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正操惜别冀中转战晋绥(下)

红色晋绥 发表于2015-12-05 15:02:05
开展反扫荡赴延安受到毛主席两次接见

  晋绥边区,较之冀中地区来说,环境安全、生活平静。冀中根据地长年处于紧张状态,通 常是人不卸甲,马不离鞍,昼夜戒备,战事十分频繁。而晋绥山多,便于隐蔽,大有回旋余地。隔河便是陕甘宁边区,每遇日军“扫荡”时,就可迅速把后方及非战 斗人员转移到河西去。后开进晋绥的冀中部队共有九个团。指战员们原来一直在平原上活动,初到山地打仗不大习惯,但处在这样的环境里,都有一种新鲜感和安全 感,因而很高兴。吕正操将冀中爆破运动经验推广,指导晋绥各分区掀起了群众性的爆破运动,取得了显著效果,把敌人的嚣张气焰打了下去。同时,晋绥边区军民 响应党中央把敌人“挤出去”的号召,进行了很多出色的战斗,汾阳战斗就是一例。为此,吕正操接受中外记者代表团采访。此后,中央“七大”召开,吕正操参会,并得到毛主席的接见,完成人生夙愿。

 1940年初,八路军129师和晋察冀军区负责人在河北涉县。

左起:李达、聂荣臻、邓小平、刘伯承、吕正操、蔡树藩。

    
晋绥军区第二任司令员吕正操在晋绥。

推广冀中爆破运动经验打击敌伪气焰

  吕正操带部队刚到晋西北,就碰上了1943年秋季反“扫荡”。为了粉碎日军“蚕食”根据地的阴谋,晋绥边区的党政军民,坚决贯彻执行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把敌人挤出去”的指示,广泛地开展了“挤”敌人的斗争。
  同年9月上旬,晋绥分局召开群众工作会议。会前,林枫特意找到吕正操,要他在会上做一个专题报告:“你们冀中的地雷战远近闻名,你给大家好好讲讲 吧!”冀中军民在反“扫荡”斗争中,开展地雷战,还有地道战,在平原游击战争史上,创造了奇迹般辉煌灿烂的一页。地雷,最初大多设在敌人的交通线和保卫村 庄的警戒线上,随着村落战、地道战的开展,又得到广泛使用。在抢种抢收中,群众还摆出了地雷阵。这就使敌人防不胜防,草木皆兵。民兵们利用爆炸的口号是: “来不让来,走不让走!”“你一定要来,我就一定打你;你不打我,我也一定打你!”“多时大打,少时小打,没有时准备打!”
  介绍了冀中区开展爆破运动的经验。林枫号召通过爆破运动来扩大民兵队伍,提高民兵的战斗力,培养智勇双全的民兵英雄。各级党组织和各地民兵坚决贯彻执 行了晋绥分局的这一方针,开展了群众性的爆破运动,取得了显著战果,对敌人造成严重的威胁,把敌人的嚣张气焰打了下去。
  福尔曼在《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一书中,曾描述晋绥边区开展地雷战的情景:围困日本人的一个常用方法,便是在据点附近安放成百上千个地雷。有一个村庄 由于这一方法运用得很成功,以至他们坚信自己摆脱了邻近据点的威胁。据点的四周是一个密布地雷的战场,民兵昼夜巡逻,防止日本人突然袭击。日本人虽然迫切 需要水,但是却不能出来取水。我到达该地时,据点已被围困20天了。我问村民,他们是否愿意军队留下来帮助他们攻下那个据点。他们回答:“不,我们自己可 以处理它。”10天之后,他们攻下了那个被包围的据点,疲惫的守军没有什么抵抗,一半被击毙,另一半投降。

  
1995年吕正操被授予上将军衔

汾阳战斗取得胜利接受中外记者代表团采访

 晋绥边区军民为把敌人“挤出去”,进行了很多出色的战斗。最大的一次战斗,是1944 年9月14日至17日进行的汾阳战斗。当时,中外记者参观团正好赶到这里,他们登上靠近汾阳的山上,俯视城关战火,拍下了激战的情景。他们亲历了汾阳战斗 的全过程:从战前政委部署动员到战后政委总结讲话,从凌晨到午夜。夜间作战时,福尔曼等人坐在城墙上,身体缩在毯子里,好像一群等待厮杀的秃鹰。他们清晰 地听到枪声,看见城里子弹的闪光,以及火柴厂被击毁时升起的一片巨大的火焰,蓝的、绿的和橙色的火焰。卡斯堡少校在距离火线不远的山村里,遇到抬下来的伤 员,便守在担架旁,轻声地问候战士的伤情。他是美军观察组军医。
 战斗结束后,指战员们便把大批的战斗纪念品——战旗、徽章、钢盔、照片等,分送给国 际友人。爱泼斯坦忙请指战员为他在一面日本旗上签名,当时他任美国《时代》杂志、《纽约时报》记者。吕正操在军区司令部会见了中外记者代表团,并同他们亲 切交谈。陈漫远向他们介绍了晋绥根据地的军事概况。他正说到 1944年夏天八路军已经摧毁和破坏了128个敌人据点,一个参谋走进了会客室:“报告,司令员同志,我们刚刚又摧毁了敌人两个据点。”顿时,室内气氛活 跃起来,许多记者同时伸出大拇指:“打得好,打得好!”有个记者大声说:“一共是130个了!”外国记者们兴奋地向吕正操谈起他们的观感,并表示要向世界 作客观、真实的报道。
 爱泼斯坦激动地说:“这次我们在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住了几个月,看到了敌后的军队与人民在怎样艰苦英勇地工作与战斗,怎样牺牲自己的生命为自己的祖国、为世界人类和平而斗争。我们的责任,是要将所知道的真理告诉全世界。”   “汾阳的战斗说明八路军、游击队,比日本军队打得好,中国人民有能力一步步将日本人赶走。”路透社、《巴尔的摩太阳报》记者武道紧接着说:“八路军在敌 后与人民亲密合作的事实,不但能影响中国其他地方,也会使世界其他民主国家以八路军作为榜样。”这些记者果真这样做了,向全世界报道了晋绥军民反对日本侵 略者的英勇斗争实况。

 
吕正操将军晚年照。

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得到毛主席两次接见

 1944年冬天,吕正操和林枫同行,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他们是晋绥边区出席中共“七大”的代表。党的六届七中会全如期召开,一直延续到1945年4月20日。
 抗战爆发后,吕正操先在冀中后到晋绥,多 次要求到延安学习。早在1939年,贺龙离开冀中时,他就给毛泽东写过信,简要汇报了冀中的情况,并表示了想到延安学习和会见他的愿望。但因戎马倥偬,转 战于各地,始终未能如愿。这次有机会去延安,其心情之高兴可想而知。刘沙携带着孩子,同她的丈夫一道去延安。林枫、吕正操一行,于11月上旬离开兴县,经 黑峪口渡过黄河。黄河奔腾咆哮,气势非凡;西北高原辽阔壮观,雄姿凌空。祖国山川之壮美,深深地震撼着吕正操的心。吕正操和林枫一先一后,马蹄踏在满布碎 石的路上发出有节奏的得得响声。走上河流故道,一片黄色沙滩,吕正操和林枫并辔而行,边走边谈。他们已是很熟悉的朋友了。这年春天,林枫陪吕正操到各军分 区去,共同调查地方、部队情况,并且介绍他和各分区党政军负责同志见面。林枫和蔼可亲、待人以诚的品格,给吕正操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陕甘宁边区是后方,环境气氛不仅不像冀中时那么紧张,比起晋绥来也要平静得多。
 在延安,吕正操先住在联防司令部,后移往杨家岭。联防司令部是几排平房。吕正操和林枫住隔壁,贺龙、徐向前、谭政、张经武等人住在他们后面一排平房。美军观察组就在联防司令部的左面,他们自己发电,有电灯。吕正操还去那里和他们打过桥牌。
 到延安后,吕正操听说毛泽东为开好“七大”,要找外地来的代表谈话,就兴奋地等待着这一天。这是他早就渴望的事了。没过两天,就有人来通知:毛泽东要接见吕正操一家和林枫。
 这虽然是意料中的事,但当愿望变成现实的 时刻,他们全家还是欣喜非常,两岁的孩子手舞足蹈,兴高采烈地喊着:“我要见毛主席了!”吕正操走进窑洞,来到毛泽东的跟前,一时间好多心里话却不知从何 说起。倒是毛泽东先开了口,他微笑着说:“你那封信我是看了的,就是你那个签字为难了我,猜了半天,才认出是吕正操三个字,干吗要把这三个字连成一个字 呢?”吕正操笑了笑,没有回答。这天,毛主席留林枫和吕正操全家在他的窑洞吃午饭。两天后,毛主席又派人把吕正操和林枫接到枣园,一起用餐,并详谈到深 夜。临走毛主席还亲自端着蜡烛照明,送他们走下山坡,上了汽车。来源:《吕梁晚报》


浏览:1930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