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好干部 农户的贴心人——记奉贤县政协之友社理事尹传和(文/王建新)

17570 发表于2020-02-28 15:50:48

   已有58年党龄的奉贤县政协之友社理事、离休干部尹传和,几十年来对党的事业始终赤胆忠心。他的前半生,为新中国的建立、维护社会治安作出了贡献。他的后半生,却扎根农村,与农业、农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959年2月,在上海市区公安系统工作的尹传和,听从组织的安排,来到奉贤海滩,担任奉贤县围垦指挥部政委。从此,他与农村、农业、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的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o指挥部设在钦公塘内放牛娃休息的几间破草棚内,到筑塘工地,每天早出晚归,来回要走十多里路。睡的是地铺,吃的是咸水,冬天寒风透骨,夏天酷暑逼人,天上下大雨、屋内漏小雨。海边的蚊子特别多,也特别大,叮得人晚上经常难以入睡。市区的安逸生活与海边的艰苦条件确实天差地异。但是老尹常说: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相比.我们现在吃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当年9月,5号台风夹着暴雨大潮冲击海塘-刚竣工不久的人民塘第四段中有1500公尺土塘护堤尚未抛石,来势凶猛的大风大潮冲塌了外沿半个塘身c为了保护围垦成果,老尹不顾生命危险,跳人大潮中,与其他民工一起筑成一道人墙,用身体阻挡大潮的冲堤。经过一天两夜600多位民工全力以赴,抢险保塘,终于化险为夷,确保365了险段的安全渡汛。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围垦4万亩土地的任务,老尹与民工一一起,亲自挖土挑泥,手夯筑堤,肩膀磨出了血,手上生出了老茧,但他在困难面前决不退缩半步。在围垦指挥部领导同志榜样力量的带动下,经过3500多名民工一年多的努力,战天斗地,与海争地,终于筑起了一道lo多公里长的海塘,为海滨农场的建立,后来星火农场、燎原农场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为了解决资金困难,尽快提高围垦效益,老尹带领百余名留场的职工在已开垦的土地上试种绿肥、蚕豆、棉花等农作物;第一年建泵设站,引内河淡水养鱼;第二年引淡水治盐碱,引种水稻成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市区有不少企事业单位到垦区建设各种饲养场、水产养殖场,丰富了上海市区居民的菜篮子。

    后来,老尹调到平安公社担任党委书记。平安地处奉贤东南沿海,土地盐碱严重,解放前当地有一首民谣说:旱天白茫茫,雨天水汪汪,十种九要荒,农民泪汪汪,所以农民习惯种些棉花、绿肥和小杂粮,产量低,收入少。老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就认真钻研农业生产,摸索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虚心向老农请教,并带领公社党政一班人深人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拟定了引淡水治碱、改进耕种制度和栽培方法、扩种水稻的计划。经过几年努力,平安公社的水稻生产由当年的亩产四百斤左右提高到七八百斤。不少农民佩服地说:想不到市区来的干部,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套。有一年冬天,一艘满载稻谷的船只不慎翻船,老尹和几位农民冒着寒冬刺骨跳人河中一起打捞,并及时晾晒。当时的上海《支部生活》杂志专门撰文表扬老尹奋不顾身抢救集体财产的事迹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老尹担任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他仍旧分管农业生产c在党中央关于“全党大办农业”的号召下,他经常下乡了解农业生产进度.关心农民收人,制定农业生产计划,为全县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985年12月,他从县政协主席岗位上离休,人虽然离休了-但他的心没有离休,依然心系农村工作,关注农业生产,与农民始终打成一片。后来的几任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经常上门向他请教农业生产,聘请他为农业顾问。他也经常主动下乡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农村情况,为农业生产的发展积极献计献策。

    1994年初,由于受周边市场的冲击和生猪生产周期因素的影响,市郊生猪收购价格一降再降,养猪成本却越来越高,全县的养猪生产处于低谷。为了市民的”菜篮子“和农民的“钱袋子”,老尹顾不得多病的身子,带上简单的行李,到远离县城的泰日镇进行调查研究,镇里、村里的干部十分感激这位老领导,特意为他准备了丰盛的饭菜,他却坚持自己到食堂买饭吃。他白天到养猪场、农户家中了解情况,到农贸市场考察猪肉价格,晚上则邀请村、队领导及农民座谈,夜深了在自己的临时宿舍里整理调查材料o通过几天调查,他了解到:由于猪饲料价格的上涨,养猪成本越来越高。许多农户在养猪无利可图的情况下-采取了杀母猪、卖母猪的消极做法o当时全镇有400多头母猪被处理掉,苗猪价格一低再低,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伤。这种情况如任其发展,民心能稳定吗?农业能稳定吗?老尹的心被揪紧了o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老尹顾不得多日的劳累,迅速向分管县长反映情况,并约请县畜牧水产局、农业局有关同志一起协商摆脱生猪生产困境和加强养猪工作的办法。县政府领导采纳了老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迅速召开了加强生猪生产的工作会议,采取了有力的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全县的生猪生产逐步走上了轨道。群众称赞老尹是“党的好干部、农户的贴心人”。

    有一段时间农民纷纷反映锄头、镰刀等小农具无处可买,给日常田间劳作带来许多不便。老尹心想,锄头、镰刀事情虽小,但却是农民田间耕作必不可少的农具。于是他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与几位政协之友社理事一一起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原来小农具难买的症结在于原材料涨价、利润偏低.使得一些原本生产和经营的各乡镇手工业社纷纷转产,就是当时县内唯一的一家小农具生产企业,也因资金短缺而濒临歇业。为方便农户日常田间劳动,老尹与几位老同志四处奔走,听意见,作调查,形成了关于加强小农具生产的几点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引起了县政府领导的重视,通过协调,安排了专项资金,保证了小农具的生产和供应。

    老尹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离休后享受司局级待遇◆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把个人利益放在心中,而是事事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他的两个儿子先后因病去世,一个儿子在家待岗,但他从未向党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平时不到原单位要车,就是生病住院,也撑着病体,走到医院求医问药,倒是原单位发现后主动派车接送。由于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对群众平易近人,所以农民兄弟喜欢找他唠叨家常,有时他要,一天接待四五批人。前个时期一些小乡干部反映待遇偏低,他就在政协的全会上积极呼吁,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以解决这些同志的后顾之忧。

    老尹出生于1921年,与党同龄,几十年来对中国共产党怀有深厚的感情,解放以来订阅《红旗》及后来的《求是》杂志从来没有间断过一期。每当一收到党刊,他就戴起眼镜.认真学习,做好读书笔记,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在他家里存放的读书笔记有厚厚一大叠。已有80高龄的他,近几年来动过两次大的手术,病魔缠身,但他对党的一颗忠心、对人民的一颗爱心始终不渝,把党的宗旨牢记心中,把自己的病痛置之度外。最近.他认真学习了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决定在庆祝建党80周年前夕,继续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重返曾经工作过的平安镇,深入到农民兄弟家中,倾听基层群众意见,收集社情民意,为农村社会的稳定,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的增收积极献计献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谁在收藏
浏览:598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杰克
    杰克
  • 柳影
    柳影
  • xndw
    xndw
  • YNREN
    YNREN
  • 17570
    17570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