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文工团

18059 发表于2020-06-01 10:23:06

    抗战时期的延安,成了全国人民心中向往的革命灯塔。许多沦陷区、蒋管区的热血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迢迢投奔到延安。他们之中有不少是有文化修养有艺术才能的知识分子。党决定在抗大成立文工团,以发挥他们中各种人材的特长,开展党的文化宣传工作。

    一九三八年,我曾在延安供给部的供给学校学了一段时间的会计业务。我本来一个大字不识,这次学习总算使我认识了几个字,知道了阿拉伯数字。只是所谓新式簿记(会计记帐法)我总也填不好。我原是当兵的出身,打仗打惯了,冲锋陷阵出生入死不在乎,但就是怕拿笔杆子。叫我搞后勤工作,我总也想不通。在我看来,笔杆子比枪杆子还重。

    可是,我从供给学校出来不久,上级就派人找我谈话,要我去抗大文工团当团长。

    我一听,心里说:我的天哪,莫见鬼!我一个大老粗,大字认不到几个,一不会拉,二不会唱,怎么去领导文工团的那些秀才、小姐?

    可是,党员要服从组织安排。我只好硬着头皮走马上任。文工团有九十多个人。除我、指导员、通讯员、马夫、伙夫是大老粗外,其余八十几人都是从敌占区里跑来的知识分子。有中学生,也有大学生,甚至还有出过洋的留学生。小姐们穿的时髦衣服,高跟鞋,有的还抹口红。男的穿西装,也有穿长袍,戴礼帽的,完全不成部队的样子。

    我去之后,首先给他们每人发了一套灰军装换上,又发给他们每人一把洋镐或洋锹。因为延安房子少,新来的人都要自己挖窑洞,才有房子住。

    艰苦的劳动开始了。延安的生活条件本来就差,伙食不好,风沙又大。洋学生们原来都是演戏、拉琴的,个个文质彬彬,挖窑洞这样的艰苦劳动他们哪里干过?有些女的,看着她把洋镐举得老高,可是一镐凿下去,却挖不下鸡蛋大的一块土。一会她们手上都打了泡。休息时,个个都躲到山沟里哭鼻子,说真受不了。

    我一看,这样不行。就和指导员他们商量,不仅要作好宣传工作,我们老同志还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影响他们。干活墨,我们就多干点,因为我们手上有厚厚的茧子,不在乎。生活上也处处注意照顾他们。

    毛主席在延安时号召新老干部要团结,要打成一片。对于这些新来的青年学生,我们从生活上人手,关心他们,平时不摆老革命老资格的架子,吃苦在前,工作在前,这就给了他们非常具体的延安红军作风的好影响。渐渐地,我们和他们扣成一片了,工作也就逐步开展起来。

    文工团的工作专业性很强。我们虽然是做领导的,却没有不懂装懂,指手划脚瞎指挥。我们尊重艺术家们的劳动,放手让他们创作、表演。在具体工作上,有专业组长负责,安排节目,抓好演出。我和指导员则抓大的方面,把握住总的方向。不仅如此,我们还热心地向有专长的同志学习业务知识。记得我还在一个叫《独眼龙》的小戏剧里扮演了角色。

    延安的生活是艰苦的。国民政府发的粮食不够吃,发的衣服不够穿,还得自己开荒种地纺线织衣。但那些好青年的政治热情十分高涨。当他们穿上土制的羊毛棉衣时,里面铺的混杂羊毛,从粗纺毛呢的线缝里直往外钻,他们却风趣地笑着说:在大城市还没有穿过这么高级的,自动掉毛的棉袄哩。

    由于同志们齐心协力地工作,我们抗大文工团经常举行一些音乐、戏剧、歌舞的演出,内容大多是宣传抗战的,形式短小精悍,很受部队、群众的欢迎。那时,同志们的创作热情很高,常常三天两天就有新剧目搞出来。记得我们还编演了一个党的交通员,跳火车被敌人抓住之后,如何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的故事。

    我们不仅在延安地区巡回演出,还常把队伍拉过黄河,到山西的敌后根据地去演。不过,这样的演出活动很危险,需要通过上级联系部队来护送。即使在这样危险艰苦的环境下,文工团的同志们总是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

    就这样,我在文工团当了一年多的团长,后来,上级调来了一个内行的同志来领导文工团。我就调到抗大八大队去了。值得回忆的是,我要离开的时候,那些有文化的乐师、编导、演员朗还舍不得我这个大老粗走哩f


浏览:1360次

下一篇:回忆陶营长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 18059
    18059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