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斌回忆录(六)奉调进沂蒙

w6526 发表于2019-10-05 12:42:35

    1938年6月下旬,四支队一团奉调南下,由原驻地博山石马镇出发,向东南方向出发,开往何方?没有听到罗广文政委的任何动员。部队人员思想觉悟高、纪律性强,一股子抗日热情,只要打鬼子,任凭你开到哪里都行。这次和往日不同,连日行军不顾疲劳,晓行夜宿,连续三几天后才停留休整一下。沿途未遇到任何阻拦,部队沿着莱芜东部的常庄、文字现等大村镇行走,供应也好。在进入蒙阴县后,沿野店、黄庄的山路蜿蜒前进,放眼望去只见山峦绵延、丘陵起伏、道路跌宕曲折,原以为过了山就是平原了,其实是山连着山,山外还有山,大山套着小山。越往前走,山势越高,仰起头才看得到山顶,云雾缠绕在半山腰,峡谷中湍流的小溪冲击着两边的石头哗哗作响,山坡上长满各种树木,以松柏、果树居多,树旁长满绿草和爬藤类植物,林间各种飞鸟鸣叫,此起彼伏。在密林中隐约可见农舍,给远行的游子带来丝丝的温馨。战士们只顾前进、前进,无暇顾及大自然的美景。

    部队在黄庄附近做短暂休整时,召开了党员会议,林浩政委讲话,中心题目是:加强党的纪律、服从组织调动。会后没有安排讨论。行军途中开会讲这些,可能是出发前没有作动员,现在要为下一步行动做准备。接着仍旧是行军,我们的部队一步步走进了沂蒙山,我第一次进入了真正的深山地区。
    经过连续十几天的行军,部队在蒙阴的朱位、坦埠镇之间的沂蒙公路附近停了下来。一团三连的住地叫做靠山村,村后是连绵的群山,村前是一条人字形的河流。下一步往哪走?什么任务?谁也不知道,也不加以猜测,只是等待命令。突然,一天上午,连指导员通知:接支队政治部命令,调王传斌同志来部工作。没有其他解释,连里即刻为我写了介绍信。我向战友、也是老乡的张永海、鹿丕山、窦子芳、刘立三等人一一告别,从“少共”时期他们就培养、指导我,使我成长为革命战士,现在他们都为我的调动而高兴。我于当天上午赶到位于坦埠的支队政治部(即中共山东省委对外的名称)报到,被分配到政治部主任、省委秘书长景晓村同志处服务,负责警卫、通信等工作。任务不繁重,司令部和政治部的首长们、省委书记郭洪涛等人都率领部队到抱犊崮山区开辟根据地去了,有的到沂水县的岸堤镇考察地理环境条件,以和坦埠相比较,最后确定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位置。坦埠在沂蒙公路上,是一个大镇子,四面环山,有若干个小村庄环绕,周围地势不很开阔。在坦埠驻扎的除四支队留守人员外,还有卫生队(即医院)、副官处(即后勤部)等,负责人是王纪武,他善于理财,又坚持原则、不谋私利,是个好管家。他没有官架子,我们这些小兵都不怕他。中共蒙阴县委也以八路军驻蒙阴办事处的名义住在这里。坦埠镇原有酒坊一处,已关闭。还有一个油坊和酱菜坊,我曾买过二十文(一个大铜板)的黄酱和酱油,景主任和我分着吃。政治部和卫生队合住一个小院,有护士实习队十几人,每晚负责人白备五(实为院长、山西人)必向实习护士讲话。有一次,他以一位刚去世的同志为例说,这位同志仅仅因为一个脚趾挫伤而感染、发烧,无药物治疗死亡。使他致命的是破伤风,咱们这里没有治疗这种病的药。因此再有负伤者务必保持清洁,以防止破伤风病菌入侵。以后,我们一定要弄到这种药。我虽然不是护士,但静静地站着上了一课,稍懂了这方面的知识。
    到岸堤镇考察的人员回来后,报告了考察结果,认为那里的条件比坦埠好,随即决定抓紧南迁,首先走的是机关后勤人员。我跟随景晓村沿山间小路向南爬过几道山峰,进入沂水县境,沿途山峪中接连有三个分称为上、中、下高湖的村子,一股清泉从山上流下,在每个高湖村都形成一道不很大的瀑布,远处望去,三截瀑布犹如三块白布挂在山腰,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么多年了,不知道这三道瀑布是否还在?两边高山上树木茂密,山坡上放牧着一些牛羊,时闻村子里鸡鸣狗吠之声,稍微平坦地里的小麦已发黄成熟,山岭背阴处则青黄相间,好一派宁静的乡村田园风光!
    一到达岸堤镇,顿觉地势开阔、一片兴旺气象。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大镇,岸堤是指该镇建于汶河北岸的堤防,汶河沿镇南向东流去。镇里商业较发达,有酒店、油坊,有经营米面、粮油、布匹、绸缎的大小商店,有供旅客、马牛寄宿的旅店;有小学,还有一所岸堤高等学堂(高小),全镇大约有两三千人。岸堤镇与四周地区商业往来频繁,是当地集市贸易集散地,物产丰富,秋收、年节期间,买卖更加兴旺。
    岸堤镇处于重山中的小平原中心,地理条件很好,南边,近处的是艾山,成为屏障,远一些的是芦山、孟良崮,再远是蒙山;在北边,由东北的北大山即南墙峪山区向西延伸到坦埠、朱位以南是峰峦叠嶂的大山脉;向西则为蒙阴四区著名的桃墟镇,蒙山下伸的万泉山脉;向东,是较为宽阔的山谷,依汶庄、孙隆、界湖镇等沿汶河排开,再向东是莒县、日照直到海边。
    综合这些条件,经过几轮的反复比较,最后确定在此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岸堤镇是成为我军休养生息、巩固和发展的理想之地。
    不久,南下的部队陆续归来,随军南下的莱芜籍战士小边对我说,南下抱犊崮山区的部队几次作战都不顺利,天热、雨多、山高水急,不利于部队行动,当地的土匪、秦启荣的部队和日伪军相互勾结,他们对夜间打仗很在行,行动很快,对地形熟悉,给我军造成许多困难。小边还说,你个子小,这次要是去了,可能跑也跟不上队。不久,郭洪涛同志从南方回来,就此次南下作战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再次确定以岸堤为中心建立根据地。
    在建立根据地的初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战争、巩固发展部队应付顽固派的摩擦、开展统一战线等,但有一个紧迫而带有长远意义的就是争取、团结、培育青年知识份子。当时青年知识份子的抗日要求很高,各方面都急需要干部,为适应此形势,便由省委宣传部长孙陶林筹办中国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校址设在岸堤镇。这所学校成为抗日青年知识份子向往的地方,虽然校舍简陋,但充满了朝气、充满了战斗力,学校的学员经受了战火的锻炼,培育出许多有用的人才。1987年我在全国老龄委工作期间,曾去安徽检查老龄委工作,特地看望了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的创办者、时任安徽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的孙陶林同志。他虽年事已高,但对徂徕山起义、四支队和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建山东抗日军队学校等情况都记忆犹新,回忆当初创业艰辛,经过曲折艰难的道路取得如此之成就,孙老一再说,那是与各位领导同志一起执行了党中央的正确路线的结果!
    部队回到岸堤,在此召开了党的会议、军队的会议,三、五支队负责人和其它地区负责人召开的各种会议,人员往来增多,各色人等都有。随郭洪涛同志来的队伍中有一小队人,都是便衣打扮,其中有一位老教授,还有几位学生模样男女青年。据了解,长者是辛葭舟,他是山东省平市官钱局的副襄理即副行长,因不满国民党、韩复榘的“不抵抗”政策而弃职,带领夫人和三个子女从济南出逃。在社会如此动荡不安、兵荒马乱之际究竟奔向何方?为此确实犯了难为。以国民党不战而逃、根本不顾民族利益来看,实在毫无希望,决不能随其而逃。到底哪里是出路?一时也找不到推心置腹的人来计议。恰在此时八路军来到滕县一带,他亲眼目睹了八路军的军纪作风,听了我党关于抗日团结的主张,感到正确而佩服,认为找到了可以信任和依靠的人,情愿为抗日作出贡献,遂决心本人及三个子女都参加八路军。辛老先生及子女随郭洪涛同志到了岸堤,这是当时的一大新闻,对部队也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对当地较为富有的人家也有极好的影响。这三个子女参军以后的情况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都习惯而亲切地称他们为大辛、小辛,在他们的诸多事情中,我仅就其主要简述:
    长女辛锐,人称大辛,除中文水平较好外,她还喜欢绘画,她到岸堤后不久,就见到了她用墨水画的领袖像。因为根据地买不到油画的颜料,只能以墨代之,她所画的列宁、毛主席像供开大会和举行入党仪式用。以后她在工作、战斗中的表现很好,她和大家一样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战斗、生活,从未显露任何娇气小姐的陋习。非常可惜的是1941年日寇大扫荡,她壮烈牺牲在大青山下!
    二弟辛曙明,人称小辛,中学文化。1941年春末夏初,他在沂南县委工作,我和小辛曾有几个月同住一屋,同吃在一起、同桌工作的经历。虽然距今已有六十多年,他那对抗战、对革命、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勇敢、乐观的精神,我是永不能忘记的!当时正值1941年皖南事变后,奉上级指示,要认真作应付突然事变的准备,准备作最艰苦的斗争直到牺牲。在严重的局势面前,极少数干部思想悲观,想妥协溜号,脱离革命工作,甚至有人改了名字,以使自己被俘时不被杀掉。我们两人对此颇有反感。我曾问小辛,你准备改不改名字?他说决不改!并反问我,我以水浒中英雄人物的话说,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死而何惧!言罢两人哈哈大笑。此类故事很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当时生活极端艰苦,买不起菜,只能以炒咸盐代菜,即用大的盐粒,裹上极少的面,在锅中加热,每人分几粒,舔着当菜吃。这种以生吃盐代菜、苦中有苦,实在难以下咽。可是小辛就如平常乐呵呵,毫无为难忧虑之色。那年春天天气暖和得很快,桃李杏花遍山开放,我们两人急忙把棉被和棉袄、棉裤里的棉花取出,表面理由是备战,其实是为穿夹衣显得瘦俏。谁知天公作对,脸色一变,纷纷扬扬,下了三天大雪,白雪压在盛开的红花和绿叶上煞是好看,可对于只穿着夹衣的我们二人来说,日子就不好过了。白天还可以晒晒太阳,晚上只能盖夹被,身下铺的是高粱秸加谷草,浑身上下感觉不到一丝热气,冻得紧缩成一团。我们两人还互相打趣说,这回我们可真的当“团长”了。这件事可急坏了老管理员李继斋大哥,他半夜里抱来柴禾,为我们生火取暖,嗔怪地说:“你俩呀,今回可知道冷的滋味了吧,哎!爱美也得看季节呵,这还没到端午节呐!”小辛的父亲疼爱儿子,托人把自己省下的一点钱捎给小辛零用,没想到他并不领情,将钱原数退回,并附以短信称:“父亲同志……”如何如何。气得辛老先生对刘涛的父亲刘安沂老先生念信说:你听听,我抗战却成了“父亲同志”。很快小辛调到青年部门工作,后来在去莱芜视察工作时,壮烈牺牲。
    辛老先生的小女儿叫辛颖,亦称小辛,当时年仅十四、五岁,聪明好学。被分配到鲁中艺术宣传大队(简称宣大或鲁艺宣大),努力学习、揣摩,从不推辞所分配担任的角色,演出取得成功,受人喜爱。她经受了姐、兄牺牲的打击,斗争意志更加坚强。后转入铁道部门负责青年及政治工作。
    辛葭舟老人自参加革命后,与我党真诚合作。在抗战期间那最艰苦的岁月里,虽然接连经受了丧失爱女、娇子的最大不幸,但越发坚定了他革命到底的决心。山东解放后他曾任山东省建设厅长和省政协的职务。1953年夏天,我在共青团山东省团校工作,有一个晚上在“八一”礼堂看演出,恰和辛老先生同坐一席,老人家知道我和辛曙明曾在一起战斗、生活,我看着自己战友的老父亲,小辛的音容相貌浮现在眼前,多么想和老人家说说当年我们在一起的事情,为了不引起老人家的悲伤,只能把话压在心里,以至于台上演的什么节目,也没有心绪去看。
    有关辛氏一家参加革命,大辛、小辛为国捐躯的事迹有许多的记载和传说,我只是就我亲闻目睹的作如实的介绍,为了使人们对此事有个全面的了解,故从岸堤开始,把以后的事情集中写在一起。此事是山东革命史上的一大传奇,是济南工商界的一大光荣,是党的统一战线的成功典范。
    在岸堤镇每天都有许多新鲜事情,随时都要准备接受新的任务,适应形势的迅速发展。一天中午饭后,我随景晓村主任到汶河洗澡后,他以商量的口吻说,最近他要被分配到莒县一带工作,那里有另外的部队,问我愿不愿意随他到新的部队?我爽快地答应,愿意去。他又问,你舍得离开已经熟悉了的四支队吗?我说,舍得,熟悉多了更好。
    此后不久,我们离开了驻扎两个多月的岸堤镇。这时,天气已不是很热,适合行军走路。

浏览:114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大荒堂主
    大荒堂主
  • 何家砚疃
    何家砚疃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