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纵特二团宣传队(文/孙精言)

南邢村de 发表于2019-08-10 23:09:20

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10月至1941年10月,我在山东纵队特务二团宣传队工作。回想起日日夜夜活跃在军民之中的这支宣传队,宣传抗日的情景,宛如就在眼前。

组建宣传队

    1940年10月,山东纵队政治部开办的宣传教育训练队结业。此时正逢纵队组建特务二团,纵队政治部决定从结业学员中,抽调20名成立特务二团宣传队。纵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华楠召集我们开会,他讲明成立宣传队的意义和任务,并提出了要求和希望,最后宣布组织决定,任命我任宣传队队长。

    我任队长思想上感到压力很大,怕挑不起这付担子。但仔细一想,组织上抽调我们这些同志成立宣传队,是经过慎重研究的,这是动员军民奋起抗日的需要。队员都是十七、八岁的青年,有党、团员,有中、小学毕业生,有爱好音乐歌唱的,有爱好演戏、舞蹈的,也有编写、书画专长的。真可谓吹拉弹唱,人才济济。想到这些就充满了信心,一定把党交给的光荣任务完成。

    组织上将宣传队原有一些乐器、锣鼓、服装、道具等都配备给我们用。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就整装出发了。

    特务二团住在莒县、日照边界的坪上地区,距我们只有20多里路。我们背着大刀,扛着红缨枪,打起锣鼓,唱起歌,迎着初冬吹来的凉风,走在山村的小路上。每逢通过村庄时,都招来许多群众观看。大家是何等的高兴啊!

  我们在紧张地行军,突然有个同志大声喊到:“快到啦!快到啦!”我们走近一看,有军人也有许多老百姓,聚集在村头欢迎我们宣传队报到。

下连队锻炼

    团政治处主任陈小锋亲自向我们部署任务,部队组编起来不久,借集中进行整训的机会,决定宣传队先到连队去,开展文娱活动,活跃部队文化生活。我们宣传队分成三个宣传小组,分头到连队去了。

    第一是教唱歌曲。那时连队很少唱歌,即使能唱几首,也很不整齐,很不响亮。不多日子,我们就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八路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教会他们。连队在出操、上课列队行走的路上,或在出操、上课之前后,都高唱歌曲。在会操或集合的时候,开展唱歌竞赛表演,你这个连唱一支,他那个连唱一支。啦啦队高喊:“唱得好不好啊?”“好!”“妙不妙啊?”“妙!”“再来一个

要不要啊?”“要!” 掌声、歌声,此起}彼伏,非常活跃。

    第二是建立连队俱乐部。俱乐部人员5至7人,从有一定文化的班、排长和战士中民主选举产生。设主任一名,文娱、体育、墙报等委员各一名。俱乐部设在一个比较大的房内,门口挂上“连队俱乐部”牌子。室内挂上领袖像(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贴一些彩色标语和图画,战士们写的墙报,表扬好人好事的材料,学唱歌曲等都布置在房内墙上。丰富多采的内容,使俱乐部成为连队干部、战士学习和文娱活动的场所。

    第三是组织小型文娱会。连队干部、战士中唱歌谣、讲故事、说笑话、出谜语、口技、小魔术等人才都有。将他们这些项目编排起来,作一些演练准备,组织小型文娱会。以连为单位,有时也以营为单位,利用休息日,组织演出。演出时由连队俱乐部主任或文娱委员主持,演员都在队伍中,演时出场,演毕归队,演出时也可让驻地群众观看。这种活动很能鼓舞士气,活跃文化生活,每月组织一至两场,很受欢迎。我们在连队工作一段时间,得到了锻炼,学到不少东西,同时还发现很适合到宣传队工作的两个战士。唐佃告十六岁,中等身材,学过武术,聪明活泼,喜爱舞蹈。陈德宣,二十岁,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样样通。有一天,王吉文团长和陈小峰主任来到我们宣传队,我向他们提出将这两位同志调宣传队工作,很快给调来了。

编演好节目

    1941年元旦、春节快到。宣传队集中力量排演节目、准备节日期间召开军民联欢晚会时演出。没有什么现成剧本,只好自己动手编剧,编演了三出小戏。

    第一个剧名《送子参军》。剧情大意:李大娘的儿子在八路军的影响下,立志抗日救国,经常找驻军指导员要求参军。但经了解,李大娘就只这一个儿子,并不愿意他当兵,因此指导员不能答应她的儿子参军。可是儿子参军心切,又经常不断地找指导员央求,后经多方面做思想工作,李大娘思想通了,给儿子做好军鞋,亲自送儿子到军营,受到军民的热烈欢迎。

        第二个剧名《活捉鬼子兵》。内容大意是:一群日军闯进我一个村庄,抓人抢劫东西。八路军闻讯赶来,将敌人打退,活捉了一个日本鬼子兵,经过教育鬼子兵觉悟了,述说自己被迫当兵的苦难经历,并愿为我军服务,做瓦解日军的工作。

    第三个剧名《孙悟空大战二郎神》。大意是:一个巫师乔装二郎神显灵给群众抽签,算命、治病,骗取钱财,坑害群众。八路军战士扮演孙悟空,手持金箍棒,打败二郎神,揭穿了巫师的真面目。这个戏是半歌剧性的,有些武打场面,演起来很热闹。

    我们演排了《劳动舞》、《秧歌舞》、《打花棍》、《小放牛》,练唱了《延安颂》、《游击队之歌》、《流亡三部曲》等歌,,还编排了快板书《妇女识字班》等。这年春节过得很热闹,军民同乐,我们宣传队连续组织了3场晚会,场场观众都是人山人海,我们的节目得到群众的赞赏。演员的表演也给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扮演《送子参军》中李大娘的魏可喜同志,小朋友见到他时,就喊他“李大娘”。扮演孙悟空的唐佃告同志,大家都叫他“孙悟空”。扮演日本鬼子的陈德宣同志,被群众看到时老远就说:“小鬼子来啦!小鬼子来啦!”一群小朋友将他围起来闹,说:“你的米西米西的有,八格牙鲁。”

    我们演出的成功,是与当地乡亲们的热情帮助分不开的。演出的戏台是群众搭的,演出的服装、道具、设置舞台背景所需的器材,都是向驻地百姓借用的。节目上演时,宣传队员都有任务,有的队员在一出戏中扮演两个角色,人员十分紧张。因此前台拉幕的人,后台管服装、道具的人,都是请当地群众帮忙。那种军民亲密无间、鱼水之情,永远也不会忘记。

    在行军路上

    1941年夏天,山纵特务一、二团合编为一旅三团,奉命到费县天宝山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由莒县经临沂、沂水、蒙阴至费县天宝山行程500余里。部队连续行军7天。我们宣传队的任务是在行军路上做宣传鼓动工作。

    一是设立宣传鼓动站。队员分成几个小组,随同各先头连队行动。选择沿路比较适合的山坡、山头,插上红旗,打起锣鼓或吹奏琴笛。队伍通过时喊些口号:“同志们加油!”“不怕苦,不怕累,跟上队伍莫掉队!”把随时了解到的好人好事,编成顺口溜,打着竹板唱起来:“刘排长,行军忙,帮助战士扛大枪,一走就是七八里,关心同志似爹娘。”大家听了情绪兴奋,走起路来更有劲头。

    二是利用部队临时休息之际作鼓动工作。一次我们部队走到蒙山东麓时,在山根临时休息,准备翻越大山。这时宣传队的魏可喜同志,看见山坡上有座大庙,便灵机一动站起来说:“同志们,我出个字谜大家猜好不好?”“好!”大家鼓掌欢迎。“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十字对十字,月亮对太阳。”大家听了一时猜不出,正在纳闷呢,小魏同志指着山坡上的大庙说那是什么?大家一看哇的一声,大庙的“廓”啊!大家一阵笑声。有些战士不识这个字,会写这个字的战士就比划着教。这样活跃一下,大家的疲劳顿时消失了。

    三是用传口令的方式活跃战士情绪。前面有个村庄要通过时,就往后传:“前面过村子,注意军风纪。”这样一人接一人传下去,既提醒战士注意风纪,又能活跃情绪。但是口令传不好,也容易出笑话。有一次前面过一条河,连长传下口令“前面要过河,小心别湿脚。”一人接一人往后传,结果传到后面,传成了“前面要干活,准备锨和镢”。当然传错了也无妨,引出笑谈,更能起到活跃情绪作用。

    到群众中去

    我们三团到达天宝山地区时,群众带着慰问品欢迎部队。这时宣传队的任务是到群众中去宣传。

       书写墙头标语。宣传队员人人动手,制作麻刷、白石灰浆、黑烟灰浆等,到各村庄去书写墙头标语。村村都能看到醒目的大字标语:“八路军是人民的子弟兵!”“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等等。

    教唱抗日歌曲。宣传队员白天到学校去教学生唱,晚上召集村自卫队、妇救会、识字班教唱。很快就把《东方红》、《大刀进行曲》等一些歌曲教会,群众也活跃起来了。

    到集市宣传。大的村镇5天一次集市,宣传队员打起锣鼓唱着歌到集市去,赶集的群众很快围上来看。我们演出几个小节目后,就宣讲党和八路军的抗日主张,发动群众参军、参战,保家卫国。我们采取化妆的形式进行宣传,两个队员打扮成受伤的伪军,一个用绑带缠着头,一个用三角巾把手臂吊在脖子上。他俩叙述是从日军那里逃出来的,怎样被日军抓去当伪军的,怎样受日军虐待打伤的,又怎样逃出来的……采取这种现身说法,生动感人。群众听了,还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

到战斗中去

    1941年秋天,我们三团集中优势兵力,对盘踞在蒙阴、平邑、费县一带的日伪军,发动了一系列袭击战斗。我们宣传队分散到各连队去参加战斗。

    战时宣传队员的工作更加繁重。战斗前参加动员工作,帮助战士写请战书,挑战书,鼓励战士多捉俘虏多缴枪,勇敢战斗,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哭,争取立功受奖。

    在战斗中我们宣传队员带领担架队救护伤员,看管战俘。有时还要动员俘虏向顽抗的敌人喊话。在袭击铜石敌据点的战斗中,敌人固守最后一个炮楼负隅顽抗。我们当即动员刚俘虏过来的敌分队长刘觉生,向顽抗之敌喊话:“我是刘分队长、刘觉生啊!八路军优待俘虏,弟兄们快缴枪吧!顽抗到底,死路一条!”……通过喊话,敌人投降了。为此我们的宣传队员魏可喜受到表扬。在拔除仲村伪据点战斗中,我们的宣传队员,缴获了一些演戏用的服装。特别是缴获了两只汽灯,格外高兴。

    一系列的战斗胜利结束后,部队驻扎在四海山地区,我们宣传队就忙着收集干部、战士在战斗中模范事迹,收集群众支援前线的先进实例,编写节目,准备召开庆功大会时演唱。在这深秋季节,我在编写审核剧目之余,到里柿子峪村外散步,看到从路旁一直到山坡上,都是柿子树,满树柿子黄澄澄的,树叶也是褐黄色,加上满山遍野的丛丛红叶,景色宜人。我回想这一年多的宣传队工作,鼓舞战士们取得节节胜利,不由自主的背诵着名诗佳句:“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赵永和整理)

浏览:98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鹿见深林
    鹿见深林
  • 游居队队长
    游居队队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