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报纸事迹文章选登

胖胖的a公 发表于2018-05-10 17:51:10

1副本.jpg

1956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浙江日报》的报道,并配发署名文章。

勤俭办企业的杨厂长

在宁波铁工厂里,传颂着许多关于杨在浩厂长勤俭办企业的故事。

厂长室秘书夏启予最爱对人讲述杨厂长克勤克俭的作风:“要到杨厂长那里去批任何预算、开支,事先总得精打细算,算了再算,才敢拿到厂长室去。”原来,杨厂长有个特点,他不但要知道该不该花这笔钱,而且还要了解怎么花法。今年8月初遭到台风袭击以后,工厂四周的竹篱笆被吹倒了,行政科打算花四千元钱处理。杨厂长就和有关人员商量研究,决定以修编旧篱为主,动员职工家属来搞,结果不但大大缩短了修理时间,而且只花了四百元钱。平时,每当杨厂长批复车间检修机器计划时,总是找几位参加检修的老师傅来,听取他们意见以后再落笔。最初,有的干部不习惯杨厂长的做法,认为厂长这样做是不相信他们。但是日子久了就感到凡是和厂长研究商量以后办的事,既能节省钱又办得好。杨厂长说:“事先指导干部如何去花钱,就可以避免事后指责他们花钱不当。”还说:  “当厂长的人,批上‘同意’两个字,是最容易不过的,但是要不犯官僚主义,就不容易了!”

去年当厂里的产值、利润、成本指标超额完成计划的时候,有人提议买十辆新脚踏车,来替换厂长和厂里领导干部使用的1日车。财务科也认为:费用不成问题,应该买。但是遭到杨厂长的坚决反对:  “计划是靠大家完成的,  我们领导干部有什么权利可以单独享受成果呢?”直到今年,杨厂长才批准给通讯员买一辆新车子,  他自己骑的仍1日是那辆1日车子。同样,在厂长办公室里,几年来不管其它科室添了多少新设备,厂长用的写字台始终是那张1日桌子,厂长室的窗帘也没有换过新的。他还批评了财务科说:“难道计划完成了,就可以奢侈浪费了吗?”直到今年,  杨厂长才批准给通讯员买一辆新车子,他自己骑的仍旧是那辆旧车子。同样,在厂长办公室里,  几年来不管其它科室添了多少新设备,厂长用的写字台始终是那张旧桌子,  厂长室的窗帘也没有换过新的。

杨厂长不但会精打细算、节约管理费用,也善于发动群众注意节约。  譬如去年厂里废品损失很大,占总成本的4.32%,今年发动工人努力以后,  废品的损失减少到1.91%。

宁波铁工厂几年来从上到下勤俭办企业的结果,不但搞好了生产,还得到8万元的企业奖励基金。他们利用这些奖金做了许多改善工人生活的工作。厂里扩建了男浴室;还新建了女浴室、阅览室,添置了文化用具等。在今年夏天高温度季节里,  工人在寝室里无法安睡。杨厂长看到了,  立刻拨出部分企业奖励基金在江边搭了个大凉棚让工人睡好觉。因此,  工人们反映:“杨厂长会精打细算过日子,但是也不小气。”(转载浙江日报)


克勤克俭以身作则(井予)

在厂矿企业领导人员中,一贯勤俭朴素办企业的实在不乏其人。这种人的事迹常常为群众所称颂传播着。今天本报刊登的“勤俭办企业的杨厂长”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杨厂长的事迹,有以下几点是比较突出的。

第一、就是精打细算、慎重花钱的态度。人们治理家务、管理企业差不多每天都要花钱,似乎花钱并不是什么难事。不过,要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把每一分钱都花在最急要的地方,并且尽可能地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企业领导人员在编制预算和批核开支的时候,应当像宁波铁工厂的杨厂长那样走群众路线、精打细算。首先和群众商量,了解该不该花,该花的能不能尽量少花。在决定花这笔钱的时候,又帮助下面研究少花钱、多办事的具体办法。对于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这种做法,既可以保证节省开支、避免浪费;又做到解决问题,群众满意。有些企业领导人员,主观上很想把事情办好,只因为他们习惯于个人决定和批示,不同群众商量,结果,浪费了钱财,还引起了群众不满。可见,在花钱问题上走群众路线,也是必要的。

第二、公私分明,  防止特殊。在企业领导人员日常工作和生活里,有许多事情,公事和私事常常交错在一起,比如说,宿舍的分配,机关交通工具的购置,办公设备的添置,文化娱乐用品的使用等等,稍不注意,就会发生公私混杂、脱离群众的现象。因此,企业机关里掌握钱财物资的人,如何做到像宁波铁工厂那样防止特殊,公私分明,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宁波铁工厂的杨厂长说得好:  “计划是靠大家完成的,我们领导干部有什么权利可以单独享受成果呢?”可惜,有些企业的领导人员偏偏在这一点上还不注意!他们一有机会,首先为自己安排,甚至假公济私,这种作风是违反艰苦奋斗精神的。

人员在夏季注意到职工的降温防暑,在冬季注意到职工的取暖防寒,平时,经常注意到职工生活福利设施。这种作风在群众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总之,企业的领导人员以身作则,克勤克俭,给企业的影响很大。要树立这种勤俭朴素、关怀群众的作风,首先要具有高度的群众观点和对人民事业负责的精神。只有在这种精神下,才能做到克勤克俭办企业。


1956年12月18日《浙江日报》在刊发报道《杨厂长会过日子》一文后,配发短评《学会精打细算,慎重化钱》,全文如下:

学会精打细算,慎重化钱

今天本报发表了一篇关于杨在浩厂长勤俭办企业的报道。在这篇报道中,生动地叙述了许多关于杨厂长克勤克俭过日子的模范事迹。这里面值得学习的东西是很多的,我们认为最值得各厂矿企业领导者学习的,  是杨厂长的那种精打细算、慎重花钱的精神。

目前,我们国家正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了保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国家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就要求厂矿企业的领导者,学习杨厂长勤俭办企业的精神,注意精打细算,慎重地使用每一元钱。

有些企业领导者,怕开支扣得紧会使别人说自己太“小气”。因此,为了显示自己的大方,当人们到自己这里来请批预算或开支时,往往不加考虑,便批上“同意”二字。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慷公家之慨,任意浪费国家资金的一种行为。杨在浩厂长恰恰相反,他在批每一笔开支时,算了再算,不肯轻易落笔。因为他知道,批上“同意”两个字,是最容易不过的。但是,要为公家节省尽可能多的资金就不容易了。如果有人把杨厂长这种珍惜国家的每一元钱的精神称为“小气”,那末,我们认为这种“小气”倒是应该大大提倡的。

 仅仅把开支扣得紧还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怎样更有效地使用每一元钱,做到用一元钱办几元钱的事情,而不是用几元钱办一元钱的事情。杨在浩厂长为了做到这点,在使用每一笔钱时,都找有关人员来商量研究,他不但要大家弄清该不该花这笔钱,而且具体地指导大家怎样化才能节省。因此,凡是杨厂长和大家商量研究以后办的事,既能节省钱又办得好。

当然,提倡精打细算、慎重化钱,并不是主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化钱,而是主张该化的一定要化,但是要尽量做到少化;不该化的坚决不化。绝不能借口精打细算,对生产上、职工生活上的一些迫切需要解决而又非化一部分钱不能解决的问题也拖着不予解决。杨厂长在这一点上也是做得较好的,值得各厂矿企业领导者很好地学习。


1956年12月11日《宁波报》在刊发《一个化钱“小气“的厂长》报道后,配发了《编辑的话一一“谁是真小气”》,全文如下:

 谁是真小气

 读完“一个化钱‘小气’的厂长”后,不禁感想丛集。我们常见有两种“小气”,的厂长,一种是像杨厂长一类,在平日对可以节约的地方,一个钱也不肯多化,钱扣得死紧,但是他们对国家和工人却是大方的;生产上能依靠群众经常完成计划,给国家积累更多资金;对工人该办的福利都办了;而且由于生产完成好,经常得到国家奖金,因此工人集体福利增加了。

但是另一种“小气”的厂长,他们平日化钱倒很大方,事事讲究风度,因此化一些钱不在乎;但他们对国家却小气得很,上缴利润缴得很少,计划不能经常完成;对工人实惠的福利也办得不多…

究竟这两种人,谁是真小气呢?


浏览:127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