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朝作战

源泉西高庄 发表于2019-08-11 18:10:45

任《战旗报》社总编辑

    1950年10月8日,我随二十六军奉命由上海北上,于10月25日全部抵达待命地区,转入紧张的临战准备。

    11月19日,二十六军在军长张仁初、政治委员李耀文率领下,由吉林临江过境,开赴朝鲜战场。先后参加了第二、四、五次战役和平康、金化地区的防御作战。全军指战员前仆后继、英勇战斗,歼敌3.83万余人,出色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光荣任务,为保卫祖国安全,保卫朝鲜人民的尊严做出了重要贡献。1952年6月14日,二十六军奉命回国。

    为表彰在抗美援朝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集体和英模个人,二十六军于9月中旬召开了规模宏大的英模大会。分别给两个连队授予了“鸡雄山阻击战斗英雄连”“祝灵山阻击英雄连”荣誉称号;授予王兆才、秦建彬等24人一级、二级人民英雄的称号;授予“二级工作模范”称号9人。全军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一级国旗勋章81枚,二级国旗勋章394枚,军功章15443枚。

    我时任二十六军《战旗报》社总编辑。从上海驻地乘车北上,到东北抚顺集结,入朝作战全过程我都参加了。作为二十六军党委机关报——《战旗报》从油印报到铅印报,发挥了机关报作用,充分报道了军事作战和战时政治T作、后勤工作,特别是大量报道了指战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参加了多次重大战役、战斗的战地报道,采访了一些英雄单位、英雄人物。

江边战火燃

    这是一次秘密作战行动。我们乘坐的列车是四周封闭的闷罐车。列车由上海至南京横跨长江,第一步先到滕县地区,然后到达东北抚顺,最后由抚顺至吉林省临江地区,而后步行过鸭绿江入朝。

    列车在大地上飞驰,我的心绪起伏,极不平静,为了“保家卫国”要出国作战了。闷罐车厢铁门紧闭,车厢内挂着两盏马灯,在半空中晃来晃去。这节车厢内有五十多人,都是二十六军政治部机关的同志。大家坐在铺草上,或倚在背包上,热烈地议论着朝鲜的形势。白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机关、部队一直关注着南北朝鲜之间的战争形势,特别担心朝鲜人民的命运。许多单位和同志每天在朝鲜地图上插上些红、蓝小旗标示南北朝鲜地盘的得失变化……

    在军列闷罐车上,经过了几个昼夜,习以为常了。大家有的看书,有的讲故事,有的轻轻哼着歌曲。一天三餐吃着事先准备好的简单饭菜。熄灯时间到了,我们大都不解背包,不脱棉衣,只是脱下棉鞋,以背包当枕头,以铺草做褥子,盖上一件棉大衣就躺下了,都在仰望着那盏摇摇晃晃变暗了的马灯凝神沉思。五十多人在一节通风不良的闷罐车厢里,空气污浊,加上和衣而卧,这生活确实够苦的了,但是大家毫无怨言。同志们说,比起二万五千里长征过雪山草地,抗日战争中被日军“扫荡”的险恶环境,这算什么苦呢?慢慢地,大家对车厢里的生活习惯了,吃得香,睡得着,觉得是种难得的机遇,是种苦中有甜的享受了。11月19日,我随二十六军军部前线指挥所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此时的朝鲜,战火正在燃烧。敌人狂轰滥炸,村庄被毁,朝鲜人民遭受着灾难。

    我随指挥所乘坐二十六军政治部曹普南副主任一中卡汽车前进。

时值朝鲜冬季,又刚下了雪,零下40度。我们虽穿着棉衣、布棉鞋,戴着布棉手套,但在这高山峻岭的冰天雪地里,仍然抵御不了。晚7时许,在一片浓重的暮色之中,我们默默地注视着向朝鲜进发的志愿军部队,心潮也像那鸭绿江水似的翻腾。我们乘坐的汽车,在黄草岭几次被美军飞机轰炸、扫射。夜间飞机投出的照明燃烧弹,照得地面通亮。我们的汽车走走停停,不敢开大灯,在崎岖的山路上冒着很大危险行进。但战士们心中知道,这是执行为祖国光荣而战的任务。

    我们进入朝鲜后的行军、战斗、工作、开会、吃饭和睡觉,几乎都是在冰天雪地进行的。夜间,迎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冰雪的路,在无人烟的山岭间挺进。敌人飞机几十架次轰炸不断。虽是夜间,也有空袭,美军飞机时时打出燃烧弹。我们白天行军,美国的飞机袭击就更多,因此,我们都在野外露营。山沟、树林、地洞,茫茫大地,都成为我们的战地之家。我们报社的同志采访、编稿、印刷出版,都是在“天寒地冻”的环境里完成的。我们的指战员、伤病员、护士、司机、担架员等等,都是在这样一种“一把炒面一把雪”的艰难环境里度过的。对祖国爱、对敌人恨交织起的心,使我们忘掉了艰难险阻、饥饿严寒、牺牲和危险,无惧无畏,勇往直前。

英雄三十八昼夜

    一十六军在友邻部队配合下,经过三十八昼夜的阻击战,歼敌15800多人,为第五次战役控制了有利阵地。

    1951年3月16日到4月22日,连续三十八昼夜,整整912个小时,二十六军指战员与敌人顽强战斗着,调动着敌人,使敌人深陷在我们预先撒好的网里——在每一个重要的山头和阵地上,一节一节地砍下进犯敌军的魔爪。

    三十八昼夜艰苦紧张的阵地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严峻考验。我军筑成了1.3万多个掩体,7万多米的交通壕,以劳动创造了胜利条件。战士们一面修工事,一面唱快板:“……阵地修筑好,争取立功劳”,“交通壕像条龙,我要在这里创英雄!”指挥员们深入前沿阵地班、排巡视,问一个战士:

    “能否守住阵地?”

    “保证,请首长放心!”战士有力地作了回答,又立即反问首长:“你看我们能守住吗?”

    “能!阵地修得很好!”首长答话后,再转问战士:“你凭什么能守住呢?”

    “一有坚强工事,二有充足弹药。”“发生困难怎么办呢?”

    战士充满信心地答道:“有上级英明领导,我们有信心,有勇气,没子弹拼枪托,扔石头,也保证完成任务。”

    这是一个战士的回答,但他的每一句话,都代表了全体指导员的意志。

    白天打仗,夜间修筑工事。在敌机疯狂扫射下修,在风雪交加的夜里修。洋镐碰石头闪闪冒火星,铁锨磨得像“月牙”,洋镐磨成“小锤子”。不少日子,战士们一天只能喝上一顿稀饭,吃上一把炒面。渴了吃雪水,大家仍“辛苦勤劳为争取胜利而流汗”。有的几天不睡觉,病了,眼肿了,手上的泡都成了老皮。有的同志晕过去了,一清醒过来,又挥舞起洋镐,用劲地修着阵地。工事修得有头绪了,阵地上开展了学习活动,召开“诸葛亮会”,人人献计献策。单位、个人订出了杀敌立功计划。某部炮兵九连七班战士周天仁说:“有我一人在,要把炮打响,炮打完了,用手榴弹,加入步兵班打。’

    各行各业开展练兵活动。通信员演习在敌炮火下送信,担架员研究在陡峭的山上运伤员,炊事员研究背饭,救护人员演习战地包扎抢救。阵地上的每一个人、每一句话都集中在“为了战斗胜利”。阵地上构成了交织密布的工事,交通壕组成了锁链,等待着敌人来送死。听听战士们的豪言壮语吧:“敌人是生铁蛋,我们是金刚钻;敌人有坦克,我们有英雄来反;敌人炮火猛,我们意志坚;它要进攻,哼!一排子弹手榴弹,叫它把家还!”

    每个战士都懂得:“不是防守而是向敌人进攻!”每一个山头,都是消灭敌人的依托。敌人进攻我一个阵地,一天时间里曾多至2个团的兵力连续冲锋13次,但遭到的是一次接一次的被我勇士杀伤击退。“一人守阵,万敌惊胆”的英雄主义气魄,使进攻的敌人怯懦。就这样,一人、一组守住阵地,使敌人进攻的飞机、坦克、大炮,变得如此渺小,勇士们在敌人飞机轰炸扫射的火焰中,在坦克轧过的战壕里,在炮火摧垮工事的废墟里,痛击着每个进犯的敌人。某参谋长用诗句描绘着孤胆英雄王廷吉的英雄气魄:“四架飞机一头顶,八辆坦克一臂挡,机枪大炮早平凡,一连美帝何作算?!”这就是英雄战士当时对美军进攻“优势火力”的回答。

    当我军主动撤离某一阵地时,在山脊、山腰的每条道路上,敌人必定是尸体累累。也就在敌人吹嘘其“胜利”的时候,我军便紧接着给了敌人更沉重的打击。敌人进攻七峰山,由1个营增加到4个营,守卫七峰山的300多名志愿军勇士,杀伤敌人1000多名,李奇微的“杀伤战”在这里找到了回答。

    我们的指战员越打越勇,士气旺盛。某部的4个勇士以3人伤亡的代价和百倍于己的敌人激战7小时,打垮了敌人轮番13次进攻,杀伤敌人80多名。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4人抱成一条心,2人负了伤另2人仍坚持,最后3人负伤,剩1人仍继续战斗,并互相鼓励说:“勇士面前没有困难。”他们坚守阵地,采取了向敌人积极进攻的手段。4月20日,某部一连2个班反击687高地,歼敌1个加强连。无畏的战士们就是这样在每一个阵地上都写下了打败美帝国主义的战史。

    战士们在敌人心脏里战斗。机智巧妙地伏击、袭击敌人,配合步兵杀伤敌人的耳目,以少胜多。陈德忠带领的侦察部队五战五捷,英勇伏击、巧妙夜袭、插入敌人心脏、夜摸敌营,以2人伤亡的代价,杀伤敌人70余名。某部侦察股长方书恒,夜里几次连续奇袭敌人。一次,曾袭人敌人的帐篷,子弹打进了敌人的脊背与脑袋,敌人还不知道子弹从哪飞来。参谋张溪一天夜里带领侦察员5人,只打了几枪,正在睡袋里酣睡的6个美国兵就回了“老家”。当敌人被惊醒盲目开炮时,已是给悄悄离开的侦察勇士们送行了。

    侦察勇士日夜辗转在敌后,敌人吓得夜不安眠,草木皆兵,得了难医的“吃惊病”。单是侦察勇士的活动,就毙伤敌人100多名。当敌人全线溃逃,我大部队出击时,这些侦察勇士们又成了最熟悉地形道路的先导了。为了胜利,全力以赴!前线奔腾着日夜不停的运输洪流。阻击线上架通了2000多里的电线网,保证了指挥的畅通。卫生员刘钦,穿梭在火网里,他想的是包扎不丢掉一个战友。在一天激烈的战斗中,他包扎了70多名伤员,自己负了伤,仍坚持给伤员包扎。当下午3点敌人突击到营指挥所时,他放下包扎的伤员,拿起机枪猛射敌人,他自己就打倒了8个敌人,成了英勇的战斗员。汽车驾驶员黄德明,在风雨交加、黑无星月的夜里,冒着敌机的袭击,奔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创造了前线运输粮弹行程1.36万里未发生事故的纪录。某部司务长带领10个炊事员到火线上送饭,恰逢敌人攻击,仅司务长带一支短枪,成了最有力的武器,他一声号令,炊事员放下饭,拿起担子、铁勺、锅铲,接连冲下了3个山头,他们虽有4个同志负伤,但仍坚持战斗。

    “人人是战斗员,人人是运输员!”机关股长、干事抬担架,担架员又成为战斗员。某部“救护战斗模范组”刘玉清、王德明二同志,用伤员的机枪、手榴弹,打垮了三路敌人的进攻。赢得时间就是胜利!三十八昼夜的阻击,赢得了时间,赢得了胜利。

    敌人进攻了38天,我们的部队仍屹立在阵地上,遏制了敌人的进攻。4月22日17时半我军开始向敌反击。“追,猛追!不让敌人逃掉!”阵地上沸腾起来。某部三营的战士,跃出阵地,3个钟头就前进了40里,黄昏时冒着水深及胸的激流,强渡了汉滩江。八连“黄锦排”攻占了汉滩江南岸的227.5高地右侧的一个小山头,因为这里直接威胁着兄弟部队的前进。这一阵地,是钉在敌人腿上的一颗钉子,一个营的敌人疯狂向该排进攻8次,都被打垮了。钉在敌人腿上的钉子越来越深,我们的阵地依然雄视着敌人,守住了227.5高地这块总攻的跳板。当晚出击的部队从这里胜利前进,胜利的炮声从这里轰向敌人。英勇的炮兵,强大的步兵,滚滚的运输洪流,从这里跨过汉滩江向南——向着敌人溃退的道路追歼1

    60多年前抗美援朝战争的这个片断——英雄的三十八昼夜,至今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白衣战士”

    在抗美援朝前线,有无数个可歌可泣的女护士、女功臣,她们活跃在战场上,经受了战火的洗礼,不愧为“白衣战士”。

    为了十一个生命

    这是朝鲜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个年轻的女护士,怀抱着一支步枪,守卫在一所住有11个伤员的茅屋的门台上。她是志愿军某军的护士,叫张敏。她整天给伤员换敷料、做饭,夜晚还要警戒,已经九天了,她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的觉。瞌睡了,就顺手捧起一把雪揉揉眼睛,打起精神,又继续工作。黎明时,张敏到屋里挨个叫醒伤员。为了防空,她照例要背着一个个一百多斤重的伤员,走过一段坡地,送到隐蔽的山洞里。她连续背着送了9个伤员,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正在歇息一下时,敌人的2架野马式战斗机,像鬼嚎叫似的从低空掠过,在临时搭起的安置伤员的洞上空盘旋起来,“砰砰……”打了一阵机关炮。张敏立刻想到,还有2个伤员没有背出来,危险啊!这个想法像电一样从她的脑海里闪过。她不顾敌人飞机低空扫射,向屋子冲去,只听到一阵爆炸的声音,一看是汽油弹。伤员住的房子已经三面着火,茅屋顶和木框子烧得很旺,烟气拧成一大股子,木头烧得咔嚓咔嚓作响。她猛地一蹿,跳进了烟熏火燎的屋里,眼睛流泪,喉头咳呛。但她不顾个人安危,背一个抱一个伤员向外走。此时,在机枪扫射下,张敏的腰上像火烧了一下,她伸手一摸,腰间负伤了。她没有作声,待敌机盘旋以后,又使劲抱着伤员李远在地上滚起来,一直滚到沟里。任务完成了,她觉得身上软绵绵,头上昏沉沉,仔细一看,额角上的头发烧掉了半截,袄袖上直冒烟,血透出了棉衣。

    “张敏护士,你为了我受伤了。”伤员李远吃力地喊着。伤员宋平也爬过来,用手撕下自己的衣袖,给张敏包扎伤口。“不要紧,我的伤很轻。”说完了这句话后,她又想起11名伤员还没吃饭,便毅然决定爬山越岭去给伤员背吃的粮食。张敏回洞以后,伤员们看到粮袋上染着一片鲜血,渗透了她的棉衣和救急包,一直流到粮袋上。伤员们动情地说:“就是亲姐妹,对咱也没这么好啊!”他们都忍着伤痛,争着给护士张敏烧水、做稀饭。

    “为了祖国,我能忍受一切艰难困苦”

    周守玉当兵前是上海永定棉机厂的一名女T,是一名共产党员,1949年12月入伍,在她首次参加的朝鲜咸镜南道战役中,她被分配到卫生部手术队帮助-作。由于她坚韧不拔的T作精神和爱护伤员的实际行动,荣获一等功的荣誉。

    她随军入朝时,两腿有关节炎病,行军困难,但她却说:“病不能影响我保卫祖国,我要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考验锻炼自己。”经过一再要求,她才被分配做护士的工作。当时在冰天雪地人烟稀少的峻岭间的战场上,供应困难,伤员众多,医务人员的工作是十分艰苦困难的。对初学护士工作的她来讲困难就更多,但她说:“为了祖国,我能忍受一切艰难困苦。”在开始的三天内,她学得了一些护理、包扎常识,接着就担任了照管18个重伤员的任务。她每天除了打饭打菜以外,整日守候在病房里听候呼唤,耐心地给伤员端尿盆、喂饭,用罐头筒烧水。当她发现病房透风、伤员寒冷时,就想方设法找出草包席子把门窗堵好。发现炕上冒炯,就用火烧开冰冻的泥块,补好破洞。伤员衣服脏了,生了虱子,就烧水为他们烫衣服,并拿出白己的肥皂,一件一件洗好,烤干,再给伤员穿上。伤员取暖用的木柴,都是她到积雪尺许的高山上砍了背回来的。每次敌机来轰炸扫射时,她都在病房里安慰着伤员,表示:“我决不离开你们,我虽然是个女同志,敌机轰炸时,保证能把你们一个个背出去。”在短短的几天内,她由一个不懂这一工作的女兵变成受伤员爱戴的优秀护士。

    她的工作时间随着任务的加重而增加,不仅要打饭,而且要烧饭;不仅要白己砍木柴,而且要去背粮;不仅要端尿盆,而且要帮助卫生员换药。在零下32度飞雪交加的严寒中,做每件事都是不容易的。拿她提水来讲,每次从半里路的山沟里回来,手都冻得青紫麻木,衣服上结着冰。上山砍柴,时常从峭壁上滑到山沟里的雪窝里,跌破手脸。就这样,她每天从天不亮起来烧饭,一直工作到伤员入睡的深夜。双手冻肿了,眼熬红了,喉咙哑了,她以伤员中轻伤不下火线的勇士为榜样,继续顽强地工作着。伤员在她的感动下,忍着伤痛,争着帮她烧饭、砍柴,还给她编了一支歌,流传在每个病房里。她与伤员生活在一起,教伤员唱歌,讲胜利消息,组织学习文化,用敌人的降落伞布制作墙报,并经常组织娱乐晚会,使病房里飘荡着活泼愉快的气氛。

    她带着有关节炎的腿,跟着战斗部队走过了半个朝鲜。每次行军中,都跌过无数次跤,脚上打起许多泡。在第一次翻越一个上下40里的雪山时,山高路滑,加上脚上七个大泡,几乎使她步步跌跤,手破了,膝盖青肿了,但她又想到《白衣战士》中的女队长,想到花木兰战斗女英雄郭俊卿,就增加了无限力量,坚持着跟上了部队。在千里进军中,她肩上还背了条抢,手里提了一个水桶。她经常勉励自己:“越锻炼越坚强。”在前线欢度“三八”妇女节时,她向全队女同志说:“在我们妇女求解放的日子里,我们要为被蹂躏残杀的朝鲜姐妹报仇,为保卫祖国和全世界妇女的幸福生活而加倍努力工作。”

战地节日

    1951年中秋节,正是抗美援朝的第二个年头。这是我在朝鲜度过的最难忘的中秋节。那天晚上,天气特别晴朗,当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像惊散了一样。这次赏月,不是在和平环境,而是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此时,美国飞机轰响着不时掠过阵地上空,投下一颗颗照明弹,皎洁的月亮也模糊不清了,被美军飞机炸过的村庄、阵地上的掩体和壕沟都笼罩在月色之中。好美的夜啊!可是,这却是在残酷的朝鲜战地。一个班的战士围坐在地堡外,一面警惕地注视着前沿阵地的敌人,一面观赏着月亮。地上是战士们白天画的月饼,还用小石子砌成“北京月饼”四个字。一个名叫王洪洁的山东籍小战士提议,大伙一起编了个《战地赏月》的顺口溜:

    中秋在战地,月是故乡明。亲人望明月,悠悠祖国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大诗人李白的诗句勾起了战士们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之情。但是战士们懂得,眼前的艰难和险恶,正是为了祖国的神圣尊严和家乡的秀丽山川,正是为了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中秋节后不久便是国庆节。当时,我深入到前沿阵地一个连队,与官兵共度国庆佳节。白天敌机狂轰滥炸,部队都是在阴暗潮湿的掩蔽部里待着,很少到外边去。因此,节日联欢活动放在了夜间。

    晚上8点多钟,全连在掩蔽部前的一个半山坡小树林里开始了庆祝晚会。天空中敌人飞机时而掠过,空中投下一个个照明弹发出强烈的光亮,照在我们中间。战士们幽默地说:“啊!敌人给我们献礼花了,比北京天安门的烟火还好看,还有趣呢!”联欢会开始了,群情高昂,“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祖国》这首激动人心的歌,唱了一遍又一遍,战士们唱着唱着眼睛湿润了,这是对祖国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从兵团机关来的全军著名战斗英雄神枪手魏来圉同志心情异常激动,站起来指挥唱起了《志愿军战歌》,并领着高呼“祖国万岁!人民万岁!”这震撼人心的口号,回响在战地夜空,使山林激荡,使人们心潮澎湃。

    节日气氛愈来愈浓。朝鲜人民军协奏团演员长途跋涉来祝贺了。战地成了歌的海洋,舞的海洋。舞蹈《春之歌》那种幽幽的情,美美的韵,使人心旷神怡。

    我们的战士也欢乐地扭起了秧歌。中朝人民的心融会在一起了。载誉回国

    1952年6月,二十六军奉中央军委命令返回祖国执行新的任务。这时,经过五次攻势作战与长期坚守防御之后,终于把美国侵略者及李承晚军队从鸭绿江赶回到“三八线”附近,形成了敌我对峙局面,迫使敌人停止了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并开始接受谈判。

    在离朝回国前夕,朝鲜首相金日成和志愿军首长接见了二十六军政委李耀文、副军长张铚秀等领导同志,并赠送了锦旗和纪念品。

    经过稍事休整,全军秘密地乘坐两列闷罐火车,经过两天飞驰,6月17日先后到达山东张店。在二十六军召开的英模大会上,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政治部主任唐亮代表华东军区首长在大会上致词,并看望了英模连队。张爱萍同志的题词是:“要永远做一个祖国人民的最可爱的人!”

谁在收藏
浏览:1655次

上一篇:解放上海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岳阳山人
    岳阳山人
  • 岳阳山馆人
    岳阳山馆人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