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家园15:建政与土改(文/陈仲华)

陈集15502 发表于2019-05-31 21:51:20

农村发展新党员

    农村经过清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发动起来了,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涌现出大批积极分子,他们已成为农村的骨干力量。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和巩固农村政权,省委决定在农村发展新党员,建立村级党支部。

    在这之前,在村上建立党支部的是极个别的,而且党员的身份是保密的。这次发展新党员的工作是公开进行的并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发展新党员的工作一经重视,许多积极分子申请,要求参加到党的队伍里来。

    五二年冬季,我调到湖北省委组织部工作,领导要我和宋民两个人到武昌县调查发展新党员工作的情况。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综合从各方面了解到的材料,说明武昌县农村发展第一批28个新党员的工作做的比较好,党员质量是比较高的。

    一是本质好。新党员都贫雇农、下中农成分,劳动农民,出身清白,家属和亲朋政治上纯洁,只有李法保的舅舅当过伪保长,但时间短,无罪恶,对他无不良影响。

  二是素质好。新党员都经过运动的考验,立场坚定,能与地主恶霸,日伪人员划清界线;对敌斗争坚决张,有一定的办事能力;分配斗争胜利果实公平,遵守执行党的政策;群众关系好,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是入党动机纯。他们入党前参加了积极分子政治学习班,学习了党纲党章,懂得党员要为人民服务,不能谋取私利,把一般的觉悟,提高到一个共产党员应有思想觉悟上来。他们亲身经历,深知农民是靠共产党的领导翻身的,今后要过好日子还得要靠共产党的领导。他们在入党宣誓时都表决心,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四是支部开展工作起步好。支部订有工作制度,党员有明确分工,党员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党支部开始起着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起战斗堡垒作用。

    武昌县乡村发展新党员的情况,省委组织部在全省通报交流。全省农村发展第一批新党员的工作都是作得比较好的,为今后发展新党员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农民的心声

    湖北省委,在一九六一年,为了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的生活,加强了调查研究工作,在随县、武昌县和麻城县,设立观察站。

  观察站的任务与工作组不同。首先是只观察,不发表意见,不处理问题,观察到的事,直接向省委书记王任重同志汇报。其次是观察站的人员在生活上不给群众增加麻烦,工作人员集中住,配一名炊事员,单独起伙。

    省委要省委组织部派我和曾宪武、覃昌茂同志参加观察站的工作。我们这个观察站还有省妇联的两位同志共五人组成,山我负责。观察站设在随县××公社寨弯管理区、旭光大队(现是吴家老湾村)。

    在儿个月的时间里,观察到许多事情。其中,最突出的是社员“出工一条龙,干活磨洋工,收工一窝风”和干部同社员经常争吵,干群关系不融洽。我们将这方面的情况向王任重同志作了详细汇报,他听的很认真,并指示我们:  “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看是干部作风问题,是对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做的不好,还是生产管理、分配方面的问题?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看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把生产、生活搞好。”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干部同社员普遍对两个问题不满意:一是种植计划上边定,做不到因地制宜。二是“分配一拉平”造成了“干活磨洋工”。社员对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办法,也说的简单明确,就是“包产到户”。既然群众提出“包产到户”的要求,我们就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看那些人主张,那些人反对,各占多少,看“包产到户”和反对“包产到户”的理由及应注意的问题。

    调查结果是明确的。全大队二十七名共产党员,有二十六名主张“包产到户”,只有大队支部书记李明树不明确表态,他体质弱、老伴有病。六个子女都还小家中无强劳力。七个生产队长都主张“包产到户”,尤其是四队队长徐明贵要求更迫切,他说:  “家里有三个强劳力,干起活来别人比不上,  ‘包产到户’各干各的,免得当队长不讨人喜欢。三十六名共青团员,都主张“包产到户”。社员占百分之八十一的人主张“包产到户”。不愿“包产到户”的人,有五保户、无劳力的烈军属、体弱多病的户和个别偷懒不爱劳动的人。

    主张和反对“包产到户”的人都各有理山。主张“包产到户”的理由是:只包产不分田,不算单干,户户操心可以做到因地种植、精心管理、节省投入、增加收获;公粮公积金照交,困难户还要照顾;生产发展了,对国家、对集体、对各家各户都有利。反对“包产到户的理由是:公社“一大二公”对每个社员都有利;  “包产到户”就是单干,退回到私有制;要照顾的户(五保户、无劳力的烈军属……)没有人管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了。

    我们在年底将调查的情况向省委书记王任重、秘书长张华,农工部长任艾生作了汇报。同时汇报的还有武*县:麻城县观察站的同志。王任重同志最后说:“群众的意见要听,‘包产到户’是个大事,省委要认真研究。”

    六二年一月,党中央召开了七千人大会,不久,就开展了反对“包产到户”的“单干风”。因此,  “包产到户”的事,省委也就不提了,多数农民群众内心的要求,也就实现不了。

襄阳农村工作考查

  土地改革胜利结束后,湖北省委、省政府即将工作转向以生产建设为中心。省里领导分别下乡下厂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工作。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王玉珍,五三年三月到襄阳地区,搞春耕生产调查,我随同前往。他听了地委书记赵修的工作情况介绍,到附近县农村察看,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王部长和工作组的同志都深感生产建设的重要和任务的繁重艰巨。

  首先,交通困难急需改变。王部长和六个工作人员及一个班的警卫战士同乘一辆美制十轮大卡车,从武昌水果湖出发,当天晚上住安陆,次日晚上住随县,第三日晚上住枣阳,第四天才到达襄阳。途中没有因事停留,为什么现在四个多钟头的路程,那时要整整跑四天呢?因为,从武汉至襄阳的主要公路上,沿途十多条河流无桥,汽车过河要靠人工摆渡;道路狭窄、弯曲、不平;大部分是土路,不时下车填坑铲包。虽用时四天,汽车跑的慢,却受够了颠簸摇摆的疲劳之苦。区、乡、村间的道路牡况更可想而知,可见交通十分落后,急需建设。

  其二,水利设施急需兴建。在农村,除村、户自建的小塘、小堰蓄点水外,设有引蓄水设施。农民祖祖辈辈过着“雨过天晴水流逝,天旱无雨禾蔫枯,河里有水无法用,农业生产无保证”完全靠天吃饭的苦日子。只有兴修水利,才能发展生产。

    其三,田少地不平需要治理。随县、枣阳、襄阳沿途岗地多,土地不平,荒坡面积大,灌木丛生。要想发展生产,依靠现有土地面貌是不可能的,需要大力治岗造田。

    其四,群众生活贫苦需要尽快改善。大多农户的住房极其简陋,有的难避风雨;农民衣着破旧,主粮短缺,冬春多食红苕、野菜“农谚”早饭棒棒棒,中饭坐山桩,晚饭红苕汤。我在枣阳县七方区的农村住了十多天,主要吃红苕,吃的胃发烧,吐酸水。

    从各方面看,发展生产是当务之急,是群众的迫切要求。

    各级领导都在把工作重心转到发展生产上来,一是制定政策。中南局颁布了发展生产的十大政策,极大的调动着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二是组织大批机关干部下乡,宣传党的政策,引导农民发展农业生产互助组,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困难。

    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建设新农村的伟大航程启动了。

浏览:800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 思目
    思目
  • 杨树
    杨树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