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一生——追忆我的父亲赵慕三(文/赵长春)

赵长春 发表于2019-10-10 17:31:26

    一、抗日战争时期

我的父亲1916年出生于山东省东平县苇子河村,老爷爷最早是清朝的举人,家境殷实,但是父亲自幼读书,后到北京上大学,在上学期间,父亲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认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于是于1938年,我的父亲赵慕三和母亲李允双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接受党的派遣,积极投身的革命的大潮之中。

父亲一生从事军事工业近四十年,他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残酷的战争时期,对于在解放区那个艰苦的年代从事军事工业,我虽然没有经历过,但是从老一辈的口中,我也能深深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难困苦和卓绝的奋斗精神,这一切都是我深深记忆,难于忘怀。

1938年正是中国人民经历抗日战争初期,受到抗日爱国热情的感召,义无反顾抛弃家庭优越的生活条件,父亲母亲双双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战争的洪流中。

两人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母亲就参加了地方的妇救会工作,而我的父亲最早在冀鲁豫报社当电译科长,因为我的父亲在上学时期曾经学习过机械制造和电子工程,懂得一些机械制造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在1939年秋,组织上决定调我的父亲到八路军115师343旅(又称115师独立旅)去组建八路军的金山修械所,并由赵慕三担任所长,从那时开始,我的父亲就正式成为八路军军工战线的一员,而且父亲就毕生为了中国人民的军事工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39年7月,115师成立独立旅,因为该旅需要枪弹供给,所以在1939年冬在山东省鲁西东平湖西畔的大金山村、小金山村(今戴庙乡东金山村、西金山村)由我父亲创建了金山修械所。有我父亲任所长。

1940年5月,鲁西军区成立,由鲁西军区司令员兼任八路军115师教三旅旅长杨勇(开国上将,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鲁西军区政治委员苏振华(开国上将,曾任海军第一政委)政治部主任曾思玉(开国中将,曾任武汉军区、济南军区司令员)行署主任段君毅(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市委原第一书记、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等人组成鲁西军区领导板子班子,于是金山修械所整体划归鲁西军区直接领导。

因为战争的需要,1940年8月,金山修械所与冀鲁边区随军修械所合并,组成金山兵工厂。

金山兵工厂初建时期下设修械所、机器排,迫击炮弹装配班,复装子弹班,刺刀班,翻砂制造手榴弹班,当时条件很简陋,整个兵工厂分布在3个村的群众家里,修械所在大金山村,机器排驻郭楼(今属银山镇)其他单位驻小金山村。

该厂主要任务是修理枪支,复装枪弹,制造手榴弹和刺刀,当时修理的枪支有美国造老铝丸,单打一,德国造老套筒和国民党工厂制造的汉阳造步枪等,这些武器大部分都是老掉牙的,所以残病很多,如爪子钩,甩子簧,撞针等等,部件损坏严重,当时兵工厂要用很大的力量来给这些枪支配装部件。

当时在农村,尤其那时办厂的条件非常艰苦,有很多不可想象的困难,但是由于工厂有一批有知识,懂专业,又有生产经验的组织和技术人才,再大的困难也是可以克服的,在手榴弹,地雷用的生铁和火药,工厂都是就地取材,土法上马,尽可能的自己解决,只是某些专用工具,如锉刀,弹簧,硝酸和水银还是需要从城市解决,当时就利用地下组织想办法从城市搞到不少。

初期工厂使用东平湖沿岸一带农民扫盐土熬制小盐过程中附带生产的芒硝,利用青麻杆灰来配制火药(旧时老百姓吃不起大盐,便自制小盐吃,自制小盐的过程被称为“扫盐土”盐土就是盐碱地或土屋老墙根处晒起的白色“粉末”盐土淋晒熬制成盐时,其副产品就是芒硝。)

1940年初,工厂开始生产地雷、枪榴弹,每月分别生产300多枚,同年秋,又试制成功82毫米迫击炮弹,月产60多发。

金山兵工厂在1940年到1943年对手榴弹和地雷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改造,试制出几种手榴弹和十几种地雷,1943年军区还在兵工厂内开办炸弹,地雷训练班集中各地区人武部门30多人到厂参观学习,交流经验从而提高了手榴弹和地雷得的制造和使用技术,

1941年7月,为了打通鲁西根据地与冀鲁豫根据地的联系,鲁西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组成新的冀鲁豫军区,金山兵工厂随即迁往山东省范县根据地。

1941年4月23日,中央军委发出“兵工建设应以弹药为主,枪械为副”的指示后,军工厂就开始集中力量生产部队急需的炮弹,步枪子弹,手榴弹和地雷。

金山兵工厂在生产82迫击炮弹的同时,根据缴获的一门92步兵炮,1942年春,金山兵工厂开始试制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弹。

0.png

杨勇将军                             苏振华将军

当时冀鲁豫军区二分区政委段君毅和司令员兼任教三旅政委的曾思玉就召集参谋处长李觉、后勤处长程重远、修械所所长张受益、还有因为形势需要而新组建的炸弹所所长赵慕三等谈话。

曾政委的讲话大意是:现在形势很严峻,敌人深沟、高垒,安设据点、炮楼,对我们进行“分割”、“蚕食”。我们怎么对付?只靠地雷、手榴弹不行,迫击炮弹也不多,而且用来炸碉堡也不行。可咱们缴获的九二步兵炮已经在地下躺了一年了,我们要研究制造炮弹,尽快把它利用起来……

当即决定,成立专门研制、生产九二炮弹的单位——炮弹所,并调赵慕三到炸弹所任所长,薛云任副所长,政委是庞维良。工人中有赵连成、焦明远、杨振阁、康为、张文灿、竺子兴、王九君等为骨干。同时成立研制组,以赵慕三、张受益和炮兵连的乔杰等组成。此项工作由李觉和程重远专抓。

经过分工之后,整个炮弹所研制九二步兵炮炮弹的工作便紧张地进行起来。

 image.png

上图是摆放在军事博物馆内解放区自己仿制的一门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炮身重200公斤,射程3000米。

曾思玉政委亲自向情报人员交代,通过伪军的内线关系,到阳谷、济南等敌占区购买材料。

而时任后勤处长程重远负责派人到民间收集制作炮弹用的紫铜。

参谋处长李觉则负责派人找敌人投放的,而没有爆炸的炮弹引信,并通知炮兵连长何占祥带人挖出大炮,运送到炮弹所所在村庄,交给炮弹所所长赵慕三。

 

赵慕三同志

于是在山东范县的李楼,炮弹所驻地就设立在一家农家院的院落里。赵慕三先用木头做模型,他反复比量着几发没爆炸的弹头和几个弹壳的尺寸,又一次次在九二步兵炮的炮膛里进行测量和检验,再耐心细致地对模型一点点修正……

根据赵慕三做出的模型,几名翻砂工将烧红的铁水浇铸到沙模里,待冷却以后,又用气管子注水检查是否有砂眼……

当时担任技术员的赵连成在农民碾米用的石碾子上碾制黑色的炸药,又用蓖麻籽油提炼甘油……

不知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劳动,历经了多少次制作原料的失败的烦恼,到1942年秋终于制成了三发炮弹。

1942年9月,炮兵连将九二步兵炮拉到李楼村外,以一座破庙的院墙当靶子进行第一次试射。

李觉、乔杰、赵慕三等带领炮弹所全体人员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一旁观看。

结果令人沮丧。三发炮弹飞出时象扭秧歌一样,歪歪扭扭地奔向目标,但一个也没炸,全是“哑弹”。

检回三个弹头,大家回去认真分析、仔细查找原因,一点也没有气馁。赵慕三查出引信的问题导致没有爆炸;乔杰查出弹簧的问题;另外还有弹体的均匀度、密封干燥、弹道稳定等问题,于是又接着夜以继日的不停地研究、改进、试验、对不合理的部位进行修正改进,然后再一遍遍轮番实验……

曾思玉非常关心炮弹的研制工作,他亲自听取了李觉汇报试射失败的情况后,又一次亲临炮弹所来给大家开会并进行鼓励、加油、打气。当听说水野靖夫(日本反战同盟盟员,在梁山战斗中俘获的日本军官,后参加了反战同盟。)对改进炮弹引信有办法后,马上让李觉送水野靖夫到炮弹所来参与研制工作。

又经过两个多月地奋战,又重新制成了三发炮弹,于当年的11月进行了第二次试射。结果是发发命中,就听“咚!咚!咚!”三声炮响,炮弹是发发爆炸,烟雾腾空,声如雷鸣。待硝烟散去,大家清楚地看到破庙的院墙全被打倒,试射成功了!试验场上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欢呼和鼓掌声。赵慕三、乔杰与炮弹所的全体同志们都流下了激动、喜悦的泪水。

image.png

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试射的照片

1942年春,开始试制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11月试制成功,随后又于1944年,经过反复实验,该厂有成功制出雷汞,为大批生产60毫米、82毫米迫击炮弹和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弹提供了原料。

1943年6月,这个设在黄河沙滩上,建筑简陋,设备尽管极其落后,很多都是靠手工来进行制造的炮弹所依然造出了首批6发炮弹。这样,在一次攻打汉奸文大可的朝南战役中,九二步兵炮才破天荒第一次派上了用场,发挥出巨大的威力,由于用炮炸毁了敌人的碉堡,是我军在进攻中极大地减少了伤亡,保证了战争的顺利进行。

image.png

曾思玉将军                  段君毅同志 

1944年夏,为了配合攻打郓城,讨伐伪县长兼警备大队长大汉奸刘本功的反动气焰,炮弹所扩建为炮弹厂由赵慕三担任厂长,全厂奉曾思玉司令员和段君毅政委之命,全体紧急动员,在8月1日之前,一口气就制造出了200发九二步兵炮的炮弹,极大地支持了前方的作战。

1944年,根据抗日战争形势和军事上的需要,炮弹厂在赵慕三的提议下,又试制成功75毫米山炮弹。

1944年8月炮弹厂迁至山东省范县高菜园,划归冀鲁豫军区军工部领导,当时军工部部长程重远,副部长徐剑平。

工厂命名为冀鲁豫兵工三厂,当时职工发展到470人,设备有车床25台,钻床1台,铣床3台,赵慕三任厂长,孙洪任副厂长,齐新华任政委,厂部下设工务,质量检查、材料、行政管理4个职能股,生产部门划为机器所,炮弹完成所二个所,机器所有职工220人,下设三个排,即翻砂排,机器一排,机器二排,炮弹完成所共有职工100多人。

抗日战争结束后,因解放战争的需要,冀鲁豫兵工三厂奉命整体迁往山西涉县西达镇,和晋冀鲁豫兵工七厂合并组成晋冀鲁豫兵工三厂。

二、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5月,抗日战争取得最后最后胜利,冀鲁豫军事工业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开始从分散逐步走向集中,将分散在各地的大小军工厂统一整合,1945年9月冀鲁豫军区军工部成立,程重远为部长,徐剑平为副部长,下设政治处、工务科、供应处、军械科、会计科,政治处主任黄风来,总支书记钟仁辉,工务科科长袁可辛,供应科胡兆荣,军械科长王言炳,会计科长叶绍贤。

军工部成立后,将下属骨干厂所,整编为5个生产厂,即兵工1、2、3、4和冀鲁豫炸弹厂,1厂为枪炮修理厂,220人,2厂为复装子弹厂,150人,3厂为炮弹厂,470人,4厂为皮革厂,80人冀鲁豫炸弹厂,300人,

我的父亲当时是兵工三厂的厂长,军工部给兵工三厂明确生产方向和任务,那就是根据战争需要,调整3种炮弹的生产任务,突出75毫米山炮弹的生产,落实九二式步兵炮的试制和82毫米迫击炮的去曲射改平射的任务。

1946年4月,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上级领导决定冀鲁豫兵工三厂调往新成立的晋冀鲁豫军区,搬迁到太行山地区,而冀鲁豫炸弹厂划归军区后勤部,其余三个兵工厂专业与边区工商局合并,组成华丰总厂,张明任总经理,张受益任副总经理。

冀鲁豫兵工三厂按当时已经是一个大厂,整体搬迁谈何容易,从山东范县到达涉县西达镇,行程数百公里,而且行程几乎全是山路,那些笨重的机器设备在山路几乎无法通过,工厂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动员了100多辆各种车辆,然后将大型设备拆卸分装,用车托运,当行至河北省彭城附近时,山高路窄,车辆无法通过,最后又雇了几百头毛驴,完全用人抬驴驮的办法,才最终翻山越岭将设备运到西达镇。

在搬迁前后,工厂又雇了300多民工,历时半年在西达镇先后建起了铸造、木工、机工、钳工等工房,以及办公室,连同宿舍共280间,并在离厂区不远的清漳河上筑起了一道拦河大坝,用渠道引水并安装水轮机组进行发电,以解决动力带动机器生产。

西达炮弹厂的前身原本是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技术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始建于1944年7月,当时地点在辽县,有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曰40人,主要承担军工专用设备的实验和制造任务,1945年秋,该室奉命迁往涉县西达镇,开始研制75毫米山炮弹,年底被命名为晋冀鲁豫军区军工部兵工七厂,厂长刘职珍,副厂长李玉盛,教导员李薪,当时有职工140人,设备30台,大部分为皮带车床。

冀鲁豫兵工三厂迁到西达后,和晋冀鲁豫兵工七厂合并,组建新的晋冀鲁豫兵工三厂,归晋冀鲁豫军区军工部领导,又称“西达炮弹厂”当时对外称“福利工厂”而当地老百姓称其为“刘伯承工厂”当时主要任务就是生产75毫米山炮弹。

工厂建成生产后,1947年7月,工厂连续3次遭受国民党飞机轰炸,生产受到极大威胁,根据上级指示,工厂在坚持生产的基础上,又连续奋战,在附近山里修建了一个山洞工厂,并于当年开工,之后工厂的主要生产都是在山洞中进行。

两厂合并后,赵慕三任厂长,刘先惠、马文郁、李玉盛任副厂长,齐新华任政委,职工发展到1075人,管理机构由股改为科,增设工务科,经营管理科、生产机构设有翻砂工部,木工工部、钳工工部,机工一工部,机工二工部,完成工部等6个部门,设备有铣床3台,刨床2台,普通皮带车床30台,各种专用设备25台,三节式锅炉1台,1946年10月,工厂曾改为晋冀鲁豫军区军政联合财经办事处军工处领导。

1948年1月,晋冀鲁豫军区政府工业厅成立,西达炮弹厂划归工业厅领导,同年3月河北武安县和村兵工五厂并入,成为西达炮弹厂的一个分厂,这时工厂改名晋冀鲁豫军区工业厅兵工三厂。

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成立,西达炮弹厂经过调整,改名为公营企业部第四兵工厂,1949年1月,有改便为公营企业部第一兵工厂第3分厂。

西达炮弹厂的主要产品是75毫米山炮弹,在两厂合并前都曾经试制生产过,合并后,职工和设备都得到充实和改善,生产能力大为提高。

合并后工厂加强管理,建立规章制度,实行季度和月制定生产计划,按部门考核,又实行包工制,规定每个另部件的加工定时,对个人实行计件付酬,从而调动了人的生产积极性,降低成本,提高产量。

1947年春,晋冀鲁豫军区开展“刘伯承工厂”运动,在全厂掀起生产竞赛活动,很多人自觉增加工作时间,争献义务工,同时开展技术革新,使之成为风气,副厂长马文郁,本就是抗战时期的老太行,曾经有很多发明创造,在“刘伯承工厂”运动中,他又设计制造出加工引信的专用设备和道轨车床,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在改进炮弹加工工艺,使产量提高一倍,废品率由12%降低到2%。

从西达炮弹厂成立后,1947年共生产75毫米山炮弹15235发,1948年又生产64710发,产量提高4倍。

1949年1月,西达炮弹厂开始逐步停止75毫米山炮弹的生产,改产82毫米迫击炮弹,3月底,又生产75毫米步兵炮弹21810发,6月解放战争接近全面胜利,西达炮弹厂奉命全面停产,人员设备分别并入长治附城,南石槽及韩川兵工厂,之后西达炮弹厂旧址改建为华北兵工职业学校初级部。

解放后,父亲进入北京,当时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下属兵工总局,父亲曾在兵工总局担任专家办公室主任兼全国调查室的主任,1954年父亲因患脑血栓造成半身不遂而离职疗养,直至1976年3月去世。

(这是我修改后的回忆父亲的文章,希望朋友们多提宝贵意见。)

谁在收藏
浏览:2784次

评论回复
  • 猎人

    2021-10-06 15:18:33 猎人

    这是我唯一查到有关华北兵工职业学校初级部信息的文献!非常有价值!

最新来访
  • 程纪元
    程纪元
  • 人在汴梁
    人在汴梁
  • Chief
    Chief
  • Volunteer
    Volunteer
  • 猎人
    猎人
  • 山东东平
    山东东平
  • 毛毛利
    毛毛利
  • 东汶之畔
    东汶之畔
  • Admin
    Admin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