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张鹤岭烈士(文/张贵银)

浅口村的 发表于2019-06-18 14:43:40

  我的父亲张鹤岭烈士,生前任冀南军区馆陶县大队部大队长。一九三八年四月参加革命,同年七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县抗日队伍中较早的领导人之一。于一九四三年农历正月十七在河北省曲周县境内莱村反扫荡对日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二十七岁,葬于河北省馆陶县浅口村西祖坟地内(根据老烈属证记载)。

  我父亲一九一六年十月出生在河北省馆陶县浅口村张家过道(胡同)一个较富裕的家庭,当时家有土地百余亩,房几十间,既有砖瓦房宅院,也有楼房,还有长工住的院和磨房,在临大街上开有药铺、当铺和钱铺,主要由祖父管理。

  父亲自幼读书,聪明好学,性格直爽,乐于助人,反对封建礼教。在山东德州读高中时就积极学习和宣传革命理念,关心国家大事。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放弃学业,参加到抗日洪流中去,和同村的鲁大东(原名王华亭,后任四川省长)、闫呈祥(后任北京市兵役局副局长)以及陈范庄的我的堂表哥陈杰(陈福俊,后任国务院纺织工业部机关党委专职书记)和我的表哥陈福隆(后任辽宁省铁岭地委副书记、铁岭市政协主席)等人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和战友。

  抗战初期,他曾在联络站工作,不顾个人安危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由于他有文化,完成任务好,后调冀南军区馆陶县大队部工作,被任命为大队长,直到牺牲。时任馆陶县委书记的鲁大东兼任冀南军区馆陶县大队书记,他们关系很好。

  为了抗日,他舍小家顾大家,他把体弱多病的母亲陈兰和年幼的我送到陈范庄村姥姥家照管。姥姥家是个较富裕和睦的大家庭,有十几口人,外祖父是清末秀才,姥姥是位勤劳善良、明达事理的人,舅舅陈心亮字鉴明是著名的中医大夫。尽管姥姥家的人给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但因兵荒马乱、医疗条件落后,母亲于一九四一年正月病故在姥姥家。父亲从部队回来,安葬了母亲,在墓地把只有四岁的我交给姥姥一家人,当天就回抗日一线了。

  在我父亲担任大队长期间,正是抗日战争极其艰苦和残酷的时期,鬼子经常进村扫荡,烧杀、抢夺、强奸妇女。汉奸认贼作父,给鬼子通风报信,加上一九四二年华北大灾荒,人们没有吃的,饿死了很多人。抗日队伍的生活条件十分困难,他有时吃不上饭,有时带病工作,出生入死,发动和组织群众,带领队伍顽强打击日本鬼子、铲除汉奸,扩大和加强抗日武装力量,为建设和巩固抗日政权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正是由于他爱国抗战,汉奸和日本鬼子对他恨之入骨,一九四三年正月十五深夜,敌人以为他回家过元宵节,就对浅口村进行扫荡,首先包围了我们家,但那时他哪里顾得上回家过元宵节?鬼子就把我的祖父抓住,进行严刑拷打,逼问儿子的下落和公粮隐藏的地点,他不讲,丧尽天良的日本鬼子就把老人吊起来活活烧死,后又把他扔进红薯窖内,就这样好像还不解鬼子的心头之恨,最后又放火把房子给烧了,家变成一片废墟,家破人亡!

  事隔一天,一九四三年的正月十七,日本鬼子在馆陶县境内的莱村(现属曲周县)进行大扫荡,烧、杀、奸、抢,活埋无辜百姓,父亲带领队伍进行英勇顽强的反扫荡。战斗打的异常残酷,双方伤亡残重,由于是平原地区的冬天,他和战友用坟头作掩护,巧妙的打击敌人,子弹打光了,就把枪扔进井里,也不让它落入敌人手中,后来和敌人进行了拼死战斗,敌人扭断了他一只胳膊,他也决不投降,宁死不屈。最后,他为了抗击日本的侵略,保卫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尊严壮烈牺牲!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父亲牺牲后,冀南军区总部为他开了追悼会,闫呈祥主持追悼会,高度赞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牺牲精神。生命是宝贵的,年轻的生命更宝贵,为国家和人民的正义事业而死重于泰山!现在河北省馆陶县县志和《陶山人物》一书中以及馆陶县《英烈纪念馆》和县《革命烈士墙》上均有我父亲的情况记载。

  他为了抗日,三天之内家破人亡,当时我还不满六岁,成了无父母、无家可归的孤儿,多亏姥姥一家人把我养大,国家给予我革命烈士孤儿待遇。我继承父亲遗志,努力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国家把我培养成一名大学生、共产党员、高级工程师、技术三级警监。

  我希望我的子孙后人,不要忘记自己是抗日烈士的后代,要热爱祖国和人民,要自立自强,不论能力大小,职位高低,贫穷或富有,都要清廉善良,道德高尚,作对社会有用之人!上为祖辈添光彩,下为后代增加正能量!

张贵银  2014年10月

浏览:129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