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春梅与杨锡斌夫妇与养女的故事(来源/水母网)

15958 发表于2019-08-04 17:41:21

  杨锡斌当年24岁,是村里众多的治保主任之一。日军扫荡开始的前几天,他出生几天的女儿不幸夭折。为了抵抗日军,杨锡斌随村里的民兵队伍开赴前线,等他回到家后却发现,自家的炕头上躺着一个小女孩,妻子沙春梅告诉他,是村支书杨彤烈送来的,说是八路军的孩子。现在老人还记得小孩叫春莲,爸爸叫杨家华,当时是个政委,妈妈叫胡敏。同时村支书还嘱咐他,再找几户领养孩子的人家。

  春莲刚来杨锡斌家里时才两岁,身体虚弱,坐都坐不稳,难以站立。老人视为己出,非常疼爱,至今老人还清晰地记得自己一面抱着春莲一面挑水的情景。那时候家里生活艰难,如果有什么好吃的,小春莲是头份儿。1948年,胶东全境解放,分散在各村的儿童集中居住。意味着孩子们就要离开自己的乳母,回到自己父母身边。
  谭波的纪实文献《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记载:
  “当时孩子都把奶母当成了亲妈妈,他们的父母来接时,孩子都哭着说:‘我要回家找妈妈。’问他:‘你的家在哪里?谁是你妈妈?’他们总是说:‘我家在某某村(乳母所在村),我妈是某某(指乳母)。’
  杨锡斌老人回忆道,春莲养到4岁的时候,孩子的父亲派人来接女儿,老人趁孩子睡着的时候送到村里的前街上,结果孩子醒了,“一直是哭着喊爸爸,抱着我的腿不肯走,真不舍得啊!”结果老人又把孩子抱回来接着养。孩子6岁时,上级再一次下达归还孩子的命令,杨锡斌把孩子一直送到村西面一个叫沙河的地方,春莲一路哭,不肯走。杨锡斌狠心将孩子交给组织。孩子送走后,妻子沙春梅思念过度,双耳失聪,直到去世前老人还梦见女儿春莲回来看她。
  解放前夕,春莲爸爸所在的部队到达马石店,曾托人捎口信来,希望让春莲回来读书,最后事情不了了之。杨锡斌回忆说:“抗战结束后,他们全家就回了四川老家,春莲上学后还托人捎过几封信来,再到后来什么音信也没有。”
  实际上,所有的乳母及其家庭在经历了收养的艰难与危险之后,又饱尝了亲人离别的痛苦。这种牵挂,伴随了他们一生。(水母网  日期: 2009-08-30  来源: 今晨6点 )

谁在收藏
浏览:1566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