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仪烈士传略(济南军区政治部组稿/于广益撰写)

15606 发表于2019-06-14 10:49:49

    鲁南人民记得: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这里曾经活跃着一支神出鬼没、使敌人闻风丧胆的英雄部队——铁道游击队。 
  鲁南人民记得:在铁道游击队里,有一位多才多艺、军政兼优、深受指战员爱戴的政治工作领导人张鸿仪政委。 
  张鸿仪1912年出生于山东省郯城县码头镇一个回民家庭。他1935年考入枣庄中兴公司举办的职业中学,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36年8月,经枣庄地下党组织负责人李微冬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张鸿仪在中共鲁南中心县委领导下,与梁度世、李作森、方奕生一起创办了“抗敌报”,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并组织募捐,将募来的钱物支援抗日前线。这年11月,他参加滕县的鲁南民众抗日自卫军,任宣传队长。 
  1938年3月,枣庄沦陷。5月下旬,在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领导下,沛、滕、峄三县抗日武装合编,成立了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张鸿仪任第三大队三中队指导员。同年7月,张鸿仪任第三大队副教导员,10月任教导员。尔后,第三大队改编为三营,他任营教导员。 
  1942年3月,张鸿仪升任鲁南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3年秋又调任鲁南独立支队政委兼沛滕中心县委书记。 
  当时,在敌占区里,日伪据点星罗棋布,封锁工事纵横交错,抗日游击队进行活动极为不便。张鸿仪坚决执行党组织的指示,积极对日伪军开展宣传攻势,做好瓦解敌军的工作。他常常亲自带领“日本人反战同盟”的人员,晚上把电话单机接到敌人的军用电话线上,点名找日军军官通话,进行反战宣传,搞得日军惶惶不安。对汉奸中的顽固分子,坚决予以镇压。微山湖畔的西苑村,有个名叫张固分的汉奸,猖狂反共,做了很多坏事。张鸿仪曾多次对他进行劝告,但这个死硬的家伙就是不听,遂布置武装人员将其处决,拔掉了这个钉子。张鸿仪还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教育说服了一些伪军政人员和我们建立了关系,使其为我服务。这样,我游击部队能够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往来自如,使当地的抗日游击战争打开了新局面。 
  1944年10月,张鸿仪被派到铁道游击队任政治委员。 
  铁道游击队正式名称为鲁南铁道大队。1940年2月在煤城枣庄正式成立,是由一个小情报站发展起来的。开始隶属鲁南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后改编为苏鲁支队)领导,不久归鲁南军区建制。这支部队一成立,便在津浦铁路兖(州)徐(州)段和峄(县)枣(庄)、临(城)枣(庄)支线以及微山湖附近进行游击活动,截火车,破铁路,搞情报,捉汉奸,像一把锋利的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搞得日寇惶惶不安,当地群众亲昵地称之为铁道游击队。1943年春,鲁南军区决定组建鲁南独立三支队,铁道大队被改编为独立支队二大队。1944年10月,独立支队撤销,二大队恢复铁道大队番号。这时,铁道大队的大部分人员已升级到正规部队,留下的只有20余人。人数少,装备也比较差。在这种情况下,上级调张鸿仪到铁道大队来任政治委员,是为了加强领导,发展力量,重振铁道游击队的凛凛雄风。 
  张鸿仪来到铁道游击队后,首先想方设法扩大队伍,壮大力量。他与队里的其他领导一起研究扩大队伍的途径和办法。当时他们活动在敌占区,不可能像在根据地那样,动员青年参军。根据敌占区游击活动的特点,张鸿仪提出:在开展游击斗争中发展力量,“走一个村,带一个兵”。这样,不到半年的时间,铁道游击队便重新扩大到300多人。 
  队伍扩大以后,张鸿仪又及时着手整顿部队的纪律。 
  铁道游击队本来游击习气比较浓厚,特别是新成分骤然增加以后,又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如小农意识比较强,讲究吃得好,玩得痛快,不乐意做群众工作,不注意群众影响,纪律比较松弛。张鸿仪看到,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克服,势必削弱部队的战斗力。于是他就对部队进行我军优良传统的教育,并首先从干部抓起,纠正干部中的一些不良风气。 
  张鸿仪很注意部队的群众纪律。他常说:“部队好比鱼,群众就是水。鱼离开水活不了,部队离开了群众的支持就不能生存。”他要求部队每驻一村,都要街光、院净、水缸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每次离开村子前,都组织检查小组进行检查。 
  有时,铁道游击队开到一个新的地区,群众一开始对他们不大了解,看他们穿戴洋里洋气的,以为是国民党的游击队,就说这是一伙二流子。张鸿仪对部队说:“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解除群众对我们的误解。”一天半夜,天气阴沉,雷鸣电闪,一场暴雨即将来临。当时正值麦收季节,各家各户割下的麦子都摊在场上。张鸿仪和大队长刘金山,立即集合队伍,分头把各家的麦子在下雨之前垛起来,盖好。这件事使村里群众很受感动,都说:“这伙子游击队有老八路的作风。” 
  张鸿仪很注意对部队进行政治、文化教育,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 
  铁道游击队从干部到战士,多是文盲,张鸿仪来了以后,就帮助大家学文化。没有课本,他自己编,缺乏纸笔,他就让大家利用空闲时间,在地上、墙上、门板上、手掌上学练写字。他要求每人每天要学会5个字。副大队长王志胜对学文化有畏难情绪,整天叫喊记不住,学不了。张鸿仪对他说:“老王啊,你一定得好好学,现在我们钻山沟,将来胜利了我们还要接管政权!没有文化能行吗?”在他的启发下,大家学文化的热情越来越高,有些同志围着他提问题,他总是耐心地一一解答。彼此之间那么亲热,那么和谐。干部、战士风趣地说:“张政委来这里以后,咱们铁道游击队变成了一所学校。” 
  张鸿仪还结合文化课给大家讲一些革命道理。有一次他在门板上写了“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几个字,同志们不懂它的含义。张鸿仪就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通俗地进行讲解,使大家明白了:打仗闹革命,不仅是为了自己摆脱压迫,也不仅是为了赶走日本鬼子,更重要的是消灭一切阻碍社会发展的反动势力,解放普天下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建设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富强文明的国家。这样一讲,使大家开阔了眼界,更坚定了革命的信念,进一步明确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目标。 
  张鸿仪能写会画,精通几种乐器,演戏可以扮演几种角色,而且能自编节目。他利用自己的这些特长,把部队的文化生活搞得很活跃。有时部队生活很艰苦,有些同志情绪低沉,他便为大家演奏乐曲,振奋士气。 
  自从张鸿仪来到铁道游击队,虽然时间不长,但由于他深入扎实、细致入微的思想政治工作,使部队面貌焕然一新,战斗力提高很快,打汉奸冯子固,打沛县城支庙,打茶棚,打塘湖,打岱王庙,接连取得胜利。在那段时间里,鲁南地区、微山湖畔的抗日游击战争,有声有色、波澜壮阔地发展起来。 
  1945年5月,铁道大队在滕县北楼、大官庄一带宿营,突然遭日伪军包围。张鸿仪与大队长刘金山,一面命令一连往河西阻击敌人,一面组织部队掩护区政府人员撤退。当撤至龙山头时,发现东西南北方向都有敌人在运动。据侦察人员报告:日寇数千人从临城、官桥、枣庄等据点同时出动,分兵合击,企图围歼我区政府和铁道游击队。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鸿仪毅然提出:由他带领少量人员留下来掩护,刘大队长率领部队突围。刘大队长坚决不同意。正在争执不下时,发现敌人已从南面发起猛烈攻击。这时如果立即突围,我将腹背受敌,会加大伤亡。他俩审时度势,决定先打退南攻之敌,然后寻机突围。于是,他和大队长组织部队,集中火力,一阵猛烈还击,把南攻的敌人压了下去。这时,惟独东北方向枪声稀落,其他几面枪声都比较密集。他们分析东北方向有敌人的羊庄据点,敌人可能以为铁道游击队兵力薄弱,不敢向这个方向突围。遂决定,出敌不意,攻其不备,就向东北方向突围。经过一番激烈战斗,终于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为迅速摆脱敌人追击,部队疾速前进。 
  突然,从背后村庄里又传来密集的枪声。张鸿仪担心后面还有区政府的人员和游击队的战士,就让刘大队长带领部队先走,他带着警卫员郑君伦和战士徐广海、梁传德、孟庄银、刘开喜等返转回去,了解后面的情况。 
  他们几人重新翻上山头。张鸿仪站在高处,正向枪声激烈的村子瞭望,突然,敌人一颗子弹穿进他的右胸。张鸿仪翻身倒地,昏了过去。警卫员郑君伦立即扑上前去背起张鸿仪,他们边打边撤。 
  他们刚跑进一个果园,敌人就边打枪边吆喝着追上来了。几个战士迅速把张鸿仪隐蔽起来,并分别隐藏在茂密的树后。只听到敌人喊着“抓活的”追了过去。就这样他们躲过了敌人。 
  张鸿仪被战士们用担架送到费县金山寺鲁南军区医院。军区领导人专门给医院孟政委发来电报,指示必须全力抢救。在当时药品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军区张光中司令员派人送来三支葡萄糖针剂。但张鸿仪不让用,他说:“我已经不行了,别浪费了,还是留给其他重伤员用吧。”医院孟政委说:“你现在是伤员,要服从医院的治疗。”这才把葡萄糖分三次给他打了。 
  张鸿仪感到自己已经不行了。一天,他把警卫员郑君伦叫到身边说:“我委托你一件事,我家里还有年迈的老母亲,以后你见到她老人家时对她说,我尽忠不能尽孝,我对不住她老人家。” 
  停了一会儿,他又说:“我有一双球鞋,一直没舍得穿,送给你作个纪念吧。我还有一块光洋也送给你吧。”这块光洋,郑君伦至今还珍藏着,作为对老政委的怀念。 
  最后,他说:“我要对军区和铁道游击队的领导和同志们说几句话,你记下来。”郑君伦一字一泪地记下了张鸿仪的遗嘱: 
  “敬告张司令员及鲁南军区党委,尽快给铁道游击队指定人接替我的工作。告诉刘大队长及其他领导同志,形势很好,日寇必定要失败,不要为我悲伤,继续带好部队,努力作战。祝革命早日取得胜利。”
(济南军区政治部组稿于广益撰写)

浏览:1459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Jinping
    Jinping
  • 刘公言
    刘公言
  • 止语
    止语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