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铸坚贞与奉献,山东男儿 融于娄山脚下的搏击之旅(文/张敏霞 )

高云见 发表于2018-08-01 22:17:57

——记桐梓县原人大常委会主任高海桥

历史上曾有这样一支非同寻常的队伍,他们背井离乡,奔赴战火纷飞的异乡,全身心地投入祖国西南边陲的解放和建设。在那里,他们挥洒着满腔热血,留下了青春年华,直至暮年。 

眼前这位身穿白色太极服,身形略微瘦削,但精神头十足的老人高海桥便是这支队伍的一员。他初来贵州时,还是67年前。 

身旁的桌子和沙发上还散落着最新的报纸,高海桥将它们一一叠放整齐,翻开那些还是黑白的照片,拿起一旁的放大镜,与记者讲起了那个局势动荡的年代。 

高海桥是山东甄城县人,十四五岁时就与青年团的其他同伴一起镇压了村里欺压群众的地主和汉奸。由于工作能干又积极,1946年6月,当有同志问他是否愿意加入中共产党时,早就对共产党心生敬意的高海桥没有半刻犹豫便答应了。同年6月,高海桥参加了革命工作,任甄城县二区情报部部长。1948年12月,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从各个解放区干部中抽数万名干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积极报名参加的高海桥就是这数万名干部之一。 

1949年3月31日,由3960名干部、2027名战士组成的南下支队身着崭新的草绿色军服,佩戴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背着一斤重的被条,高唱着战歌,浩浩荡荡,从菏泽晁八寨一带整队出发。1949年8月,正值南下干部紧张而顺利工作的时刻,突然接到上级指示:移交工作,随二野五兵团进军大西南,接管贵州。9月25日至28日,西进支队从上饶火车站踏上了西进贵州的征途。西进支队途径湘潭期间,全国其他多支队伍也汇集到湘潭,上级将队伍进行整理编号后,西进支队干部总数确认为10719人,加上战士、勤杂人员共1.5万多人。10月20日,重组后的西进支队离开湘潭,开始了徒步向贵州进发的漫长征途。 

贵州山势崎岖,坡高路险,不管晴天雨天,西进支队往往天不亮就行军,每个队员肩上都扛着枪与被条,一个多月下来,已经数不清楚走坏了多少双草鞋。条件艰苦,西进支队却没有一个人放弃,互相帮助到目的地。“那是命令啊,光脚都要走”,回忆起这段难忘的历程,高海桥语气中依旧透露着坚定。 

从1949年1月冀鲁豫区党委抽调南下干部,到年底接管贵州为止,南下西进支队干部从5000余人发展到15000人,先南下经营赣东北,后又西进接管贵州,历时一年,从北方到南方,从平原到高山,艰难跋涉,行程8000余里,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神圣而艰巨的战略任务。1949年11月27日,高海桥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兵团西进接访贵州来到桐梓,第二天就开始了支援桐梓解放和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 

从南下西进,到深扎桐梓60余年,现已87岁的高海桥经历了枪弹雨林清匪反霸的斗争,也经受住了解放和建设桐梓的严峻的挑战和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平与发展来之不易,如今,山东南下干部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历史名词。高海桥的一头青丝也变成了白发,但依旧纯正的山东口音却时刻提醒着记者,60多年前,眼前这位侃侃而谈的老干部和那1.5万名杰出的英雄群体,趟过了烽火硝烟的岁月,为我们和平幸福的日子付出了青春与热血。 

那段峥嵘岁月里,高海桥还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说起写日记的缘由,高海桥神色也严肃起来。反五风时,有群众提意见说高海桥下乡时喝过群众家的酒,还在贫困时期吃过人肉。高海桥有口难言,后经上级组织调查证实群众的反映均不属实,终得还以他清白。从那以后,高海桥不论工作如何繁重,都坚持每天写日记。晃眼几十年过去,日记本已经堆积成一摞摞小山,颇有年代的纸张已经有些破旧,但翻起这些泛黄的曾经,高海桥还是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有人质疑我了,我就翻出它来,它最清楚我每天都干了些什么,”白纸黑字,清清白白,高海桥始终严守中央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先后担任了指导员、乡长、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从不拿群众一分钱、从不白吃群众一顿饭,“共产党人就是给穷人办事的,”高海桥用几十余载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坦荡追求和磊落人生。 

1990年离职休养后,他仍然不忘党员身份,坚守在娄山脚下为这片热土发挥自己的余热。在担任关工委主要负责人期间,高海桥时刻关心着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他曾带领关工委的老同志常年奔波于街道、学校、农村,了解青少年教育情况。对特殊困难户子女和残疾儿童入学有困难的,就发动离退休老同志捐款,自己也主动拿出工资里的一部分资助他们。网吧、游戏厅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高海桥就与县离退休局一道组织离退休老干部和有关部门对县城的电子游戏厅、网吧等进行调查研究,并向县委、县政府写出了书面报告,提出加强整顿和教育管理的意见建议,挽救青少年重返课堂,重新学习。在学校、在烈士墓前,他还经常给青少年上革命传统教育课,讲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激励青少年继承历史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点半的贵州新闻,7点的新闻联播,稍晚一点的桐梓新闻,这是现在高海桥每天活动安排中必不可少的三个环节。为了跟上党的步伐,他还订阅了半月谈、老年报、遵义晚报、晚晴等十余种报纸杂志进行自学。高海桥爱看书也爱惜书,《十二大以来》《冀鲁豫边区革命史》《邓小平文选》……各类薄厚不一的政治、历史、文学书籍将家里仅有的几个的书架都塞得满满的,柜子边沿摆放着的一包包干燥剂也格外显眼,“这样书就不容易坏了,”高海桥笑着说道。 

“欲握玫瑰,必承其痛”,作为一个有70年党龄的老党员,从60多年前艰难跋涉8000余里到桐梓,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长期以来,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关心群众、公正廉洁、一身正气,经受住了群众的考验。“四好”老干部党员、坚守政治模范……这一项项荣誉奖章,都来之不易,也似乎理所应当。一下午的交谈下来,同为听者的老干局同事颇有些动容地说:“是你们打下了天下,也是你们建设这个国家”,高海桥一旁听着默默点头,他说,这是他最骄傲的事!

【日 期】2016.08.30 【来 源】娄山关新闻/实习生张敏霞 

浏览:112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王者归来
    王者归来
  • S H Y
    S H Y
  • 黔北南下人
    黔北南下人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