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飞回忆录》第三十一章:解放战争的第二个战略转变——外线出击

南安人 发表于2019-07-26 16:16:23

从内线作战到外线作战的转变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年概述》称:“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人民解放军开始了全国规模的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进攻阶段。”“我军的战略进攻,首先由晋冀鲁豫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大军],于七月初由黄河北岸挺进鲁西南地区,揭开了序幕。”

    解放战争究竟分几个阶段?按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作中说,战争的一般规律是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进攻。反攻与进攻是不同的,是从战略退却到战略进攻的转变。《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年概述》称:“这样前后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即将敌人的战略进攻粉碎了,同时使解放军转入了战略进攻。”也就是说,解放战争只有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两个阶段。到底是三阶段,还是两阶段?

    我的看法是,一年之久的内线作战,属于战略防御阶段。

    外线出击为战略反攻开始阶段,三大战役为决战;反攻阶段的决战胜利后即转入全面战略进攻,解放全中国。渡江战役时,敌我力量已经起了根本的变化,开始了战略进攻阶段。

    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日毛主席在陕北召开了中央前委扩大会议。九月一日又为中央起草了党内指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规定“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战略反攻的矛头指向哪里呢?毛主席选定了大别山地区,以便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逼使蒋介石调动部队回援。毛主席作了三军配合、两翼钳制的周密部署:由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直趋大别山;由陈毅、粟裕同志率华东野战军主力为左后一军,挺进豫皖苏地区;由陈赓同志率太岳兵团为右后一军,自晋南渡黄河,挺进豫西。三军互为犄角,逐鹿中原。以陕北我军出击榆林,调动进攻陕北的敌人北上;以山东我军在胶东展开攻势,继续把进攻山东的敌人引向海边,两翼钳制,便利前述三军的行动。尔后,东北、华北我军也分别转入反攻,形成全面反攻的总态势。

    所谓外线作战,简而言之就是转入敌后;转入外线,就是把敌人引到敌人的后方去打。敌后是一个广阔的地区。这时,敌人的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四百三十万人,降为二百七十三万人;其正规军则由战争开始时的约二百万人,降为一百五十万人,而其后方则异常空虚,十三个省中,仅有二十一个旅,在湘、桂、黔、闽、浙、赣等六个省,当时几乎无一个正规军。这一个变化使我军转入战略反攻,敌人便被迫转入了战略防御,有利于我军进行外线作战。

    转入外线,是个大的战略转变,有如解放战争初期的战略转变一样,有个适应过程。从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的实践看,这个过程大致上也是半年左右。外线作战的最大问题是远离根据地的无后方作战,这是新课题。《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指出:“我军执行外线作战、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地区的方针,当然要遇到许多困难。因为到国民党区域创立新根据地需要时间,需要在多次往返机动的作战中大量歼灭敌人,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建立人民武装之后,方能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在这以前,困难是不少的。”

    六月三十日夜,晋冀鲁豫野战军四个纵队,以偷渡与强渡相结合的战术,一举突破黄河大险。经过二十八天激烈的连续战斗,歼敌五万六千余人,打开了跃进大别山的通路。八月十一日,胜利越过陇海路后,八月二十七日到达大别山地区。华东野战军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刘邓大军)密切协同转入外线作战。

    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之后,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之蒋军,经过调整部署,再次以三十二个旅,二十四万人,于六月二十五日又重新大举向我沂蒙山区进犯,采取“密集平推”战术,齐头并进。华东我军主力一部在正面钳制敌人,分两路向敌人后方出击,调动敌人。以一、四纵队组成左路军,由我指挥出击鲁南,于七月六日攻克费县,歼敌一个旅又一个团,九日乘胜收复峄县、枣庄,进击津浦路徐州至兖州段,徐州、台儿庄受我军威胁,迫徐州之敌调回追击刘邓大军之一个军回防徐州。以三、八、十纵队组成右路军,归陈士榘、唐亮指挥,于七月八日再克泰安,横扫津浦路西,迫使进攻沂蒙山区之敌于七月十一日开始由鲁中分路西调。

    此时,我华东野战军乘敌调动之机,即拟由正面我军首先歼击南麻、临朐之敌,得手后,配合左、右两路大军在鲁南、鲁中之间地区,在运动中再打一仗,大量歼敌,然后转入外线作战。但时值雨季,南麻、临朐战役失利,因而原定在运动中南北夹击敌军之计划不能实施。敌军发觉我左路军在鲁南陷入危境,遂调集四个兵团妄图在鲁南围歼我左路军一、四纵队。我左路军在鲁南艰苦奋战,胜利突围,在鲁西南济宁以北与我右路军会师。九月,华野领导机关率六纵队南渡黄河,进入豫皖苏地区,和左、右两路大军会合组成华野外线兵团(即西兵团)在外线作战,策应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调动了进犯山东解放区的敌人,粉碎了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给留在山东解放区内线作战的山东兵团(即东兵团)创造了转入反攻极为有利的逐步歼敌条件。

    华东野战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以后,华东战场我军组成三个集团:以一、四、六、三、八、十、纵队和两广纵队、特种兵纵队组成外线兵团(即西兵团),在外线作战。以七、九、十三纵队组成内线兵团(即东兵团),以第二纵队及华中第十一、第十二纵队组成苏北兵团,分别在山东、华中解放区内线作战。

挺进豫皖苏

    一九四七年八月上旬,我一、四纵队与三、八纵队会师鲁西南后,为配合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牵制敌兵力于鲁西地区,与敌周旋作战达一月之久。九月初,陈毅司令员、粟裕副司令员率六、十纵队南渡黄河,进入鲁西南,与华野外线兵团及冀鲁豫十二纵队会师,遂转入向敌进攻,经历沙土集战役、土山集战斗。在此期间,刘邓大军于八月二十九日渡过淮河以后,在不足二十天时间即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攻占了豫东南、鄂东、皖东南大部县城,直迫长江沿岸,完成了战略展开。陈赓兵团亦于八月下旬渡过黄河,进入鄂豫陕地区。为彻底完成中原反攻态势,乘敌豫皖苏兵力空虚之际,我华野进入鲁西南的六个纵队及冀鲁豫十二纵队组成东西两个兵团,于九月二十六日晚,摆脱鲁西敌军的纠缠,跨越陇海路的徐汴段,挺进豫皖苏地区。

    豫皖苏地区,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我游击根据地,日本投降后大部为国民党军侵占;解放战争初期,刘邓大军曾在该区作战,大军转移后仅留少数敌后武装坚持斗争,此时全部为国民党政权所控制,城镇为敌保安团队所盘踞。

    我纵于九月二十四日晚自鲁西定陶西南地区向西南进发,经两天急行军,二十六日晚攻占内黄车站,并破击陇海铁路内黄至野鸡岗段。二十七日奔袭杞县县城,二十八日拂晓全歼守敌。二十九日攻占通许县城。三十日夜通过黄泛区。十月一日攻占尉氏县城。二日攻占鄢陵县城。三日奔袭敌西华县政府所在地逍遥镇,继向西华县城进击,敌闻风逃窜。五日到达太康地区集结。此番作战共计俘敌九百余,除内黄车站为敌二十四师一个连外,均为地方保安团队。

    这一时期我华野各部以排山倒海之势,攻克了城镇二十余座,在东西六百里的广阔平原上,正面推进了三百里。我军所到之处,国民党政权基本被摧毁,保安团队大部被歼或溃散流窜。敌人仓皇从山东抽调兵力南下,并加强防守津浦、陇海、平汉沿线的徐州、蚌埠、开封、郑州、许昌等主要据点。至此,我刘邓、陈粟两大野战军及陈赓兵团,都打出了外线,展开于黄河以南,长江以北,西起汉水,东迄黄海的大中原的原野上,鼎足而峙,互为犄角。

    我在上面谈到解放战争第二个战略转变是外线出击。转入外线作战,确是个大的战略转变,如何进行无根据地为依托的无后方作战,恐怕是古今中外军事家所遇到的一个难题。中国红军长征是史无前例的壮举,但脱离根据地后遭受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遭到无数艰难险阻。这一点,毛主席是深有体会的,甚至考虑到部队必要的休息问题。八月十二日他给刘邓并告陈粟的电报中就提到:“鉴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期休息太少,疲劳太甚,减员太多,而那种性急有许多是不必要的。此次我军南进,必须减少不必要的性急,力争少走路多休息。”毛主席对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十几万大军远离根据地,一举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作战,这种独特的进攻方式是史无前例的。所以毛主席估计此举有三种可能: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打游击;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刘邓大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在大别山站稳了脚。

    应该说,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完全脱离后方,敌人集中兵力对付他们,一面是武汉的白崇禧,一面是徐州的刘峙,遇到的困难确实比华野外线兵团要大得多。这方面已有很多文章论说了。至于华野外线兵团不像大别山那样完全脱离后方,还靠着冀鲁豫解放区,应该说是半外线,因为没有远离后方。尽管这样,华野外线兵团终究是离开了根据地作战,也还是有一个适应过程。

粮食——根据地建设

    进入陇海铁路以南之后,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部队开到村庄,老百姓逃跑一空,不了解我们是什么人,以为是国民党军队,怕抓丁,怕抓佚;也有的是受了反革命宣传欺骗而逃跑的。但是,这一地区终究是有我党我军影响的,我纵连续攻下内黄车站、杞县、通许、尉氏、鄢陵、逍遥、西华等城镇,摧毁了国民党政权,歼击了保安团队,扩大了政治影响,群众才安定下来。最大的困难是粮食问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十几万人的大部队,吃饭是个大问题,没有政权,没有兵站,需要自己筹粮。部队到一个新地方,靠后勤人员去弄粮食远远不够,于是一个连队起码要派出一个班出去征集粮食。后来我们发现农村的粮食大部分都集中在地主富农手上,这就对我们征集粮食提供了方便,比到每家每户去征集省事多了。我们宿营时,往往选择有地主的村庄,一到就开仓济贫,把地主的粮食留一半分给贫苦农民,以此发动群众。这些地方正是当年李闯王活动过的地方,我们也像李闯王一样开仓济贫,办法很灵。发展到后来,出现了群众来报信:某村某寨有某地主囤粮若干担,恳请解放大军速去驻扎,解民倒悬,等等。因为部队去住了,他们可以分到粮食,粮食问题就是这样解决的。但这办法有副作用,缺乏调查研究,易于侵犯富裕农民的利益,易于给游手好闲的流民钻空子;而且一扫而光,第二次部队经过时就不易筹粮了。

    后来,中央纠正了“开仓济贫”的口号和某些不适当的做法。“开仓济贫”并不能反映我党废除土地的地主所有制,彻底消灭封建主义的土地纲领。正如以后中原局《关于执行中央五月二十五日指示的指示》所批评的:“我们普遍实行了走马点火、分浮财的政策。事实上,分得最多的,只是一部分勇敢分子,大多数基本群众并未得到,或少得到利益。这种办法,虽然也起到一时刺激群众热情的作用,但不能解决多大问题。而且地富还利用以分散财产,制造群众之间的许多纠纷。尤其因为社会财富的过早分散,和大部浪费,使军队供给很快发生困难(特别是粮食),很快的把负担全部加在农民身上,引起农民的不满。……而尤以在军粮供应上损害中农利益最大,甚至还损害到贫农的利益。此外,我们曾经普遍地采用了粮食菜金的办法,影响也很大。从分浮财和粮食菜金两项中所消费的粮食,其数目之大,实难估计。如不纠正这两件事,就可以弄翻群众,搞塌根据地。”并且指出:“这是由于无后方作战和在左的错误下自己所造成的困难。”

    豫皖苏地区解决这个问题是建立政权,建立秩序。在新政权建立之前的过渡时期,暂时地有领导地利用旧政权,维持社会秩序,解决军需。这就改变了一切经由群众直接解决的办法,也防止了混乱。

    再就是伤兵无法安置,只能往解放区运。中原局指示中指出:“一般同志到新区去,苦于无后方作战的困难,急于建设一个后方,安置伤员和机关,也促成了急性病的发展。”当时,毛主席给刘邓并告陈粟的电报中就指出:“不要希望短期内就能在大别山、豫西、皖西等地建立巩固根据地,这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只能是临时立足点。必须估计到我军要有很长时间(至少半年)在长江、黄河之间东西南北地区往来机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并在歼灭敌人几十个旅之后,方能建立巩固根据地。”实践证明,毛主席这个估计是符合实际的,外线作战战略转变的过程大致是半年左右。

多打胜仗是关键

    毛主席关于《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的电文中,非常具体地明确地指示:“到国民党区域作战争取胜利的关键:第一是在善于捕捉战机,勇敢坚决,多打胜仗;第二是在坚决执行争取群众的政策,使广大群众获得利益,站在我军方面。只要这两点做到了,我们就胜利了。”

    我华野西线兵团进入豫皖苏后,敌主力五军、七十五师、二十四师等部追踪而来。这和根据地有个很不同的情况,它们老钉在我军后头,像尾巴一样。我们的情报来源,破译敌人的电报只能知道一个大行动,再就是上级通报,这都是来得较迟,只能依靠战场侦察了解,但侦察部队报来情况时,敌军常是跟随而来了。这使我想起三年游击战争时粟裕同志和我谈起的当年挺进师进入浙西南的处境了。那时粟裕同志称赞我们闽东独立师“狡兔三窟”,我们现在一“窟”也未营成,必须要使“广大群众站在我军方面”。要做到这一点,有军、政两个方面,而第一是多打胜仗,才能站下脚跟,才能争取群众。在适应外线作战的过程中,打了两次仗。

    第一仗,破击陇海铁路。那时,我华野外线兵团和刘邓大军、陈赓兵团配合作战,已迫使中原敌人转入重点防御。敌人企图全力确保陇海、平汉、津浦三大铁路交通线,以保证其运输补给并调动兵力之用,并以此企图随时集中兵力向我分进合击。我华野外线兵团为分割敌人,掌握主动,创造战机,使苏鲁豫皖解放区连成一片,便利今后机动作战,并策应陈赓兵团对平汉铁路的行动,野司决定对陇海铁路的徐州、兰封段展开破击战。以第四、第十纵队附冀鲁豫地方武装部队组成一个兵团,破击砀山至兰封段铁路,拔除沿线据点,并相机攻取虞城、朱集;以第一纵队、冀鲁豫第十一纵队附冀鲁豫三分区武装组成一个兵团,由我指挥,破击郝寨至砀山段铁路,拔除沿线据点,并相机攻占砀山城。十一月八日晚,我纵各部分别进入攻击位置,分别包围砀山城、车站和李庄车站。当日黄昏,敌由商邱增援砀山暂二十四师张岚峰部一个旅。我决心延迟进行攻城,巩固已得的四关阵地。十日十五时开始炮击,十六时各部同时发起总攻,十五分钟后,第一、二团先后胜利登城,第五、六团亦在一度对峙后冲入城内,二十二时结束战斗,全歼守敌四千余名。与此同时,彻底破坏铁路七十余里,占领李庄至黄口的沿线车站与敌据点。十一月十一日又向东南开进,扫除陈寨、回龙集等据点多处,解放萧县城,进占曹村车站,直逼徐州南郊。

    第二仗是在一九四七年底到一九四八年初。《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年概述》是这样记载的:“敌人为了阻止我在大别山建立根据地,曾由白崇禧指挥着三十三个旅,于一九四七年十二月间,进行一次‘清剿’,企图摧毁我新解放区。我刘邓野战军,一面予白匪以迎头痛击,歼其一万一千人;一面以主力一部越平汉路西进,开辟了桐柏、江汉两新解放区。同时我陈粟野战军及陈谢兵团联合向陇海线民权至砀山段,及平汉线新郑至确山段,发动大规模的破击战,以配合刘邓野战军作战。在十二月一个月中,共歼灭敌整编第三师、暂编二十四师及骑兵第五旅共四个旅,及其他部队四万五千余人,吸引了白崇禧部分兵力北援。十二月底,我刘邓、陈粟两大野战军及陈谢兵团胜利地会师于平汉线遂平、西平地区,并攻占许昌、漯河等敌军补给站。从此中原出现了一个新局面,不但使鄂豫皖、豫皖苏及豫西三个新解放区打成一片,而且我刘邓、陈粟两大野战军及陈谢兵团亦从此由各自为战转为直接的密切配合作战。”

    十二月十二日我第一纵队攻克朱仙镇,十三日克中牟,十四日克八岗,全歼敌保安团队,完成郑州东白沙镇至中牟铁路的破击任务。二十日向西南洧川地区开进,二十二日下午沿平汉路东侧急速南下,二十五日到达漯河及其以北地区集结,拟进至西平以南吸引敌整二十师北援西平,以歼灭该敌于运动中。但敌第五兵团部及整编第三师已于二十六日为我华野第三纵队及陈赓兵团歼灭于西平地区,该敌困守确山。我纵即移至郾城东北地区。一月三日自郾城地区北上,六日攻占许昌城。由于漯河、许昌是敌军补给站所在地,我军得到了很大补充,日子好过起来。敌军被迫分兵扼守要点,不能有很大的机动兵力来尾追我们,我纵终于在许昌地区得到了近一个月的休整。

浏览:388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达理治水
    达理治水
  • 漂流者
    漂流者
  • hairin
    hairin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