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炳辉传》十一章:为革命死而后己(四)

阿都嘎 发表于2018-04-21 23:15:54

四、名垂青史

  将星陨落,三军恸哭,万众哀悼。

    罗炳辉逝世的消息迅速传到了临沂。中共中央华东局、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参议会于6月21日晚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并发出讣告,沉痛宣告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罗炳辉同志病逝。讣告指出:罗炳辉同志“毕生保国保民,功业永垂不朽”,他的病逝“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极大损失”。

    6月22日凌晨,罗炳辉的遗体运抵临沂城,停放在文庙已经布置就绪的灵堂。山东党政机关、群众团体、部队指战员和各届民众惊闻噩耗,纷纷前往吊唁。一时间,临沂城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

    当天上午,陈毅等陪同张明秀及大女儿罗镇涛、儿子罗新安、小女儿罗鲁安来到灵前。张明秀望着罗炳辉的遗容,想到从此自己将失去志同道合的战友和伴侣,孩子们也将失去亲爱的父亲,顿时泪如雨下,痛不欲生。

    由于正值盛夏季节,罗炳辉的遗体不便保存,故在运抵临沂的当天下午4时,即装棺入殓。陈毅在入殓仪式上致哀词说:“我们与罗炳辉同志多年一块作战,现在却只能瞻仰遗容,这是我们最大的悲痛……特别是在国民党反动派积极发动大规模内战的紧张局势之下,使我们更加沉痛。但我们应在最悲痛时也不消极,将教育我们对法西斯反动派更加仇恨。”“他的死是一个号召,号召山东全体军民起来继承遗志,实行严正的自卫!”陈毅最后在灵前宣誓:“你未竞的事业,我们一定去完成!”

    6月23日,中共中央给华东局、山东军区司令部及罗炳辉家属发来唁电。电文如下:

中共华东中央局、山东军区司令部并转罗炳辉同志夫人张明秀同志和罗炳辉同志女儿罗镇涛女士:

    山东军区副司令员罗炳辉同志的病故,是我党我军与我国人民的重大损失!炳辉同志早岁加入滇军,参与护国、北伐等革命战争。在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战争中,又于1929年冬领导江西吉安起义,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不懈。在抗日战争中,领导新四军第2师奋战皖东敌后,创造皖东解放区,立功尤著。中共中央谨以悲痛的心情哀悼他的逝世,并向你们致以亲切的慰唁。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六月二十三日

    同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发表讣告,指出:“罗将军系华东解放区名将之一,抗战八年中,率领安徽、江苏等省广大军民,坚持敌后抗战,打击敌伪,创造了淮南根据地,保卫了华东解放区,功绩卓著。”

    6月23日下午5时,临沂城上空,风沙弥漫,哀乐低回。新四军军部暨山东党、政、军、民各机关团体及各届民众10万余人,隆重集会悼念罗炳辉,并举行安葬典礼。罗炳辉棺木装在卡车上,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政治部主任舒同执绋前导,各机关领导同志迈着沉重的步伐,沿沂河畔缓缓向烈士塔墓地前进,不时为沿途路祭而停步。整个送葬队伍长达数华里。各机关、部队、团体和市民代表分列两

旁,向灵车默哀、致敬。一路上,省政府、军政治部、交际处、县政府、新华书店等机关,和城内北关、营房、南关等地农民,分别举行路祭,献馔祭酒,为罗炳辉在天之灵默默祝福。到达烈士塔墓地后,中共中央华东局在门内举行最后一次路祭。安葬仪式开始了,哀乐悲鸣,全体肃立,张明秀和孩子们已是泣不成声。当警卫人员将棺木抬入墓穴后,陈毅、舒同和山东省政府秘书长郭子化、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副参谋长袁仲贤将一幅绣有“中共”黄色大字的红旗,覆盖在罗炳辉的灵柩上。各界人士向罗炳辉遗像默哀、鞠躬,向家属、子女表示慰问。

    灵柩入土。罗炳辉的忠骨被埋入了齐鲁大地。这里距他的故乡是那样的遥远。正所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陈毅在墓前发表了演说。他那浑厚的四川口音饱含着悲痛,更充满着力量。他说:“当我们与罗副军长永别的时候,我代表中共华东局暨山东八路军、新四军的全体指战员,向他致以沉痛与崇高的革命敬礼!”

    陈毅讲述了罗炳辉从入滇军、参加讨袁护国战争,到加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大革命,最终举行起义,参加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自卫战争的曲折经历。他说:“罗炳辉同志是一个士兵出身的革命将军,又曾是一个国民党军队起义的革命将军,从组织起义之日起,罗炳辉同志便由一个民主老战士进而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他在我党的领导之下,创造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武装,并在抗战期间有力的培植了新四军,开辟了华中解放区。罗炳辉同志的名字已为爱好和平的中外人士所传颂。因此,罗副军长的病故,是我党一个重大损失。”

    陈毅号召大家学习罗炳辉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继承他的遗志,完成他未竞的事业。陈毅指出:“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及多灾多难的中国人民,对于他的先锋战士、对于他的革命领袖的死去,是比失去任何亲人都要哀痛和难受。但是,罗炳辉同志的亲密的战友们应该知道,国民党正在向我们狞笑,正在计划消灭我们。反动派们正要中国人民撤回一切民主要求,承认法西斯的封建独裁,要中国人民服从他们的反动命令,放下武器为他消灭。因此,我们应该进入自卫的准备,千万不能让法西斯反动派得手。我们今天要揩干眼泪,勇敢的、坚定的站在自卫的岗位上,去承继死者的未竞的事业。伟大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是万分艰难的。第一批倒下了,第二批冲上去,第三批又冲上去,以头颅热血,换取人民的自由和保护民族的独立。最后胜利之券,是操在我们人民手掌中的。只有这样,才是纪念先烈的最好办法,也只有这样,革命的先烈才喜欢我们来纪念他。”

    陈毅最后庄重宣誓:“罗炳辉同志,您好好的安息吧!我们今天在你墓前宣誓,在你遗像前许愿,值此内战威胁极端严重之际,我们誓必以胜利地保卫和平,来纪念你。同志们!全中国的和平进行了数月谈判,现在证明我们人民的和平不能由反动派恩赐,反动派也绝无诚意放下他对中国人民的鞭子。我们不能向人乞求和平,恩赐和平。我们只好准备好自己的自卫力量,如果反动派敢于进攻我们,一定要将他击退!让我们在取得和平民主的最后胜利时,再为罗将军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

    送葬归来,陈毅的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静。他辗转反侧,通宵不眠,挥毫写下了饱蘸深情的著名长诗《罗炳辉将军追忆词》,借以表达自己对亲密战友的沉痛哀思。这

首诗后由陈毅夫人张茜修改并更名为《悼罗炳辉将军》,收入《陈毅诗词选集》。其中几句云:

革命不自惜,一朝痛永诀。三军皆雨泣,临穴瞻遗容。立誓有五字:“奋斗与君同”。将军之风义,于我称师友。患难共朝夕,进德君不朽。独裁下通牒,遮天伸血手。人民有勇气,掌握真理久。所悲君命短,失我老战友。坚誓不负君,自卫退群丑。难忘君令德,难忘君身手。难忘君刻苦,士卒同升斗。已拭我眼泪,已埋君尸首。已知君含笑,群众正抖搂。

    罗炳辉病逝的消息传出后,各解放区一片震惊,人们以不同方式哀悼着。延安《解放日报》在6月24日第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新华社发布的罗炳辉病逝的消息和中共中央的唁电,以及罗炳辉传略;在29日第一版头条位置,刊登了陈毅在罗炳辉墓前的演说;在这前后几天,还连续报道了山东和苏皖边区悼念活动的情况。《新华日报》《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华中报》等,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均以大量篇幅报道了悼念罗炳辉活动的消息及纪念讲话、悼念诗文。

    6月25日,中共晋察冀中央局、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发出唁电:“惊悉罗炳辉同志病逝,无限悲痛。时局方艰,递失名将,不仅为我军之重大损失,抑亦全国人民之重大损失。炳辉同志生前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的精神与伟大的战功,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钦敬,我们党为实现炳辉同志遗志而继续奋斗!”

    同日,聂荣臻、罗瑞卿、肖克、刘澜涛发出唁电:“罗炳辉同志逝世,痛心曷其益感,我党我军与人民损失之大,唯有朝夕激励,坚持奋斗,以继死者之志。”

    这一天,中共四川省委也发出唁电:“今倭寇虽除,而和平民主平等自由尚待争取,炳辉同志突告病故,此乃我党我军与全国人民之重大损失。”

    淮南地区是罗炳辉曾经长期战斗过的地方,淮南人民对罗炳辉怀有深厚的感情。6月29日,苏皖边区政府发布政令:为纪念罗副军长建立淮南解放区之功绩,特令将淮南路东之天长县,改名为炳辉县(1960年恢复原县名),并于该县建立纪念碑,永志不忘。

    7月5日,张云逸、黎玉由延安回到临沂。此前因在途中,未能将毛泽东、朱德给罗炳辉的亲笔信及时带到,也未能赶上参加这位老战友的追悼活动,甚感遗憾。这时,国民党军已对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罗炳辉的夫人张明秀及子女要撤离临

沂,张云逸在军务繁忙的情况下,依然陪同她们专程给罗炳辉扫墓。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为截断山东与苏北两大解放区的联系,于1946年秋开始进攻鲁南解放区腹地,并两度进攻临沂。山东野战军顽强抗击,曾两次打破了国民党军进犯临沂的企图。1947年1月下旬,为保证华东野战军主力顺利进行莱芜战役,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率一部执行阻击沿沂河、沭河北犯临沂的国民党军8个整编师的任务。后为集中兵力于北线歼敌,完成预定任务后的阻击部队于2月15日奉命撤出阵地,主动放弃临沂。当日,国民党整编第74、第83师等部占领临沂。之后,国民党军为了泄愤,竞惨无人道地掘开罗炳辉的陵墓,将他的遗体挖出来,用绳子倒吊在树上,刀刺枪打,百般凌辱。家住临沂东关的渔民卢建功等,冒着生命危险,两次保护罗炳辉的遗体,最终趁夜悄悄把罗炳辉的遗体掩埋在沂河沙滩上,使国民党军再也无法找到。

    全国解放后,张明秀写信给陈毅和中共中央华东局,要求寻找罗炳辉的遗体,并重新安葬。当地人民政府派出专人,在卢建功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罗炳辉的遗体。接着,重新举行了安葬仪式。

    1949年2月,由中共中央华东局提议,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在I临沂建立大型革命烈士陵园,初名临沂烈士陵园,后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陈毅曾亲赴临沂指导陵园的建设。1950年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建成后,罗炳辉的遗骨迁葬于陵园内,修建了花岗石陵墓。从此,他就长眠在这里。

    罗炳辉陵墓高11米,系直线四角塔型构筑,下为墓台,上为碑亭。碑亭饰有红星嘉禾浮雕,顶缀罗炳辉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所获勋章造型。碑亭大小12面,分别镶嵌着墓碑。正面东侧是朱德题词:“革命到底死而后已,精神不死万古长青。”西侧是周恩来题词:“人民的功臣,罗炳辉同志不朽。”墓碑上还有刘少奇、任弼时、陈毅等的题词。刘少奇的题词是:“志在革命,功在人民。”任弼时的题词是:“永垂不朽。”陈毅的题词是:“为被压迫阶级争自由剧战久经到死不离民众,当反革命势力已陨灭丰碑特建勒铭永记殊勋。”墓亭背面镶刻罗炳辉的传略,4个突出部位各有一幅浮雕,分别反映罗炳辉关心士兵、联系群众、制定作战方案、深入前线指挥的情景,亲切感人。

    1955年,又在罗炳辉陵墓前修建了石像亭,亭的门匾上刻着“瞻容思功”4个金色大字。一尊高1.9米,体态魁梧、气宇轩昂的罗炳辉戎装雕像伫立亭中,再现了将军生前的风采。

    为缅怀罗炳辉将军的光辉业绩,弘扬罗炳辉将军的革命精神,党、政府和人民以不同的方式纪念他、追思他。

    1987年8月1日,安徽省政府在省会合肥市市区塑立起一座罗炳辉身着戎装、跃马远眺的铜像。

    1988年,罗炳辉故居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0月,中共中央军委确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33人为“军事家”,罗炳辉名列其中。

    1997年12月22日是罗炳辉诞辰100周年。为纪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

家,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指挥员,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题词:“人民功臣罗炳辉将军”。

    1997年11月11日,罗炳辉故乡云南省昭通万人集会,在新建的炳辉广场隆重举行罗炳辉将军铜像落成揭幕仪式,拉开了云南各族人民纪念这位在中国革命史上功勋卓著的军事家诞辰100周年活动的序幕。11月18日,中共彝良县委、彝良县人民政府举行纪念罗炳辉将军诞辰100周年座谈会。12月13日,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昆明召开座谈会,隆重纪念罗炳辉诞辰100周年。同年,中共安徽省天长市委、天长市人民政府为纪念罗炳辉任新四军第2师师长时在淮南、皖东抗日根据地的丰功伟绩,决定创办炳辉中学。

    1998年2月18日,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纪念罗炳辉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在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我们缅怀罗炳辉同志的光辉业绩,学习他崇高的革命风范和丰富的治军、作战经验,对于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推进国防和军队的建设与改革,都是很有意义的。罗炳辉同志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指挥员,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罗炳辉同志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素以多谋善断、机智灵活、英勇顽强著称。他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特别是担任我军高级指挥员后,创造了许多为人称道的作战范例,为丰富毛泽东军事思想做出了贡献。罗炳辉同志不仅善于用兵,而且善于带兵,治军严是他的重要特点。他十分注意培养部队的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强调以严格的训练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罗炳辉同志一生酷爱学习,有深厚的军事理论造诣。他最善于把学习同建军、作战的实际结合起来,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思考,把经验上升为理论,再用以指导实践。罗炳辉同志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史上。他的光辉业绩和崇高风范,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和学习。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罗炳辉魁梧的身影早已远去。但正如一首诗中所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罗炳辉,这位从乌蒙山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人民的功臣”,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浏览:2757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甘玛
    甘玛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