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高望众风范长留——记张敬焘同志的革命生涯(文/李宗元 武轶尘)

肖明 发表于2019-12-12 10:23:41

   张敬焘系我省淄博市博山区人,1914年12月1日出生在博山城一个名门望族的家庭里。他从青少年起,就追求救国救民真理,投身进步活动。1930年,年仅16岁的他,由于聪颖过人,好学上进,处事练达,在他的几个兄弟中,父亲唯看重他可接其班,振兴中落的家业。就这年夏天,张敬焘在颜山中学师范班刚刚读完一年级,便在父亲的安排下,辍学进了博山城一家银行学徒。为了追求改造社会的真理,他一面秘密寻找共产党组织,一面联络有着共同追求的中学同学蒋方字,利用业余时间,彻夜地翻阅自己买来或借来的一些宣传新思想报刊与书籍,一起探求革命的理论。功夫不负有志人。他们终于从来自上海的《申报•自由谈》的专栏中,找到了引导他们走向革命道路的导师,就是常在这一专栏中发表指导进步青年如何读书学习文章的鲁迅、艾思奇等革命家、理论家。特别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民族存亡危急更加深重的情势下,使他们更加紧了对革命理论的学习。1935年末,在一二九运动的影响下,时己任博山县第三短期小学教员的张敬焘,他通过在北平求学的中学同学,与我们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以下简称“民先队”)取得联系,并相继加入和建立民先队博山队部。1937年6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在北平民先队总部的介绍下派员到博山,将张敬焘等三人发展为党员,并建立了中共博山特别支部,张敬焘任宣传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敬焘改任中共博山县工委宣传委员、并先后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六军第一大队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一团五连指导员。1938年6月,中共山东省委为开辟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决定从部队调一批党员干部到地方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工作。张敬焘遂奉命回到博山任县委书记。为了尽快打开博山的抗日斗争局面,张敬焘在县委只有他一人的情况下,经近一月的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博山的斗争实际和工作需要,于7月初首先物色选拔了一批青年知识分子,输送到省委举办的随军干校进行训练学习。这批人员有一部分在学习中加入党组织,他们经过一个月学习结业后回到博山,进一步加强充实了县委。张敬焘带领县委一班人和相继建立的各基层党组织,创造性地贯彻运用党的“三大法宝”,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大力发展了党的组织,建立地方武装,成功地改造了博山各地的道会门组织。于1939年9月,建立了博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张敬焘当选为县长,使博山抗日根据地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1941年10月,在山东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阶段时,张敬焘从中共山东分局学习结业后,即被鲁中区党委派往鲁中根据地北部最前沿的淄河流域,担任中共益临工委书记。工委所辖的益都、临朐、昌乐、安丘和潍县胶济路以南、淄川张博路以东与博山的东部等广大地区。他到任后,为打破敌人对这一地区的严重封锁和“蚕食”,他不畏艰难险恶,带领工委的同志与精干地方武装,昼伏夜出,在敌、伪、顽的夹缝中,联络党员、鼓舞群众、发展组织和打击叛徒、镇压罪大恶极汉奸,团结、争取有关阶层人员,并在主力部队的帮助下,很快重新打开了这一地区的斗争局面。同时,他与工委的同志,带领广大群众,战胜了百年不遇旱灾造成的严重困难,有力推进了工作,胜利实现了上级党组织的战略意图。1944年8月建立鲁山地委时,张敬焘调任地委副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张敬焘先后任中共淄博特委书记兼淄博警备区政委,泰山和泰安地委副书记、书记兼军分区政委等职。他深入地贯彻了党接管城市的方针政策,在组织精干的领导力量及时分赴各行业后,不仅将广大工人、市民组织起来恢复生产,还按照党扶持民族工商业的政策,通过各种关系和形式,团结、争取了部分民族资本家或代理人,使各行业很快恢复了生产经营,有力稳定了战后的社会秩序。他还在其后的工作中,组织各级党组织带领解放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了土改、生产、参军、支前等运动,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为夺取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的胜利,全国的解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全国解放后,张敬焘于1951年12月调上海工作,先后任中共上海市沪西产业区委副书记、普陀区委书记、上海市委委员兼市委副秘书长等职。尤其在沪西产业区抓民主改革的典型中,因工作做得比较深、比较细,比较圆满地解决了申新九厂工人与资方的矛盾,既对资方进行了保护,又充分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不仅使厂主荣毅仁很满意,也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重视,并到申新九厂进行了视察。

    1960年10月,张敬焘又调回山东工作,历任中共青岛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省委常委,政协青岛市委员会主席;济南市革委副主任、主任、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市委副书记、书记:省革委副主任,1979年12月当选为副省长。他在任青岛市委第一书记时,正临三年自然灾害和国民经济调整之初。他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发动全市广大群众深入地开展了生产救灾运动。特别是全市崂山、即墨、胶南等地农村群众,均不失时机对各种农作物进行了复收,并采集了各种可食用的野菜、树叶等代食品。并在上级的领导帮助和兄弟省市与地区的支援下,卓有成效地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力组织领导全市人民群众渡过了严重的灾荒。他按照中央的调整方针和省委的部署,对全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展开调整,使青岛在不断调整中很快得到恢复并日加繁荣发展起来。

    “文化大革命”期间,张敬焘深遭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残酷迫害,是在青岛等地群众的保护下才幸免于难。他身处逆境,不屈不挠,与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怪决拒绝为打倒一些领导干部作伪证,以他的亲身经历对许多老上级、老战友、老同事、老部下,证明了他们的清白,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和高风亮节。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张敬焘任副省长时,主要分管全省的基本建设等经济工作。在这期间,他根据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的发展规划,积极向中央争取了30万吨乙烯、石臼港扩建为大型港口等国家重点工程。为了有的项目尽快落实,他曾带一批有关工程技术人员长住北京进行协调、谈判和有关问题的处理。他还先后抓了枣庄十里泉、青岛黄岛、肥城石横和邹县等电厂与煤矿的建设。为解决我省的电力、煤炭等能源不足的困难,为全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在这期间,他还根据省委的决定,组建了省体制改革委员会和省经济协作办公室,恢复了山东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北京办事处,并随着全省改革开放的需要,又先后开办了我省驻深圳、广州、海南等省区的办事处,还在上海组织筹建了齐鲁大厦,有力加强了全省经济体制、人事制度改革的领导和与兄弟省市的经济协作,为新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983年春,张敬焘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先后被聘为省政府顾问、特邀顾问,  《八路军山东纵队史》编审委员会和《中共山东地方史》编审委员会特邀顾问,省老龄委常务副主任等职,继续为山东的经济建设,为山东的党史工作和老龄事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为山东老龄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有着云水一般的襟怀,崇高的境界,为党工作从不计个人得失。按照党的工作需要,直到1998年85岁高龄时,才正式办理了离休手续。但他仍一如既往,遵循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准则,忘我地奉献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

(作者: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省社科院)

浏览:1756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门子
    门子
  • 肖明
    肖明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