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根据地石方村的今昔

西窗心语 发表于2020-02-17 19:43:12

   抗战时期,正当我党组织民众,建立沂蒙根据地,发展人民军队——八路军,动员成千上万的勇士拿起武器,英勇抗击日寇的时刻,顽固派沈鸿烈、吴化文之流却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他们在地方上横征暴敛,敲诈勒索。尤其是吴化文所辖地区,老百姓的粮食被收刮干净,牲畜抢掠一空。到1942年,农民只有以糠菜树叶充饥,在临朐、沂水一带,制造了纵横60多里的无人区。尤以临朐八区为甚,田园荒芜,蒿草没人,野狼在屋里生小狼羔,以殍为食,悲惨情景,前所未有。

    石方村是其中的一个村子。直到1947年,我们部队在该村驻扎时,村里只有十几户人家,30多口人。

    90年代,我来到石方村,如今已经发展到300多户,1000多口人。当年的断墙草棚变成了瓦房,水通过管子爬上了山,马路修到了村口,面包车能开到家门口。家家有了电视机,农民对电视上科学种田的信息十分要看,而且照着做,把单纯的农业田转化为经济田。山上种果树,山下发展养殖业,搞大棚,栽套种:白菜地里套黄烟,大葱;苹果园里套西瓜。地还是那地,收入却翻了几番。男劳力去城市参加建筑业的占60%,经商的占10%,还有开山卖石头的,收入可观。

    最大变化是观念的变化,老区农民从小农意识中解放出来。昔日的奋斗目标“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如今不稀罕了。他们向科学文化,向现代文明挺进,相信科学致富,自觉荡涤愚昧无知。1979年之前,全村千把人没有一个大学生;1988年有7名大学生;90年代本科生25名,大专生18名,中专生19名。本村有小学,全村无失学儿童。农民们不建高档住房,不讲究吃穿,把钱用在智力投资上,有30多户人家化万元让孩子跨地区上职校,孩子不上学,家长抬不起头。他们说:“人家的孩子能上学,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能上,没文化不懂科学,怎么能致富?”还有的说:“现代社会没文化就没出路,自己富不了,国家强不了。”有4、5户人家供两个子女上大学。真是当年无人区,今日状元村呀。

    为了尽快脱贫致富,改变家乡面貌,一到秋收秋种结束,老少爷们和青年妇女都跑到城里去了。他们在那里干一个冬天,春节回家过年,口袋鼓得厚厚的,少的上千元,多则几千元。开春的农业投入,学生一年的学杂费都有了。在外打工的人回家过年,提着大包小包孝敬老人的,送给孩子的,那份喜悦和自豪,就像凯旋而归的战士。正如一位老者说的:大河有水小河满,国家强盛人民富,全靠邓小平的开放好,党的政策好,才使老区变了样。

    老者说得对,是党的政策好。过去,农民分宅基地,只分给男孩不分给女孩;身后的遗产给儿子、侄子不给女儿。现在女孩和男孩一样了,甚至远嫁他村的女儿也回来继承遗产了。这样就把养儿防老这一几千年的传统观念给打破了。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政府允许头胎是女孩的可以生2胎,但我访问了几个育龄妇女,她们说: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有1个女孩就够了,决不生2胎。冬闲时把孩子交给婆婆看着,自己去城里打工赚钱,孩子多了就给拖住了。

    如今的农民,他们活得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活得多彩多姿;活得自在舒坦。

    1994.9

浏览:589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西窗心语
    西窗心语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