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工作(1958-1984)

夏家村de 发表于2020-06-03 20:32:35

   26年的时间,不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对此期间的每一个同志总是念念不忘。不说别人不明白的事情,随便乱说,有碍于党的组织原则。一不说,二不能说。现在站在第二线,终日无事,有些事物纠缠着我,在一定的时候向同志们说明,甚至也写一篇文章,来以作证明。因此,我想在这休息和疗养期间,将几个重要的事情写在下面,作为一篇资料贡献给同志们,以便将来整理党史作为参考,也可以作为将来外调同志们的参考资料。就此起笔,仅按个人记忆写出下边几个问题。

    我记得1958年,9、10月份,我在襄阳地区担任专员职务。当时分配我带领一批干部和三千多民工,到南漳东巩地区大炼钢铁。当时我的思想非常苦闷,高指标、大任务,硬性分配,根本不讲实事求是。在粮食统购统销的任务下,浮夸风压得我抬不起头来。什么小麦单产3150斤?紧接着又有县报来,小麦单产4100斤。当时地委的同志们都是兴高采烈。我则表现默默不语,垂头丧气,同志们批评我说:  “老夏思想落后,看不到新事物。在新的形势下,尽快跟着走,不能作为一个领导来适应新的形势?”。我当时除去形势压力以外,还有一个想法,咱们这个地区,丰收在望是实事,但这样不实事求是提高指标,加大任务,将来粮食、棉花,统购统销任务下来后,具体都落到我的头上,我明知完不成任务,在省里又不敢说。我们报的数字有点虚假,实实在在办不到,无形中表现出畏难情绪。为此,省里的领导对我也有一个说法:  “老夏同志是个好同志,但在新的形势下(大跃进的形势下)思想右倾、悲观失望。”因此,地委同志们在交谈时,也经常责怪我。记得有一次,省委书记王延春同志带着省委秘书长、省人委、农业厅长等,在宜城检查验收估产。地委书记赵修、付书记焦德秀陪同,验收宜城县亩产万斤稻谷。我在专署开会时,突然间给我打电话,叫我和米栋同志坐汽车立即到宜城,对万斤稻谷田亲自验收学习。当然,现场还有各县的县委书记,一大片人。一看那万斤稻谷田,自己心想,根本不可能。但省、地负责同志,都欢天喜地,高谈阔论。在大众场合,使得我左右为难,我坚持收不到10000斤的时候,地、县委书记开始实际收割、打、晒等。在那里忙了1天,收割的结果,用秤一称,445斤。当时我还说,亩产445斤很不错了,赵修同志当时二话没说,上车就走了。  (当时在场的人,现在还有许多人健在,襄阳地区工业局长赵增发同志,是当时宜城县委副书记。郧阳地区省顾委冀青同志在场,并且是他亲自扬的场)。这样的事情,按说应当解决,省、地委负责同志认为我是右倾错误问题,但仍然对我的老观点不改,甚至在县、署大会上限制我发言。这样,在襄阳地区,我实在呆不下去了,我找到张体学同志,向张体学同志诉苦。并说,你和省委商讨,把我的工作调动一下,只要调离襄阳地委,干什么都可。,宁愿拉着老婆和孩子要饭,也不在襄阳当专员。当时体学同志知道后,同情我,笑着对我说:“老夏,你不要调动了,丹江口工程立即开工,10万人的工程,需要大量的粮食、物资供应,你又在襄阳管经济财政工作,好得很,丹江口工程开工后,我调你到丹江口就行了”。另外,在全国大炼钢铁的时候,我代表地委到南漳东巩地区大炼钢铁,砍山柴、垒石头。炼钢铁,明知破坏了山林绿化,浪费了劳动力,炼不出钢铁来,内心惭愧。民工、老百姓叫苦,搞得我左右为难。但地委电话文字通报,今天保康宋德英同志领导的高炉日产4吨。后天襄樊市东门外,日产4吨,并且说东巩地区应向他们学习。总之,一句话,在襄阳地区实在是呆不下去(证明人有现襄樊市刘兴汉同志,当时南漳县委书记。三三0工程局崔书鹤同志,是当时东巩地区大炼钢铁指挥部总指挥)。丹江工程是1958年9月1号开工的,开工时绝大部分民工尚未来工地。当时只有淮委大队1800人左右和一部分武汉水利局的同志们在工地。当时参加开工典礼的领导同志有湖北省省长张体学,河南省副省长邢兆堂,以及襄阳地区夏克、荆州地区副专员饶明太、南阳地区第一书记李霄同志,以及均县、光化县的有关同志。上午开会,下午开工典礼时,放炮还没有炸药,我又派人到老河口弄来4吨炸药,埋在右岸山坡上,这座山叫凤凰山。在右岸山坡下举行开工典礼,炮声雷鸣。

    晚上体学同志召集同志们开会,研究各地区民兵师集中问题。我记得当时体学同志说“这个工程,是湖北、河南两省的大水利工程,座落在湖北、河南两省的边界,完成后,工农业发展大有好处。襄阳、南阳两个地区和荆州是主要防洪地区,要担负起这个任务。预计襄阳集中5万人,组织3个师,在11月5号以前到达工地。南阳集中2万人,两个师。荆州2万人、两个师。力争10月底完成任务”,提出来叫大家讨论、形成决议。说实在的,当时在全国大跃进的情况下,连我也在内,大家都表示赞成,并一再说没有问题。最后又说,决议可以形成,还请体学同志给襄阳、荆州两个地区第一书记通个电话。会议就此结束。我第二天回到襄阳,将大会盛况和情况向地委作了汇报。当时地委明确表态,没有问题,完全同意体学同志的意见。力争按期完成任务,并明确布置了民兵师的任务。我记得4个民兵师是这样组成的:襄阳地区第一民兵师由均县民兵组成,13600人,并明确均县县长罗玉隆同志为民兵第一师政委,常居春(武装部长)为师长,青年团书记费正华任付师长。襄阳地区民兵第二师由襄阳县组成,第二师政委李新(县委第二书记),师长周金贵(武装部长),副县长刘家祥任副师长。襄阳地区民兵第三师由宜城、光化两个县民兵组成,师政委苏凤堂(宜城县委书记),副政委徐守玺(光化县委副书记)、师长公兴厚(宜城武装部长)。襄阳地区民兵第四师由郧县、竹溪、竹山、房县4个县组成。政委祁长安(当时郧县组织部长),师长余正才(郧县武装部长),赵书贵同志任副政委。并叫我文字通知到指挥部下达。我当时提出:10万人到1个山洼,吃、住都是很大的问题。我提出各县民兵来工地时,除自身带生活用具外,生产用具是这样明确的:每人带雨布3尺,铁制工具1把,筐子l对,扁担1条。每100人带有板车10辆,小卖部1个,三匠俱全(铁匠、木匠、理发匠)以便到工地立即施工,长期住下,投入生产。民兵陆续按期到达工地。

    这个时候,地方正在大炼钢铁。我担负着地区大炼钢铁第三片任务(南漳东巩区),当时并未确定我到工地来,直至10月末,大批民兵到达工地,吃、住、用顿时成了大问题,有的民兵师划地片挖红薯吃,有的民兵师向本县打电话要求送粮食来吃。当时民兵同志说:“生活好、生活好,鸡蛋炒干饭,腰花、肉片、青菜汤”(鸡蛋炒干饭是玉米和白米对半,腰花是蚕豆,肉片是红薯干,青菜是白菜)在工地上没有办法的时候,张体学同志到襄阳地委,召开会议,说明工地生活情况,叫地委派管财经的专员到工地去,临时借用1年,生活正常化后再回来。这时大炼钢铁已到尾声,我又长期担负财政经济工作,明确由我立却去工地,负责物资供应问题。1958年11月份,我在地区,接受任务,抽配一批干部来工地。来的时候,地区就指示。到工地组织一套相当县一级的机构,担负10万人的生活、物资供应。你们叫作支援工地,我们在后方按照你的要求,保证按时完成你要求的任务。哪一个同志由你自己定。我和几个专员商讨,即抽调了财政经济副主任杨荫吾,商业局副局长余书臣,粮食局副局长谢用智,交通局副局长兼航运张兴高,商业局副局长龚运农,邮电局赵书英、孔令中同志。当时确定我入总部常委班子,并担任副书记。当时工地情况是:正在反复宣传以土赶水、土洋并举、先土后洋等宣传运动。即施工以后用钢板桩、木板桩做围堰,改为以土赶水搞围堰。这个时候,8个师的民兵大部分到齐。8个师住址和负责同志的情况是:第一师住在右岸老虎沟一带负责砼浇筑。第二师住在第一师对面的地方,叫马家湾,负责水下施工。第三师住青山港、月亮湾,负责砂石。第四师住三官殿、安乐河一带,负责工地到三宫殿公路开挖。第五师住王大沟,负责工地道路。政委赵县长,师长杨富才(渐川民工部长)。第六师住在现在糕点厂一带,负责河口到工地道路,政委金振东,师长刘成秀同志。第七师住在王大沟,政委来宾,师长刘启玉(天门县付县长),负责水下围堰。第八师住在太山庙、红卫岭一带,政委韩自重,师长钟立权。负责工地本身街道和水下工程。

    我来到工地,当时总指挥部的组织概况,我记得总指挥借住中国第五勘探大队大院、地点就在汤家沟。总指挥部直属单位分为行政处、设计施工处、银行、财务处等单位,当时多是省委、省长办公室调来的干部。当时秘书长是刘天明、田斌等。下面战斗单位分4个司令部:第一叫右翼兵团司令部,辖襄阳地区4个民兵师,政委米栋,司令员付庞如。左翼兵团司令部辖荆州、南阳4个民兵师,政委祁策,后勤司令部辖:财政局、粮食局、商业局、土材料局等。随之又拨给职工医院、学校等。政委兼司令员夏克,副政委张家书,副司令员范精秋、常居春、段玉美。交通运输、器材司令部辖物资处、交通大队、航运大队、修配厂等单位,政委王晋,司令员廉荣禄。

    另外,再写几个事,当时张体学同志,对襄阳各县后勤司令部非常关心,笼统说一下,就是要什么给什么。因此,工地和襄阳地区的关系搞得非常好,我记得有几个事值得说明一下。

    1、丹江工程开工以前,体学同志就以丹江工程投资划给襄阳友好大楼一座,30万元。

    2、开工前,体学同志用投资款在光化修了汽车站和光化县招待所。3、开工的同时给了襄阳地区200万元叫襄阳各县造船,结果交来不到20艘。工程指挥部一再要求追,体学同志说:  “算了,襄阳地区对我们的负担很重了,也应该奖赏一下”4、后勤司令部成立以后,体学同志在总指挥部的会议上就明确,后勤司令部是襄阳地区15个县、市、地区的关系问题,光给人家要东西支援我们。当然说是应该的,但我们也必须对他们10几个单位给予支援。现在明确说明:“除因工程合理地赔偿垫赔外,给后勤司令部2000吨水泥(按月计数,每月用多少,下月补多少)。200吨钢材,以便后勤司令部给有关县、市解决一些零星问题。5、当时后勤司令部、商业局有1个煤建蔬菜公司,每年政策亏赔13万元左右,完全由总指挥部核销。

    6、上述民兵来工地时,雨布3尺的问题,张体学知道后,由商业厅按民兵人数,每人3尺雨布。外地交来的各种布匹,张体学同志当时说:老夏,你把这个布收起来,交给后勤司令部商业局,叫他们作个基础,出售后交款,物资处不收。在四清运动中,任仕舜同志硬说:  “后勤司令部盗用了牡丹江市购销布匹15万公尺,这是夏克罪恶之一。”到1970年我站出来后,向体学同志汇报了此事。体学同志向当时造反派头头、当时省革委会成员详细说明了过程,说明了原因。这个事才算解决。  (为什么扯到牡丹江呢?就是在全国各地找这个布发出的牌子,明明写着丹江,当时物资处账目封柜不查不找,硬说没有此事,才定案为盗用统购布匹,各地查最后两个字,丹江。到湛江去过,到镇江去过,人家查后、根本没有。最后王家育硬说,东北有1个牡丹江,前面1个牡字抹掉了,最后剩下丹江两个字。体学同志说明后,再也不查这件事了。

    7、我记得1959年、1960年的时候,因为襄阳地区高指标、高收购的结果,造成襄阳地区有的县没有粮食吃,饿死人(如保康饿死几万老百姓,谷城县农民没饭吃、饿死在丹江口园盘路那里,张体学同志亲自碰见,回指挥部后,马上把我叫去,说明大街上饿死人的情况,叫我通知谷城。叫他们马上来人到工地将各县运来的红薯干,不占他们的指标,支援他们一百万斤红薯干。他们来了后,  (陈金华同志过去老婆的兄弟)说得谷城也非常可怜,立即叫他们派车。丹江工地派车,共同把一百万斤红薯干运走,第二次又来人,要求第二次支援,又将工地存的红薯干运走70万斤(沈汉民来电话办的)。最后,后勤司令部到谷城结算时,谷城不愿付款,又经沈汉民同志,强迫叫他们把款如数送工地。

    我记得我从地委到工地来时,物资供应问题,地委有一个初步方案。其中生活物资供应主要是粮、棉、油的供应。并说明拟定10万人的粮油供应,主要有均县、两郧、两竹、房县6县供应。他们6个县每年上交粮食40万斤左右,不足部分,由随县,宜城补给。就是说,粮食油料以上6县为主。宜城、随县给临时的急紧补助。地委本身催促各县,每日向丹江集中10万斤粮食,在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知随县、宜城调运1-2万斤。油料问题仍然从上述6县催运解决。我来前,即在襄阳地区召开经济财政会议,明确了任务,明确了措施。后方由段景秀同志为主(专署副专员),前方由我和杨荫吾同志负责(财委副主任)。按此催促各县,按时办理。至于商业,交通、财务,一由省交通厅、商业厅负责同志在工地办理,二由我带去的各地区粮食局副局长办理。我们这一伙来后在工地,都可以代表专署各单位向各县催要物资。这样你们去了后,实有困难,但完全可以解决问题。我带了7、80人来工地后,既明确我为后勤司令部政委兼司令员。将原来光化、均县两县供应人员20多人集中到一块,设置了后勤司令部的组织机构,即:后勤司令部办公室,杨荫吾同志为办公室主任,余书臣为付主任。粮食局长是地区粮食局科长靳中兴同志为秘书处秘书。配备了3~5个办事人员。政治部办公室以张家书同志为政委兼办公室主任,周益民为副主任,配备了几个干部。下设粮食局,局长谢用智(专署粮食局副局长),副局长李明昆(省粮食厅科长),均县粮食局长陈正旺为副局长。商业局以龚运农、郭杰为副局长,吕德培为局长(均县商业局局长),光化一个副局长。交通局以地区交通局副局长张兴高同志为交通局长,驻襄樊负责周转工作。以后勤司令部为主的在这工地坚持工作。财政局以王世松为局长(省调来的干部)等。就这样解决10万人的粮食、物资供应问题。随后又因工作需要,建立了土材料供应局,以常居春同志为后勤司令部副司令员兼土材料局局长。以下把有关方面几个主要工作说明如下:

    1、在工地首先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杜绝了民兵回县要粮,划片定点挖红薯,搞包谷等,按定量、保证到粮局购买粮食。比例为80%精粮,20%红薯片。烧柴禾各民兵师抽出20%人员到山里砍柴禾烧,(叫砍茅草、实际把小树砍光了),一直到1958年底、1959年初,粮、棉、油、柴禾转入正规供应。我记得是1959年5月1号由体学同志作主,将武汉市红星面粉厂转移到工地,开始投产。木料从1958年到大坝截流共用木料24万立方米,均由以上6个县上交指标来丹江扣留完成的任务。中间林业厅告状,由体学同志承担责任,解决问题,至于筐子、篓子、扁担、土材料等方面问题,一面由上6县负责材料供应,一面由工地各单位的家属加工订货、保障供应。在粮食供应上,紧张到什么程度呢?除去粮食局将粮食库存数字打成表册向总指挥部常委汇报外,我和张家书,于书臣同志每天下午4点30分钟到粮食局码头,点验船只,及粮食来源数字。预计粮食的来源是否够明天粮食供应的数字,够就放心了。一旦不足,即叫粮局、交通局负责向专署打电话,请随县、宜城保证连夜用汽车送来。一直到1959年底用这样的方法得到解决。我还记得1958年过春节的时候,10万职工提出要求,春节吃上1顿饺子,要求后勤司令部保证供应。张体学同志给我撑腰,要老河口面粉厂先保证供应丹江口15万斤精面,尔后才准供应老河口,到时候也完成了任务。至于商品供应问题,这里的商业局进货由商业厅负责也有困难,但经管不多,记不清楚。

    2、木料、水泥、钢筋供应问题。说实在的,从1958年到1959年上半年工地有时是紧张的,甚至体学同志、廉荣禄同志,带着我到光化、襄樊市、枣阳、随县查过仓库。这几个县,只要仓库有,无条件地硬性拉来,因此,地区对我很有意见。不该领他们到各县翻仓库要材料。一直到1960年,体学同志给后勤司令部2000吨水泥,2000吨钢材的水平指标,用以解决各县小型的水工建材问题。我记得均县招待所大楼,140吨钢材就是在这里由何其友同志购进的。

    3、我在负责后勤司令部工作期间,体学同志不断和我谈,现在你们襄阳地区为大坝担负着很大任务,这是别的地区不能比拟的。对丹江口工程支援很大,丹江口工程建成后发电对襄阳地区,要有所照顾,你现在不是谈400千瓦发电机,将来交给均县使用吗?你不想一想,将来大坝发电后,均县还用得着400千瓦发电机吗?那有什么用呢?并说:“工程建成后,你在丹江不动,要真正建设1个15万人口风景区式生产城市,这是多好的地方呀!现在这一片房屋建设,你要多关心,不要造成主要基本建设,现在修、将来再拆、再修。要有建成这美丽的游览区的设想。”最近10年左右,搞什么楼房建设,搞什么绿化、搞什么桔子园我是积极分子之一,原因就在这里。

    4、丹江工地后勤司令部为了丹江的商品供应和职工福利,修建了百货大楼和现在的丹江饭店。当时是由商业厅批准70万元搞的。百货大楼是1960年11月1日开始营业,服务大楼修了浴池一半,因中央提出了停修楼、堂、馆、所,饭店本身的楼房就停建了。这个问题,在后勤工作紧张的同时,当时我就想,乘着这样的机会,给地方上搞一点基本建设。向体学同志提出后,体学同志说:  “完全应当,你想的还远点。”搞这两栋房子,我和段玉美同志说,叫商业厅负责,  (段玉美当时是商业厅办公室主任,他以商业厅的名义,代表商业厅完成10万人的生活生产物资供应问题)。商业厅批准后,就叫襄樊市建筑公司负责完成。当时襄樊市建筑公司在丹江发展到300人左右,1962年精减时,市里不承认300人,只承认他80人。体学同志说:  “这300人是宝贝,不要精减,他们的职工指标就算丹江口职工指标算了。”

    5、在作好供应的同时,丹江口市场有些发展,工商业有些发展,经体学同志同意,适时地建立了财政局,负责后勤3000人本身的财务核算,市场上工商业税收。体学同志还说:“建立财政局有了收入,后勤司令部有些小问题,就可以自行解决了。例如,建立1个仓库,设立1个门市部,建立1个招待所,都可以解决。这就叫丹江收入,建设丹江。”1964年四清运动时,我受批判,这叫罪行之一。叫做扣留国家税收,搞小家当。体学同志知道后,在当时的工程局常委会上,承认了这个事,说明是他作的主,当的家。他说:“丹江收入,建设丹江是我提出来的。财政部质问这个事,我向李先念同志作检讨,不必加到夏克同志的身上”。

6、1961年末,1962年初党中央召开了7000人工作会议,本来确定应该是任士舜同志参加。因为会前任士舜同志知道,中央这次会议,是解决1个地区,1个企业单位的第一书记作风问题。会议中要开展民主,进行批评。说实在的,当时我不知道会议的内容,要我参加7000人的大会。我回来后,同志们才说,你这次到中央参加7000人会议,算给任士舜同志过了一个难关。当时我在7000人大会上还没有觉察到这个问题,从这里说明,任士舜同志与工程质量问题,也不到北京开会,我当时觉得任士舜同志思想方法非常不好,非常不恰当的。有了难题,知道不说,扔给别人,叫别人去办。这是当时工程局总指挥部党委内部不够一致的一个关键,石川同志对此非常担心。

浏览:4354次

下一篇:丹江琐记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夏家村de
    夏家村de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