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沂水县王庄公社范峪村人。一九三八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和我一起入的还有四人,现在只记得同村的杨怀同志了,他现在四川工作。
我们的入党介绍人是李干同志,他当时在山东纵队指挥部机要科工作,也是我们几个党员的领导。一九三九年初,他随部队开往河北,一走就没见信。他临走前,我到机要科去看他,他对我说,你们的上级来了,以后工作找他去联系吧。我问是谁,他说就是那个到各村送报纸的李松,是你们的书记。
一提这个送报的人,我曾经见过,他身个不高,庄户打扮,肩上背着褡子,到处送报。我第一次见他,是他到我村送报的时候,他只给了我几张报纸,没谈什么。李干走后,我在王庄河崖和他们见了面,他对我很亲热地说,我们都是同志,以后多联系。我问以后怎么办,他告诉我,积极发展党的组织。要是发展党员,向他说说,由他批准就行了。在李松同志的直接领导下,组织发展很快,不长时间就从我村发展到马头崖,宅科,王庄、院上,共有党员五,六十名。同时马头崖、宅科、王庄、大战地、柳树头、云头峪、院上都建立了党支部。
一九三九年古历九月间,日军在王庄安了据点,有二十九个日兵。这时以大战地公兆亮同志为首组织了游击小组,大约一、二百人,占了王庄周围刘家头、长岭、双山子等山头,枪支很少、用抬杆装上灰药和耙齿,向敌人据点射击.这样围了四、五天,敌人来了讨伐队,因敌我力量悬殊太大,游击小组就撤了.游击小组撤了以后,我和岳洪春团结了七、八个同志,计划建立民主政权区公所。成立区公所的大会是在黄柏寺上开的,到了五、六十人。李松同志在会上讲了话。最后选举岳洪春同志当区长。又过了四,五天,派我去建立王庄乡政权,我召集一、二十人开了一个会,选举宝泉庄刘成元当了乡长。我也留在这个乡工作,分管组织,刘建民分管宣传,刘元修任乡支书。
我们的民主政权建立后,接着建立自己的武装区中队和乡分队。没有枪,就向地主起枪。地主们为了保枪也都以抗日的名义拉起来,我们称他保枪团。这些保枪团同我们对立,投靠了反动地主武装沂蒙队头子武戎生。一九三九年秋,我们的区中队和乡分队拉到蒙阴坡,打开了地主围子。回头先打了小王庄,接着打了下薛、朱家庄子、门庄,最后打开了五台官庄,这时只剩下朱位了。武戎生原来和我们有统战关系,和李松同志有过联系。李松同志想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便带领区中队长张玉亭,南庄开明绅士刘谭,还有一个姓名忘了,去朱位同武戎生谈判,李松同志和张玉亭同志刚进围子门,站岗的就把门关了,把那两个关在了围子外面。张玉亭同志一看情况不好,跳墙脱逃。李松同志被他们用绳子勒死了。据说当时武戎生不在家,杀害李松的是沂蒙队另一个头目搞的。李松同志牺牲以后,我们决心打朱位。武戎生就把王庄据点的敌人拉到朱位,和我们对抗。当时我们的力量不足,只拿上一个连把朱位包围起来。我们写了一封信递给武戎生要他把李松同志的遗体交出来。武戎生同意了,他们把李松同志的遗体从围墙上滑了下来。我们抬到尖洼村,开了追悼会,并安葬在这里。解放后迁葬到王庄烈士陵园。
这一年底,县、区、乡成立了工作团,到各村建立青年、妇女,儿童等群众组织。王庄乡来了三十来人,工作了个多月,全乡五,六十个村庄建立了二、三十个。不久国民党五十一军就占了马头崖。半年后又占了回峰涧、九山官庄。我们上了公路南。连长李贯之带着老二连五十多人坚守在晏婴崮上。上级叫我们回来坚持斗争,我们就同县政府一起回到郭庄、塔井峪一带。不料发生汉峪事件,县委遭到敌人袭击,我们又撤到公路南,仍守晏婴崮。
国民党五十一军侵占了王庄一带,旧县政府也跟着占了云头峪。一九四O年春末,我们决定袭击旧县政府。那天晚上,我和区中队排长刘振刚带领区中队、乡分队百十人,分两路,一路打顶庄子,一路打牛庄和西庄。区党委派了一个警卫连协助我们。我打的顶庄子,很快攻了进去,敌人乱成一团,各自逃命。我这一路,提了一俘虏,得了一匹马、一挺机枪。打西庄的一路,攻进去的时候,敌人都跑了,什么也没有得着,天明转移到宅科.
这年冬,我调到夏蔚乡任乡支部书记。在这期间,我们的区中队和乡分队曾在垛庄铺伏击过日军讨伐队。当时李子仁在这里任区委书记。记得那一天,他把我的匣子枪要了去,又从区中队乡分队里挑选了十七人埋伏在垛庄铺公路旁的屋框子里。这时日军讨伐队三十多人从西向东走,刚到这里,就被我们一排手榴弹炸上了。敌人退到南垛庄铺,我们也马上转移了。这次伏击,炸坏了敌人的两挺机枪。敌人遭到这次伏击后,才把王庄据点撤了。
一九四一年第一次反顽,我也参加过。记得头一天下午,我接到区的通知,要我当天晚上到区。我到了区里,见了鲁中二团副团长,他说,你就是张之松同志吧,咱今晚没有任务,到东牛家坪看看。我俩到了东牛家坪,看到瓦屋崖一片火光,枪声响成一片,这是我们先从瓦屋崖打上了。天明就打到荞麦山。第二天下午烧火时接着出动,半夜攻到王庄。我留在王庄搞给养。部队一直攻到蒙阴坡才撤回来。这次反顽一共搞了一个星期多。接着敌人“扫荡”,区中队和乡分队都疏散了。
一九四二年敌人扫荡之前,区里布置在山上修围墙,准备反“扫荡”。区里一号召,群众齐动手,很快在香炉崮,天桥、连崮顶上修起了一道道围子。日寇“扫荡”开始了,部队换上便衣和地方干部一起在围子里坚持斗争。我们每人一支长枪,一支短枪,每个围子二十多人,和敌人周旋。敌人攻,我们就退,敌人退,我们就攻,瞅空打他一锤。
(张茂萱、窦宪诺调查,张茂萱整理)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八日
未校对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