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大地上的抗日星火一记临郯青年抗日救国团(文/陈欣堂)

16190 发表于2019-08-18 11:31:51

    临(沂)郯(城)青年救国团是抗日战争初期,党发动和领导的革命群众团体。它活跃在鲁南大地上,发动了群众,组织了群众,发展了武装,培养了干部,发展了党员,创造了抗日民主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当年不少爱国青年已不在人间,幸存下来的已成老年。回忆过去走过的路子,对激励我们自己,教育后代是很有意义的。

    杨士法1995年5月26日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前夕,抗战初期山东临郯地区的县委和地委的老领导人杨士法同志忆及当年欣然命笔。对临郯青年救国团,表达了言简意赅、语重情深的追念。读之,情撼吾衷。

    激奋之下,我以《鲁南大地上的抗日星火》为题,对临郯青年救国团的具体史实,进行了简略的记述,以之作为附文,供今人和后人略悉它的历史真实。

    “苍山浮着白云,沂河流着黄金,这儿是抗战的据点,鲁南的重镇;这儿土地肥美,养活了我们的祖宗和我们。我们为了生存下定了抗战的决心。我们活泼、勇敢、朴实、坚定、更有牺牲的精神。团结、团结临郯青年大家一条心,一面抗战,一面学习,更要负起建国的责任。不避艰险,不怕困难,我们推动着时代,时代推动着我们,临郯的青年,青年向前进,进!”

    这是抗日战争初期,在山东鲁南地区建立的“第五战区临郯青年抗日救国团”的团歌。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侵占我们半壁河山,铁蹄踏进山东,国家民族的存亡处于极端危难的时刻,它唤醒和激励了鲁南千百万的男女老少,组织起来,武装起来,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投入壮丽的抗日救国和民族革命的洪流。

    这是一个具有特殊的春天。

    1938年齐鲁大地的春天,山岳悲痛,河川涕零!

    1937年12月27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济南,韩复榘10万大军不战而逃,使日寇在一月之间连陷泰安、兖州、曲阜、泗水、济宁、潍县、青岛;2月初又相继占领高密、即墨、诸城。进攻矛头直逼莒县、临沂、枣庄、滕县一线。鲁南大地,战火纷飞、枪炮轰鸣、腥风血雨、遍地哀鸿。一片国破家亡亲人丧,悲怆、哀凄惨景,窒息着千万民众。

    然而它同时又是千万革命战士一个慷慨悲歌、壮怀激烈而造就瑰丽事业的春天。它使历史的彩笔记下了光辉、壮美的一页。

    在那极为艰难险恶的时刻,一对年轻的革命伉俪,共产党员丁梦孙和郑停云,受中共山东省委和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的派遣,不避艰险,不怕困难,不畏枪避弹,带着抗日救国的火种,从远道赶到战云密布的临沂。他们要在这里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把群众武装起来,使抗日救国的星星之火在鲁南大地上燎原。

    在这个时刻,杨士法同志和萧芳洲同志率平津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也来到这里。他们与丁梦孙取得联系并研究工作后,随刘震东建立的第五战区第二游击队去莒县,参加守城之战。

    丁梦孙、郑停云先到临沂城内,后到城南的农村,他们克服人地生疏的严重困难,一村一镇地寻访爱国之士和热血青年。向他们宣传抗日救国的民族大义,传达徐州建立第五战区青年抗日救国团的讯息,发动他们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抗日救国。经过广泛而深入人心的宣传发动工作,使众多的怀有爱国之心的知名人士和有志报国的知识青年,对抗日救国产生了高涨的激情,强烈地要求组织起来。还有一些1933年7月6日苍山暴动后与党失去联系的老党员,更急切地从各处赶来,要求组织他们参加抗日。

    在众望所归,群心所向的有利形势下,1938年3月底,在三重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到会代表有王献廷、沈林甫等50多人。大会宣布“第五战区临郯青年抗日救国团”的成立,公推丁梦孙为常委。

    临郯青救团的成立,宛如一声冬后的新雷,震动了临郯大地,又似一盏晶莹的灯,照明了抗日救国的前程。它使临郯人民觉醒,使他们的迷茫和困惑得到解脱,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广大有志抗日救国的人士闻讯而喜,奔走相告,广泛传播,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多,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涌到三重要求参加青救团,一些有声望的人士要求组织青救团的分团和村团。不少家长和老师,伴送自己的子女和学生同往。最先参加青救团的毕秀英(赵剑萍)、徐海棠等女同志,就是由她们的老师李占五带领到三重的。有些青年扛着自己家中的枪参加青救团。在这期间,杨士法同志等返回三重,为了扩大青救团的政治影响和组织的壮大。丁梦孙、杨士法等同志选定江苏邳县以北,郯城以西,峄县、枣庄以东,临沂以南这四个县的结合部、中心点为开展工作的重点区。他们住在宋庄沈林甫家,先把沈林甫以前组建的“民族解放促进会”改为“临郯青救团第四分团”,以宋庄为基地向四周大力开展工作,极大地扩大了青救团的影响力,使青救团的村团和分团如雨后春笋般地迅猛发展。

    适应迅猛发展的形势,5月份,青救团又在临沂城南的小丁庄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成立临郯青救团县团部,丁梦孙仍为常委,县团部设组织部、宣传部、武装部、总务部。

    县团部成立后,杨士法、萧芳舟、兰启新同志去山东省委报告工作。省委书记郭洪涛同志委派年仅21岁的杨士法同志为书记,萧芳舟、兰启新为委员,组建临沂县委,又在临沂城西开辟了一个新区。

    8月份县团部迁至宋庄以东的涌泉村,开始了青救团发展的高峰时期,除临、郯、邳、峄县、枣庄地区之外,莒县、赣榆、东海的抗日同志也到涌泉县团部要求建立青救团的组织。

    由于青年救国团在广大群众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群众又对由自己的亲人组成的青救团怀有极其亲切的真情,因而男女老少都争相参加青救团,出现了许多动人的事迹。

    兰陵的孙仲典老人,已年近古稀了,到十七分团要求参加。分团的负责同志对他说:“大爷,你都快70岁啦,不要参加啦。”

他不灰心,不罢休,一再要求,同志们对他说:“你不参加咱们不是一样可以一块抗日吗?”但他仍一再恳切地要求:“你们是真正青救团员,我作个老青救团员还不行吗?!”同志们都被他感动了,最后决定吸收他为正式青救团员。老人入团后,忘我地为青救团作各种工作。徐家贺城的60多岁的徐金六老人,也一而再地要求参加青救。入团后,又坚决要求到青训班学习。群众形容青救团是老到九十九岁,小到刚会走。

    不少的家庭一家多人参加青救团。如宋庄的沈林甫一家,兄弟、儿子、女儿、侄儿、侄女、外甥、女婿……等一大批人都参加了青救团。他把自己的枪都拿出来组织青救团的队伍,以粮款供给青救团。后来他的粮款用完了,供给发生了困难。丁梦孙等同志给他想了个办法:以个人名义向国民党的旺庄乡乡长陈希武借粮,保证打败日寇后归还。码头是临郯的重镇,爱国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竟相送子女亲人参加青救团。高赞非派高七、高八、高九、高惠宁(女)、高惠芳(女)及其他许多本族子弟;徐霞苍送子徐秉毅、徐秉淑(女)、徐秉珂、徐平等;邓家送邓婉如(女)邓艳如(女)、邓果、邓庭英等;方振民送三个女儿方景治、方景淑、方景昭以及李桂芬、范含香、刘真、姚姚等几十位同志参加青救团。

    到1939年上半年青救团已建分团47个、村团更普遍建立。码头分团登记造册的人数就有12000多人,兰陵的十七分团人数更多。

    为健全和加强青救团的领导体制,县团部决定县以下,按老行政区划分建立包括工、农、兵、青、妇和儿童的青救团区团部,乡团部和村团部。

 1939年12月在沙埠召开了妇救会代表大会,选举傅大娘(袁明)为妇救会长,何奇为副会长,李桂芬为秘书。

    1940年4月4日(旧儿童节)在涌泉召开全县儿童代表大会,成立了“临郯儿童县团部”。管文魁、傅承聪分任正副主委,魏文秀为组织部长(后张树森接任),王宽生任宣传部长,其他工作人员有吴朝亮、陈欣堂、刘茂三等。

    县团部还出版《救国青年》,建立了一些工作队和宣传部,以及青年、黎明、民众等剧团。

    青救团在建团的同时,大量发展党的组织,并在内部建立县委和中心县委。

    1940年3月青救团以主要干部力量建立临沂县和郯城县的抗日民主政府,丁梦孙任临沂县长,青救团县团部常委由孙哲南继任。改第五战区临郯青年抗日救国团为苏鲁边临郯青年抗日救国团。

    培养干部是青救团的首要任务之一。1938年3月青救团成立后,便立即在三重开办“临郯青年救国团干部训练班”。连办三期,县团部成立后继续开办。

    同时杨士法同志在临沂城西的石埠也开办了训练班。两处训练班的教学内容主要有:抗战形势、统一战线、群众运动、游击战争、宣传教育、政治思想工作等。丁梦孙、杨士法同志都亲自任教,此外还有抗战文艺活动,主要是教唱抗战歌曲,排演小型剧目等。1938年8月县团部迁涌泉后,11月开始继续开办训练班,并扩大了组织规模,完善和充实了教学内容。

    当时到训练班学习通称“受训”。由于“受训”后的人都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因此,“受训”成了人人追求的大事。为了培训更多的干部,区团部也开办了训练班,没机会到县训练班受训的人,就在区训练班受训。

  1939年杨士法同志被任命为地委副书记、主持地委工作。6月份举办了规模较大的“临沂青年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内设:青年、妇女、民运、军事四个队,每期学员250人,学习期三个月。以后又成立“苏鲁边军政干部学校”。把培训干部的工作,是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县团部除自己培训了大批干部外,还选送了百多名干部到省委办的岸堤军政干部学校和设在夏蔚的省党校去学习深造。这些干部对临郯地区党的建设、军队的发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根据地的开辟,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因此,临郯青救团从建立之日起就努力建立自己的武装部队。县、区、乡、村各级都有自己的武装。名称有:八路军、义勇军、义勇队、青年营、青抗先等。另外,还把韩复榘建立的联庄会改造成为我们党领导的“临郯人民抗日自卫团”。

    青救团于1938年11月23日发动了兰山起义,由干余名青救团员举行誓师大会,宣布成立“山东八路军临郯独立团”。另外还组建十四个八路军南进支队独立营。

    青救团所建的武装部队,除坚持本地区的武装斗争,打击敌伪顽匪,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外,单县团部本身将组织训练得较好、战斗力较强的直属部队输送给基干部队和主力部队,就达十次之多。最多的一次是1940年将青年营和14个独立营以及其他部队共5000余人枪,与115师东进支队合并建立115师教导5旅,后由黄克诚同志带领南下江苏。成为新四军三师。

  另一部分武装,后来组成由王献廷作司令员、李华源任参谋长的沂河支队。解放战争时期编入三野三纵队(后22军)八师,是战斗力最强的主力部队之一。这些临郯人民的子弟兵,在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夺取抗战胜利,以及在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的革命战争中,各自都立了殊功。

    在激烈、残酷的斗争中,青救团付出不少的代价。许多同志为国家为民族流了血牺牲了生命。1938年9月我义勇军和张里元的部队配合在雁住山(现苍山县东30里)伏击敌人,由于张部惧怕敌人暗自逃跑,我义勇军按计划打响战斗,受到敌人三面夹击,仅这一次战斗中就有指导员宋荣文等60多位同志牺牲。

    县团部组织部长22岁的赵斌(赵杰三)同志,在一次敌人的扫荡中负了重伤,倒卧在地,他把手枪交给警卫员,严厉地命令他撤退,当敌人冲到他身边时,他用没负伤的双手与敌人搏斗,并咒骂敌人,敌寇兽性大发,砍碎他的双手,对他进行敲牙、割舌,挖眼等惨绝人寰的报复。

    青救团苍马办事处副主任,19岁的张克华同志,一次和几个同志单独活动时被汉奸土顽包围,突围时他不幸被俘,敌人用铁条穿通他的鼻子,牵着他各处示众,进行极端残酷折磨,张克华同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最后被敌人活埋。

    誉满临郯的兰陵十七分团的老青救团员孙仲典同志入团后,不顾年老体衰,四处奔走、宣传,组织青救团,并利用古稀老人的条件,不避艰险进出敌占区,侦察敌情,传送情报,作了大量难能可贵的工作,不幸一次去邳县边境工作时被土匪抓住,豺狼成性的匪类们,对他酷刑摧残,这位受尊敬的老青救团员英勇不屈,最后壮烈地牺牲。

  无须赘述,在那激烈悲壮的战争年代,在无比艰难险恶的形势下,在与敌、伪、顽、匪的搏杀斗争中,临郯青救团为国捐躯的烈士,绝不仅仅是这几个人或几十个人。众多的抗日战士,为驱逐日寇,挽救民族的危亡,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取义,以身许国,献身于民族解放的沙场。

  烈士们用他们的滴滴鲜血,谱写了壮丽的红色春秋,他们无愧是临郯人民哺育的中华英雄儿女。实可谓:

    山河悲破碎敌首屠刀寒洒尽英雄血忠烈壮临郯岁月逝去了近一个甲子,昔年临郯青救团的同志们、战友们,不少人早年已捐躯于民族、民主革命的战场;不少人随著岁月的流逝而逝!然而,临郯青年救国团为党、为国、为人民所作的牺牲和贡献,绝不会随着时日的消逝而在历史的存在中消逝,绝不会在革命斗争史上泯没。人们在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时更难以忘记鲁南大地上的一代忠烈。

浏览:2298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12685
    12685
  • 沪生
    沪生
  • Chief
    Chief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