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医大学组建的前后

清流ren 发表于2019-06-10 22:25:33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我党中央为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立即派出了10万军队和大批干部挺进东北。

中央军委为了在东北地区建立和扩大我军的医疗队伍,以保证战争的需要,决定在东北建立医疗机构。我奉命率领在抚顺市满铁医院的一部份军队的伤病人员乘火车到达通化市,把伤病员安置在红十字医院和市立第二病院治疗后,我就留在通化市立第二病院,任政委工作。澳田(日本人)被任命为院长,刘智弟(延安军委炮兵团来的)为副院长。

1946年4月,上级调我到通化医学院(原二道江野战医院基础上组建的)任政委,洪引同志任院长,薛公绰同志任教育长。

由于当时战事频繁,形势变化很快,因而医学院的校址也常有改变。组建通化医学院的工作刚刚铺开,正在抓紧招聘教职员之时,于4月底接到了东北民主联军卫生部贺诚部长的指示,要我们把组建起来的医学院搬到延吉的龙井,于是我于5月上旬带领着百余人乘火车-出发,到达吉林后,我即用长途电话向贺诚部长作了汇报。贺部长对我们及时迁到指定地点很满意,在电话里又询问了一些生活情况,同时又指示说:  “不要往延吉去了,要立即赶来长春,准备接收伪满国立医科大学,到后尽快报告情况。”按照指示,我们赶到了长春,但时值四平街保卫战进入第二阶段,蒋介石对四平攻而不下之后,便集中了10个师的兵力,向四平发动全面进攻,并同时采取分兵击进的方式向长春逼进。在此情况下,总卫生部根据我军实施战略转移、紧急撤退的作案方案,命令我们转移到哈尔滨。经过短暂的组织和准备,我带领着从长春接收来的“国立医大”二百余人和原有人马共三百余人乘火车顺利到达:了指定地点一一哈尔滨马家沟。不久,我们根据总卫生部的指示,把“国立医大”和通化医学院合并组成东北军医大学,陈述任校长,政治委员由李宽和继任,李亭植任副校长,薛公绰仍任教育长。

党中央、毛主席发出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指示后,我东北几万大军深入农村,广泛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总卫生部为使医大有个较好的校址,有个稳固的教学和训练基。地,决定东北军医大学从哈尔滨迁到佳木斯。奉命搬迁后,我们即向中共合江省委书记张平之(即张闻天)请示和汇报了工作,省委决定我们到兴山市(现鹤岗市)建校,把鹤岗矿务局的办公大楼暂作为医大的教学大楼。在合江省委和总卫生部的领导下,不久,东北军医大学便开始了建校和招生工作。

7月中旬,由延安迁来的医科大学和白求恩学校三百余师生,在王斌校长和阙耀华主任的带领下也到达兴山。东北军医大学的师生对他们的到来,进行了极其热烈的欢迎。

1947年8月,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喜讯: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定将东北军医大学、延安医大、白求恩学校合并成立中国军医大学。  8月15日,贺诚部长等首长专程从哈尔滨到兴山,参加成立会,在开学典礼上宣读了成立中国军医大学命令,宣布了学校领导干部任职的命令,王任校长,李宽和任政治委员,李亭植任副校,薛公绰、季仲扑(孚)、陈应谦任教育。随后,贺诚部长在大会上讲了话,讲述了放战争的形势,指明了学校建校的方针是一切为了战争的需要,一切为了伤病员”,培养出政治坚定、技术精良的医务干部。”后,他热情地勉励大家“克服困难,努力学,为人民解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王斌校长在大会上宣读了学校的编制和各的任命并讲了话。校部下设三个处:政治处耀华任主任,李玉堂任副主任:教务处王一任主任,下设教务、教材两个科;校务处由永久任处长,办事员有张真等同志。学校还有一个附属医院,院长由陈应谦同志兼任,治委员胡辉(后高浩之)、副政委胡继之、治处主任王克亭。医院辖四个医疗所,每个可容纳伤病员四百余人。

开学后,我们坚持边建校、边上课,第一安排8个月为速成教学班,以便尽快培养出才。

在兴山建校,开初面临许多困难,没有健全的教室、设备和试验室,物资供应又奇缺,而且还常有匪徒袭扰。但由于有上级的正确领导,广大师生员工发扬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坚持“南泥湾”精神,  自力更生建校,在很短的时间里,学校的建设就初具规模,并逐步走上了轨道。

为加强兴山市党的领导,依照张平之同志的指示,组成了中共兴山市联合委员会(参加常委的成员包括鹤岗矿务局闵一凡、中国医科大学政委李宽和、东北电影制片厂支部书记田方、后方医院胡辉、兵工厂王耀庭等),医大政委李宽和还兼任兴山市联合市委书记。兴山市长杜涛曾经亲自协助医大的初期建校工作。由于兴山联合市委协调军政建设和军事行动的领导,各项工作都进展得很顺利.

兴山虽然远离炮火纷飞的战场,但也时常受到谢文东、李华堂等国民党收编的敌伪武装的威胁和袭扰。兴山市联合市委为保障后方的安宁,曾决定由我率领矿卫大队进行搜剿。一天晚上,据矿山地区菜农的报信,在北郊菜圃发现残匪。拂晓前,我率领矿卫队前往菜园将残匪消灭,当场活捉残匪8名,缪’获长短枪10余支、战马8匹,我无一伤亡。其间,学校也坚持武装自卫,学员除正常学习外,还组织巡逻分队,  日夜轮流站岗放哨。正因为兴山联合市委加强了这一地区的军事领导,所以谢文东李华堂等敌戗武装扬言“要进攻兴山,袭扰东北民主联军的后方”的阴谋始终没能得逞。建设学校,一切都是白手起家,教室和试验室是教职员工和学员用双手在旧有厂房和办公楼的基础上修建改造而成的,设备除上级拨发部分外,教学用具大部分都是由教职人员经过研究亲手制造的。师资力量不够,学校领导就亲自“上阵”,校长王斌参加外科教学和医院手术的组织领导,李亭植、薛公绰,陈应谦、任国祥、季仲扑等同志参加基础课教学。在教学中,校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培养政治坚定、技术精良的医务干部”方针,始终把“一切为解放战争胜利”、  “一切为了伤病员”作为金校师生的行动口号,并贯彻于实际活动之中,把政治思想工作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如:除专设政治课程,进行新民主主义理论和远大理想的教育外,还定期组织学习马列著作,进行思想作风的整顿,开展忆苦思甜,不定期的进行形势与任务的教育。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活动,使每个人都得到了鼓舞和激励,学习热情不断高涨。此外,师生们还经常参加农场、矿山劳动,不仅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加强了团结,也减轻了国家的负担,积累了建校资金。学校成为朝气蓬勃的集体,圆满地完成了各个时期的任务。

1947年秋天,扶余、大资、白城子、通辽等地发生鼠疫,学校急人民所急,组织了200余人的医疗队奔赴疫区,师生们不顾个人安危,经两个多月的日夜奋战,扑灭了疫情,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从建校开始到东北全境解放,学校举办各种培训19期,培训出1730多名医务干部。这些同志学成之后,分赴战争的前线和后方各地,为救治伤病人员,为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此间,随着革命战争形势的发展和需要,中国军医大学先后陆续组成了4个分校;1947年10月,在吉林龙井成立了一分校:1948年3月,在哈尔滨成立了第二分校:1948年4月,在通化由辽东军区医专划归组成第三分校;  1948年5月,将平谷地区的冀热辽边区的卫生学校组建成承德医专;总校也由王斌校长率领,从兴山(鹤岗市)搬迁到中国军医大学,为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培养医务人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浏览:1152次

上一篇:挺 进 东 北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