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之路(记者 /林天宏)

13559 发表于2019-01-01 10:16:38

对于一些人来说,军魂纪念碑是对英灵群体的遥祝和怀念,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意味着一个家庭或者一个个体所保存的温暖细节,和一种永久的记忆。

“如果没有这块纪念碑,我真不知道自己的悲伤什么时候能够停止。”湖北省恩施市中石化分公司的职员辛洁说,“这真是好大好大的安慰埃”

辛洁的父亲辛仲斋,也是一个老兵,今年3月刚刚过世。今年7月底,正当辛洁依然沉浸在父亲离世后的悲伤中时,她在网易上看到“军魂纪念碑”。和大多数人一样,她毫不犹豫地上传了父亲的资料。从那时起,她才找到了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

如今,辛仲斋的5个子女,虽然分散在不同的城市工作,但他们每天上网的第一件事,都是打开电脑,给父亲上香敬酒。“我一直觉得正在祭拜的,不仅仅是父亲一个人,也是在祭拜一个时代,祭拜一个时代的结束。”辛洁说,“像父亲那样的人,永远不会再有了。”

辛仲斋出生在山东泰安,15岁投身抗日游击战争,16岁成为八路军115师战士,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8岁成为连职干部,并化名在日寇占领区从事地下工作。他扮作少爷、商人,在搜集情报的同时,成功地为八路军输送了急缺的电台电池、药品、枪支、弹药。他直接参加和指挥的战斗有100多次,多次获得“战斗英雄”称号。

1949年,上级原本安排辛仲斋留在武汉,组建湖北省的物资公司。但听说恩施地区匪患严重,辛仲斋便主动申请,前往恩施地区参加剿匪工作。在那里,他和辛洁的母亲相识,相爱,一直到死。

如果说在战争年代,辛仲斋体现出一个军人的勇武和无畏,那么在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又见证了生存的坚忍和苦难。

因为曾经有过被捕的经历,“文革”开始后,辛仲斋被怀疑为“叛徒”,并受到专案组的调查。一家6口人,住在一个五六平方米的地窖里。然而在辛洁的回忆中,无论日子多苦,父亲的脸上,永远看不到痛苦。他总是笑呵呵地给辛洁讲过去的战斗故事。

 当时不满10岁的辛洁,曾问过父亲一个”不懂事”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当叛徒呢?你不当叛徒,我们就不用过这样的日子了。”只有那次,辛仲斋背对着她,愣了许久,才转过身来摸摸她的头,说:“你爸爸永远不会当叛徒。”

“文革”结束后,辛仲斋的冤案平反。此时,辛洁也已十七八岁。每当碰见那些曾经参加调查、批判甚至控告父亲的人,她总是恨得“牙痒”。而此时,父亲总是很平静地告诉她,那些人,其实也是“时代的受害者”。

的确,即使在和平年代,这个老兵依然“顽固”地保留下了许多军人痕迹。由于常年在荒山野岭中战斗,无论走到哪里,辛仲斋总喜欢观察地形;他记忆力极好,走过一遍的路,就再也不会忘掉;被子永远叠得像豆腐块一样整齐;在任何场合,他的坐姿总是腰部挺直,双手平放在膝盖上。

 一直到过世,辛仲斋都不曾愧对这个“老兵”的称谓。1982年,他就患了中期喉癌,医生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他却将生命奇迹般地延长了25年。今年3月,医生建议重病的辛仲斋进入无菌病房看护,这意味着,如果在无菌病房中离世,他将见不到亲人的最后一面。当子女们处于矛盾之中时,这个老兵乐观地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我不会死的。”

如今,辛仲斋的骨灰,被安置在恩施城郊的一个烈士陵园里,辛洁和另两个在恩施工作的姐妹,时不时会散步看他。

辛洁并不担心父亲会孤单,在父亲周围,“妆着那些早年牺牲的战友。每当看到这些坟头,辛洁就不由得会想起父亲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都是享福的人,真正的英雄,早就已经在土里了。”

10月28日那天下午,前去扫墓的辛洁突然惊喜地发现,辛仲斋和战友们的坟头,开出了许多叫不出名字的白色的小花,星星点点,像是给坟头“戴上了花环”。于是,在回家后,她便把这件事告诉了正在武汉某高校读研究生的女儿。

第二天下午,这个小姑娘在辛仲斋的网上灵堂中,给前来祭拜的网友们留下一句悄悄话:“昨天(妈妈)去陵园看了看,姥爷坟头的花开了耶。”

□《中国青年报· 冰点》记者 林天宏 2007年11月21

浏览:368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