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先辈红色足迹——红军战士刘德胜之新四军整编​

史海钩沉 发表于2021-05-14 08:13:05

头.png


 1、全面停战  国共合作

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实行所谓“北和南剿”的方针,对红军主力停止了军事进攻,对坚持在湘、赣、闽、浙、鄂、豫、皖、粤8省广大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则先后调集40多个正规师、60多个保安团,实行“搜剿”、“追剿”、“堵剿”。直至七七事变后,在南方的大规模“清剿”才陆续停止下来。

2、北伐名将  再度出山

1937年8月,周恩来在参加第二次庐山国共谈判之后到达上海,会见了怀着强烈抗日救国热情刚从澳门回到上海的叶挺,请叶挺出面集合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以便在日军占领区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叶挺接受委托,并在淞沪战役正在进行之际,找到正在上海指挥作战的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陈诚,表明了自己愿率部杀敌、以身报国的心意。提出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一个军的建议。陈诚则觉得,叶挺的建议确实很好,被誉为“北伐名将”的叶挺,在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失败以后,流亡海外,这时已不是共产党员,由他出面主持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易为各方面接受。于是当即答应为其向蒋介石疏通。


蒋介石采纳了陈诚的推荐。他一面接受共产党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合编为一个军的改编方案,一面又没有征得中共中央的同意,就于 9 月 28 日,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出通报,宣布经委员长核定," 任命叶挺为新编第四军军长 "。蒋介石抢先任命叶挺为这个军的军长,是借以拉拢叶挺,他以为叶挺已脱离共产党多年,可为其所用,会帮助他把这支部队改造成国民党的军队。


10月6日又电告国民政府江西省主席熊式辉:鄂豫皖边、湘鄂赣边、赣粤边、浙阎边和闽西等红军游击队,均编入新四军,由叶挺调用。10月12日,熊式辉转发了蒋介石6日电报。从1939年新四军成立两周年起,新四军领导人一致确定10月12日为新四军成立纪念日。

3、南方组编  北上抗日

新四军是由南方8省13个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组编而成的。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领导的闽西南游击队,约有1200人,500多支枪,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叶飞领导的闽东游击队,有920多人,500多支枪,编为三支队的五、六团,傅秋涛领导的湘鄂赣游击队,有1100人左右,350支枪,编为一支队一团;黄道领导的闽浙赣游击队,有929人,319支枪,编为三支队五团;粟裕、刘英领导的浙南游击队,有600人,编为二支队四团的一部分,钟得胜领导的闽赣游击队,有300人,150支枪,编为二支队的三团二营;关英、李步新领导的赣东北游击队,有398人,75支枪,编为一支队二团三营;谭余保领导的湘赣游击队,有335人,200支枪,编为一支队二团一营;项英、陈毅领导的粤赣游击队和桂东游击队,有450人,215支枪,编为一支队二团二营及三营一部;

高敬亭、林维先领导的鄂豫皖游击队,有900多人,500余支枪,编为四支队七、九团,周骏鸣领导的豫南桐柏山游击队,有600人左右,编为四支队八团;李林等领导的湘南游击队,300余人,编为军直特务营。

当时,全军统编为四个支队九个团;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下辖第一、第二团。第一团团长傅秋涛(兼),副团长江谓清,参谋长王怀生,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第二团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事藩,参谋长王父成,政治部主任肖国生。

    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下辖第三、四团:第三团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声,参谋长熊梦辉,政治部主任钟国楚;第四团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之,参谋长王胜,政治部主任廖海涛。

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下辖第五、第六团:第五团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参谋长桂蓬州,政治部主任刘文学;第六团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焜,参谋长黄元庆,政治部主任源英平。

    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林绍先,政治部主任肖望东。下辖第七、第八、第九团;第七团团长营玉福,副团长杨克志,参谋长林英坚,政治部主任胡继亭,第八团团长周骏鸣,副团长林凯,参谋长赵启民,政治部主任徐详茅,第九团团长顾士多,副团长高志荣,参谋长唐少田,政治部主任郑重。

新四军成立时,全军共有10300余人,6200余支枪。虽然人数不多,装备较差,但大部分是三年游击战争保存下来的精华,是一支立场坚定,久经考验的红色劲旅,一支在党领导下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坚强可靠的武装力量,新四军组编后,陆陆续续集中在皖南、皖西,为尽快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新四军立刻展开了军事集训。

(刘德胜组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三团二营,随后,3月1日从福建龙岩县白土出发,经江西进入皖南, 4月中旬,到达安徽省歙县岩寺地区,进行了半月余的短期整训。)

浏览:166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史海钩沉
    史海钩沉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