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先父一日行(文/孙继龙)

孙杰 发表于2018-06-16 22:43:45

为纪念先父孙伯龙壮烈殉国50周年,市、区政协文史委员会决定编撰《孙伯龙烈士专辑》。年初,特从北京请来了运河支队宣传股长,支队秘书、原湖南大学教务长、中文系副教授梁巾侠同志来枣予以指导。梁阿姨不习惯住宾馆、赴宴席,执意住我家中。翌日有幸陪她参观、走访,度过了难忘的一天。

拜谒二丰碑

汽车在陶(庄)韩(庄)路交接处转南而行。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两排高高的白杨树,随之便出现了百亩果园。先父的墓碑便在该园的东南一端。这是在抗日战争50周年之际,由运河南岸的黄邱山套迁回故里的。当地政府为之树立的纪念碑,正面题为:“鲁南军区副司令、运河支队支队长孙伯龙烈士之墓”;背面碑文系健在的运支第二任支队长邵剑秋(世澄)老人撰写,简述了先父的革命历程。

梁阿姨缓缓地、步履沉重地走至墓地,向战友献上了她亲手编制的花篮,由我代她朗诵她刚刚写成的《游泉城赏水遂吊伯龙战友之墓•调寄满江红》一词。当念至下半阕时,我的声音哽咽了,昔日“雏凤凌空、威震敌胆”、堪称巾帼女侠的梁姨两眼也湿润了。

我绕着墓碑走了一圈,脚步伫留在一株苍翠的龙柏树前。这是肖龙胞兄由台湾返乡祭父时栽种的。在严寒霜雪中,唯独它和碑前其他几株松树郁郁葱葱,这与父亲生前倔强的性格何等相似!我紧紧地靠在树上,象五十年前紧紧偎在爸爸怀抱中那张珍贵的合影一样,一颗心慢慢地溶化在松柏之中,永远伴随在父亲的身旁……。

我们默默地肃立在墓碑前,静静地沉思了好久、好久。随后,我指着东面的村庄,向梁姨说,这便是先父的诞生之地。

父亲的少年是在李庄度过的,青年时代考入了离家15里的韩庄高小。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被同学推举为救国会会长,带领学生纠察队查禁日货,愤怒地砸碎了校长室的日本挂钟。他以满腔爱国热情,不断追求进步的信念。在山东第一师范学习后,又南下广州,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抗战爆发,面对国破家亡的局面,他心急如焚,对我母亲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不久,便弃家舍子,奔赴抗日疆场。

即使日军为报复纵火烧掉我家全部房舍,刚出生三天的小妹险葬火海之中,也没动摇他的抗敌决心。在他得知爱女重病之际,只是连夜骑马探望一眼,又急促返回营地。那时,敌人对我父亲是又恨又怕,尤其是那些为非作歹的汉奸们,一听说:“大李庄的牛车”,则不敢妄生邪念了。为此,这一带农民都假借“大李庄”三字来对付那些当地的邪恶势力。至今,在我们家乡仍流传着“打鬼子,邵世澄;保国卫民的孙伯龙”这一歌谣。

依依惜别了我父亲童年的故乡和他长眠的陵地后,我们直奔枣庄烈士陵园,瞻仰“运河支队抗日烈士纪念碑亭”。巍巍“怀烈亭”高13.2米,青色的花岗岩纪念碑在苍松翠柏的围护下,更加庄严肃穆。在童邱龙同志撰写的七百字的碑文中,有三处提到我父亲的名字和事迹。1989年5月20日碑亭落成典礼,我有幸应邀参加并代表烈士家属讲话。当时,我引述了碑文结尾“勒石永誌,略述颠末;以慰英灵,以励来者”等句之后曾说道:“先父英灵如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于九泉。作为后来人,特别是烈士的后代,更会从中受到极大的激励。”

梁姨肃立在由她撰文、著名书法家武中奇书写的楹联之前,沉吟着,说道:“记得原文是‘遏津浦而踞陇海扼敌冲要;迎苏皖以朝延安卫我通途。’不该去掉‘而’‘以’两字,那是虚词实用的。”她还告诉我,草拟的另一幅盈联为:“生为勇士,在鬼子头上跳舞;死化狂涛,召健儿世间弄潮。”梁姨真不愧为文学教授、语言上有很深的造诣。她沉思了片刻,一首《诉衷情•题运河支队抗日烈士纪念碑》的词章,脱口而出:

雄碑兀兀诉当年,

冲敌没遮拦。

东西并掐南北,

谈笑做艰难。

承伟业,

卫乡关,

挽狂澜。

拼将热血,

荐彼轩辕,

奠此江山。

重返峄县城

峄县,历史悠久,古代史上有匡衡、贾三近等一个个名人高士,现代史上,更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人物。

我对峄县城是怀有特殊感情的,不仅因为她是我父母早年从事社会活动的地方,还因为我就出生在峄县城里的文昌阁内。而梁姨的青少年时代,则作为一代新的女性在这里读过书,教过学,从事过抗日救亡活动。她是离家49年又重返峄县的,一睹县城新貌,怎能不感慨万千。她反复地念叨着“家乡变化太大了、太大了!”

在北关小学(现峄城实小)前,梁姨说,你爸爸兼任峄县高等小学校长时,教我们的“党义”课。奇怪的是,这位国民党峄县县党部的书记长,讲的却是季米特洛夫(第三共产国际总书记)“革命职业家的修养”。曾记得我母亲生前也讲过,父亲主持峄县国民党县党部工作时,办农会、办工会、提倡妇女剪发、放足,并派她为妇女识字班上课。同时还提出了:“打倒王、鲍、梁(峄县大地主),打倒许鲁阳(牛山地主,被父亲捉至峄县城戴高帽子游街,数千农民进城观看),武官不怕死,文官不贪赃”的口号。难怪当时有人说:“孙伯龙当着国民党的官,干着共产党的事”。完全在于意料之中的是,不久,父亲便被降成为秘书长。再往后,就只好办他的文庙小学了。

提起文庙小学,梁姨不禁激动起来,她说,你父亲怕我和张耀这两个激进分子暴露了传单的笔迹而受害,他这位校长竞于夜间用左手在钢板上刻我们自编的“一犁且耕神州雨,平生图报沈阳仇(指九一八事变)”等抗日传单,正是由于他这种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所以,后来他的顶头上司黄僖棠实行“反共第一”不去抗日时,他便与黄彻底决裂,直奔山里,找到鲁南特委宋子成书记,并在朱道南同志的引导下,正式加入了八路军。峄县国民党当局开除了我父亲的党籍,对此,他不屑一顾。梁姨说,父亲这一生爱花,而最爱菊花。他爱菊花在寒风凛洌的秋霜季节精神抖擞茁壮生长的坚定意志,他爱菊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和“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英雄气慨。在峄县城居住的那几年中,每到深秋,整个文昌阁院内,一片菊花世界:那洁白无瑕的白绣球、紫而带黑的包公面、身披金甲的黄玲珑……,近百个品种,各自显示着自己的特色,体现着父亲的精神情操。是的!我现存父亲的遗照,就是在菊花丛中的全家合影。它早已告诉我这一切……。

走访故战场

据回忆,我父亲曾在笔记中记载,他生前三年多的抗战生活中,亲身与日寇作战40余次。曹家埠一仗,消灭四支郎君等22人,开创峄县地区全歼日军一个小队的范例。朱阳沟一战,最后以敌我七比一的伤亡代价胜利突围。至今不少革命老人回忆说:“运河支队打的大仗多,恶仗多。”在他当了鲁南军区副司令后,听到孙景义当上了周营伪区长,他为孙氏家族出此败类而羞怒,立即向鲁南区党委赵镈书记请求,再返前线抗击日伪。

为走访先父战斗过的故战场,我们驱车南行。看了运河支队成立不久首次与日军作战的杜庄和敌人一日打了千余发的炮弹、进攻二十余次、始终攻不下的朱阳沟战斗遗址,然后直去毛楼。一位年近古稀的孙姓老者指着村西百余米的一块地方,痛惜地说;“支队长就牺牲在这里。”梁姨曾写过“战毛楼孙伯龙殉国“一文,刊登在《枣庄文史》上。此刻她激动地告诉我:“部队紧急集合,向西撤退不久,你爸爸用望远镜看到西边库山上又出现了敌人,便果断的命令:“‘回去,固守毛楼’”。这便是先父生前下达的最后一道命令,也是他在39年的人生道路中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在“返回固守”命令下达的同时,日军的机枪从南面、西面像瓢泼大雨似的射了过来,圩子西的百余棵杏树枝纷纷落地,不出一分钟的时间,便倒下了二十名战士,其中便有我敬爱的父亲。

梁姨继续讲道:我侥幸返回村后,牢记你父“固守毛楼”的命令,组织力量,打击敌人。古语说,哀兵必胜。为支队长报仇已成了三十名战士的共同呼声。十六岁的警卫员大朱奋勇杀敌,腿被炸断,血流如注,痛得直叫。他抓住我的手喊着:“快把断腿剁下来。”我向大朱讲,你现在最大的勇敢是忍住。此后,大朱咬着牙一声不响,直到牺牲在支队长生前住过的床前。薛明才班的一个战士肚子被炸开了花仍坚持不下火线。连14岁的勤务员小朱也勇敢地战斗着。军民一心,众志成城。大家血战一天,打退了1500名日伪军的围攻,杀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我们参观了原圩墙、炮楼、杏树林、支队部的遗址。走到哪里,群众蜂涌而上,不少老年人回顾着、讲述着:那位送鸡油擦枪的小姑娘,嫁到别的村去了;第一个送尿对付毒瓦斯的小男孩,已是离休干部了。他们说,战斗结束后,全村除人外,其余的生灵,全都毒死光了。

梁阿姨久久沉浸在那血与火的往事中,泪光盈盈地向我讲了先父坐骑枣红马的故事。这匹马的特点之一是通人性、识敌我。一次侦察员骑它执行任务,它一眼发现了日寇便折身疾跑,当侦察员听到后面响起枪声时,才醒悟过来。先父殉国后,枣红马竟然冲出库山口向西跑去,不幸被敌人抓住。敌酋看中了这匹马,但任凭鞭打,也休想骑上。日军官找来了驯马能手,它竞把这个骑手摔死在一块墓地的石碑上。日寇军官恼羞成怒,一枪打死了这匹义马。(曾有人传说是不食而死)。当时峄县的爱国诗人孙倚亭据此咏诗《烈马行》,登载于《鲁南时报》,诗曰:

日寇绝人性,海内日沸腾。

中华好儿女,杀敌励忠贞。

烈马称德比君子,来此冀北马群空。

抗日军人作坐骑,冲锋陷阵敌人惊。

一朝遭敌袭,烈马陷敌营。

烈马不为敌人驭,駃騠腾踔长嘶鸣。

一任敌寇施鞭挞,不食刍豆竟捐生!

君不见人着衣冠行禽兽,认贼作父虎作伥。

残害同胞不知耻,烈马独为正气钟!

噫吁兮!何以人而不如马,感此遂赋烈马行。

陪同梁姨参观、访问、缅怀先父,是难忘的一日,也是紧张的一日,而七十六岁高龄的梁姨却毫无倦意,晚间她静坐灯前,构思着《诉衷情》的又一篇:“重访毛偻”

“归来战地忆烽烟,

不见旧残垣。

石墙瓦屋连片,

好誌血痕妍。

心尚炽,

志弥坚,

奈衰颜。

泰山不老,

隐约先前,

恍惚青年。

先父生前为我取名“继龙”,其用意显然是要我继承父志。梁老至今唱着“心尚炽、志弥坚”,“泰山不老”,“恍惚青年”。作为晚辈的我,下半生,又将如何度过呢?我久久地思考着……。

附记:本文作者孙继龙系孙伯龙烈士之次子,枣庄市薛城区人大常委会委员、调研室主任。


1副本.jpg

附:《孙伯龙烈士专辑》编后记

    《薛城文史》(第四辑),即《抗战楷模》(孙伯龙烈士专辑),以翔实的资料生动地记述了八路军一一五师运河支队支队长、鲁南军区副司令兼峄山支队支队长孙伯龙同志的成长、进步、抗日救亡,以致壮烈殉国的人生旅程,记述了运河南北和津浦路以东地区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敌后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斗争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同时也反映了原运河支队的幸存者和社会各界的知情者对孙伯龙烈士的崇敬和怀念。

    本辑共收录文稿32篇,约15万字。其中包括孙伯龙烈士传略、有关主要活动、战事和纪念文章。这些文章和资料,大都是原运河支队的老首长、老同志亲笔撰写或面访时提供,其余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综合整理而成,记述生动翔实,笔法各异,语言流畅,是对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在本辑征编过程中,原运河支队老战士、山东省军区司令部政治处主任王永廉、市政协副秘书长兼市文史委员会主任吴茂滨、市党史办征集科科长郭明泉、孙伯龙烈士次子孙继龙等同志,曾多次参予研究并大力协助。本辑由原运河支队第二任支队长邵剑秋同志作序,原运河支队宣传股长,峄山支队秘书梁巾侠同志参加通审定稿。本辑的出版,得到区委、区人大、区政府领导同志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在此,我们一并深表谢意!

由于我们的水平所限,又加缺乏经验,难免有错漏和欠妥之处,敬请读者斧正。 

编者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浏览:1706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