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防引出的故事——记革命老人王寿卿(文/王济世)

洪山口de 发表于2019-08-11 00:48:18

地处泰沂山麓的博山,当年曾是我党开辟的鲁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我们在博山区档案馆一楼展橱里看到一枚长方形关防,鲜红的印文上篆刻着“山东人民抗日自卫团博…第一团关防”。十六个大字同先烈们使用的大刀、匕首等相映成辉,为人们上着一堂堂生动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课。

    这枚关防,系用梨木刻制,因为年代久远背脊略弯,长7.5厘米,宽4.7厘米,宽边篆书,字正底清。它是由新

近担任该区档案局副局长的冯忠武同志献出的,经与当时担任中共博山县委书记的张敬焘和县委派任自卫团政治处主任的地下党员魏行之,以及原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司令员廖容标将军夫人汪瑜等老同志当面鉴定或函询,由此引出了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据老同志回忆和有关史料记载,1938年8月,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将活动于博山南部池上一带的数千“堂天道”武装收编为“山东人民抗日自卫团博山第一团”并配备了干部,任命王寿卿为团长,韩其栗为副团长,张瑞征为政委,魏行之为政治处主任,成为党领导下的地方武装部队。年底,在莱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四支队廖容标司令员亲自将关防和委任状颁发给王寿卿。此后,关防由当时还兼任团部秘书工作的魏行之保管使用,一直到1939年8月他调离自卫团才将关防转交王寿卿。魏行之是南下老干部,离休前是上海市徐汇区人大副主任,他看到关防印文后激动不已,触景生情,在短短时间里接连4次来信回忆往事,并提供了许多有关第一团及革命老人王寿卿的珍贵资料。原山东省副省长张敬焘,抗战初期担任中共博山县委书记并曾任博山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亲自参予并领导了对博山道会武装的统一战线工作,配合四支队首长做上层人士的团结争取工作,发展“堂天道”坛主王寿卿为中共秘密党员,发挥其特殊作用,首先接受改编,带动和影响其它道会武装也纷纷向我党我军靠拢,促成了我党领导下博山“九道联合抗日”的全民抗战局面。年逾八旬的张老在省府内寓所娓娓而谈,把我们也带到了半个世纪前的烽火岁月。

    “七·七”事变后,在日寇入侵,蒋军溃逃,游杂司令如毛,土匪横行的混乱情况下,在博山广大农村自发组织起十几个以“抗日保家”为大旗的道会门,徒众数万。他们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基本群众都是普通农民,具有民族正义感和抗日热情。中共博山县委认真响应毛主席和党中央提出的“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制定了“疏通关系,争取上层,团结教育基层”的工作方针,不失时机展开了团结争取,教育改造道会组织的工作。就在这时,“堂天道”在郭庄打败土匪吴鼎章后追击残匪遭暗算,道首吕云卿等9人阵亡;同时“罡风道”也在崮山遭日军袭击,被打死20多人。一时“吃符念咒,刀枪不入”的迷信破灭了,两个较大道会陷于混乱。这时,博山县委因势利导,支持鼓励王寿卿、王子虹等“堂天道”头面人物倡导徒众首先接受我四支队改编,带动影响了其他道会武装,不久号称数万人众的大道“罡风道”道首李北辰紧步后尘,被改编为“博莱边区抗日自卫团”。于是,县委配合四支队派出得力干部,在自卫团培训骨干,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组织脱产武装队伍,抓汉奸,埋地雷,搞破袭,配合主力参加反扫荡战斗。l939年3月末“太河惨案”发生后,王寿卿义愤填膺,在县委授意下同县委青年部长李东鲁带头组织“淄博请愿团”10余人,不顾个人安危,赴沂源东里店的国民党省府和五十一军军部请愿,痛斥顽固派,呼吁团结抗日、严惩凶魁。这从舆论上积极配合了我党我军开展有理有节的反对顽固投降派的斗争。这年初夏,日寇进山扫荡,王寿卿团长和魏行之主任带领团部警卫连百余人冒雨突围,爬山越岭来到蒙阴乍峪,被盘踞此地的国民党五十一军部队田住盘问,魏行之等理直气壮声明是抗日自卫团借道转移,又将团部关防取出让他们验看,才脱险离开,人枪无损。7月,山东纵队指示将第一团武装骨干140余人编入四支队,转战各地。次年春,由王寿卿名义在《泰山时报》上声明“堂天道”解散。部队整编后,王寿卿因年迈留地方工作,先后担任县自卫团长、参议会长、泰山专署参议员等职务,与鲁中军民一起浴血奋战,在家中房子被烧、同期任命政委逃跑、兄弟团团长叛变等残酷环境中,矢志不渝,坚决跟党抗战到底,曾受到山东纵队指挥张经武将军表扬。那枚第一团关防则伴随他度过了烽火岁月,一直珍藏在这位革命老人身边。

谁在收藏
浏览:1680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卧游斋主
    卧游斋主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