队员们纷纷脱下蓑衣和苇笠,遮盖弹药箱,雨水无情地打在身上,他们却丝毫不在乎。小车队冒雨在嶙峋陡峭的悬崖上行进,由于山陡路滑,每走一步须四、五个人才能拉上去。大雨过后,山洪怒吼,河水骤涨,他们就四个队员一组,把小车架在肩上抬过河去,把弹药安全完好地送到了目的地。日照县小车运粮队,也是一支无往不胜的运输队。有一年冬天,他们运送粮食,被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这河上原来有一座桥,国民党残匪逃窜时炸毁了。水面有五、六丈宽,结了一层薄冰。队员们毫不犹豫地脱下棉衣,拿起撑车棍,打开冰层,架起车子,破冰涉水而过。在艰难困苦的支前运输中,民兵们经受了锻炼,涌现出许多英雄个人和集体,被命名为“钢铁担架队”的赣榆县担架队,就曾随陈、粟大军出征,辗转四千里,抢运伤员六百余人,运送弹药六万五千多斤,全队百分之九十八的队员创立了战功。

“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信念,鼓励着滨海人民,在三年解放战争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英雄业绩将永远载人史册。

浏览:4766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 太湖石
    太湖石
  • YMXM
    YMXM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