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他的光热(文/孔庆藻)

陈集15502 发表于2019-05-31 22:31:05

1副本.jpg

公元二零零二年七月二十九日的夜晚,仲华同志他化作一颗流星,在他无比热爱的土地上陨落了。给我们留下了深切的思念。作为已故之人的战友、同志、朋友或亲人,在自己生命的光热中,都感受过他的光热。

  陈仲华同志生于一九二八年的山东农村。从土地改革时他家被划为下中农的经济地位看,应是自给自足的生活。但是,在他刚刚懂事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了。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幼小的心灵,经受了被日寇奴役的惶恐。使他很小就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教育,投身于革命的烘炉。今天讲这一段历史,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多么陌生,多么不可思议。但是,历史就是历史,讲与不讲,历史的山峰,总是巍然地屹立在那里。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在蓝天白云花红柳绿的春天里,回首望一望历史的雪山,感受一点历史的光热。那就翻一翻仲华同志为我们留下的《过去的家园》吧。

    《过去的家园》,是陈仲华同志老伴张延荣同志,在仲华同志离世后,提供的他没有完成的遗作。我读后,心情好久不能平静。仲华同志作为我的老领导,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他作为十堰市委年长的副书记,工作精细,善于协调工作,讲原则,爱学习,我们都把他当作老大哥相处。仲华同志比我大十岁,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没有他那样惊心动魄的战斗历程。他当过儿童团长,抗日中学指导员,随军南下到湖北天门,搞过土改,清匪反霸,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中国重大革命历史时期。他活着的时候,是不会讲这些故事的。今天,当我看到他的《过去的家园》的时候,对他的灵魂同那段历史更加崇敬,更加怀念。那些老人们大多不在了,可是,我们依然会感受到他们的光热。

    仲华同志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令他难以忘怀的不是革命成功,他担当新中国政权中高级干部的岁月,而是建国前的日子。他用大量篇幅录写抗日时期的山东老家,录写在日寇铁蹄下的故乡人民的苦难和乡村农家的心态。韩复渠拱手将济南送给了日寇,城里人纷纷跑到乡下,乡下人诚惶诚恐。乡下的集市散了,傍晚纳谅摆龙门沉寂了,油灯早早地熄灭了,乡村象死水一样的陷入深深的恐惧。但是,民心是不会死的,有人在月光下磨刀霍霍,有人聚在一起,摸黑谈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陈集的富豪们却依然花天酒地,欺压百姓。大敌当前,他们麻木不仁,幸灾乐祸,苦难的中国农民,在仲华同志的笔下展现出内忧外患的缩影。仲华这样真实地记录下这些情景,一是在他小时候,日寇侵略中国的大逆不道,在他心上实在是难以抹掉。二是他对自己的故乡之情,难以忘怀。仲华十几岁投身革命,随军南下,来到湖北。从此,湖北就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湖北天门、武昌、宜城、襄阳、十堰整整工作了五十多年。他的青春,他的一生献给了湖北人民。他的这些文字,是他在白发苍苍的晚年,在霜冷酪暑的灯下写的。故乡那么多人物和故事,他都记忆犹新。字里行间我看见一位古稀老人的心思,浸透出浓浓的思乡之情。读到此,我的眼窝发热了。仲华同志,你是山东农村故乡的一个不平凡的儿子。在湖北,你留下了生命闪光的足迹。

    仲华同志的《过去的家园》,不仅录写了日寇铁蹄下的人情事故。更展现出一幅共产党领导下乡村人民抗日活动的剪影。他是个革命者,长期担任领导干部。他不是作家,但是,革命斗争的岁月,革命斗争中发生的故事,本身就是艺术的萌芽,本身就会增长亲身经历者的各种才干。仲华同志的经历,如果放在真正的作家笔下,就是一幅幅有现实意义的艺术作品。仲华同志在《过去的家园》里,写出他的亲身经历,这是一本回忆录,是一段段真实可靠的人物和事件。让我们通过他的笔,真实地感受到了当时山东农村的抗日脉搏。这就更显示出这本小册子的珍贵的分量。

    仲华同志写出了他作为儿童团长,看到乡亲们偷偷地救助八路军伤员,动员自己母亲带头放开小脚,支持妇女们参加革命活动,同大人一起,挖沟渠破坏公路,乡亲们用简单的办法,阻挡日军的坦克下乡扫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也许第一次从仲华的笔迹中,明白什么叫抗日小学,抗日中学。第一次了解到十几岁的孩子,读书的时候,没有校舍,没有教室,背着手榴弹,在乡村游动,有时在农民的院子里,有时在大树下学习。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共产党重视文化知识教育,更重视革命火种的传播。孩子们感受到日寇的凶残,更感受到八路军的英勇和军纪的严明。一位战士拿了老乡家的一把银壶,就受到枪决的最严历制裁。正因为如此,他热爱共产党,热爱八路军,在学校入了党。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民的儿子,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者。当解放大军南下时,他毅然告别故乡,踏上了新的征程。这多象小说或电影里的故事。但是,这就是仲华的亲身经历,难怪他一定要写出来,他舍不得那些光浑灿烂的经历同他的身体一起埋葬。更不能让中华儿女团结抗日的史诗失去光彩。

    仲华同志随军南下,成为真正的革命战士。他给我们展示了南下队伍冲破敌人封索线的场面,描述了辗转到湖北黄冈,最后落脚天门展开新的斗争。在黎明前的黑夜,他参与了在天门、潜江、京山一带的游击战争。《廉洁县长胡易之》的故事,令人十分惊讶和崇敬。十万大洋一块一块收来,然后埋在地下,再挖出来交给党和政府,分厘不差。这样的真实的令人那肃然起敬的故事,再过一千年也不会失去纯净如初的光彩。

  仲华同志在省委组织部工作了十七年。五十年代初期到枣阳农村调查,二百多公里的路走了七天,可以想象当时的经济状况多么落后。在《农民的心声里》,他们真正地反映了农民要求包产到户的心声,可以验证如今改革开放的政策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调查知识分子入党问题,武汉大学李达校长在五十年代对待知识分子入党的观点,无疑给当时的湖北省委以很大启示。他的《三面红旗,一言难尽》真实地反映了我党那个历史时期的工作教训,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具有珍贵的警示作用。仲华同志心系后代子孙,在他晚年的时候,为孙子陈小力和外孙女陈婷婷等的成长,给予了极大地精神鼓舞生活关怀和思想引导,这对于读者如何关怀下一代的成长,无异是有益的启示。

    仲华同志的回忆到此结束。后来二十多年的岁月他没有再写。也许他认为这些已经够了。也许他的健康问题,使他没有来得及完成,这也不能不是一种令人遗憾的事情。

    仲华同志走了,现在我们还能通过他的《过去的家园》,同我们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我们的心灵中再次浮现他的影象,启示我们重新审视过去的,我们不熟悉的家园,也让我们感受到,我们今天家园的春意,是从那种废墟中重新屹立起来的福祉。弗朗西斯·培根说过: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能让人机敏,写作会让人精确,历史能使人明智。”读已故去的人写出已故去的历史,与真理的本来面目十分相近。它使我们再一次体会到,革命是一颗名贵的珠宝,镶嵌在朴实的真理之路。如此看来,真理就是艰苦的奋斗,长途的跋涉。我们需要时时补充为真理而前行的精神营养。

二00三年六月三日

(本文作者曾任十堰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

浏览:143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