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可敬的学者——深切怀念张知寒教授

20136 发表于2021-07-02 17:24:53

惊悉知寒同志已于1998年7月16日去世,万分悲痛的心情,一下涌上心头,接连数日使我不能入睡。我与知寒同志是前年末在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时认识的,时间虽不长,我们却结下了难以忘怀的深情厚谊。

知寒同志是一位敢于坚持真理、刚直不阿的优秀共产党员,也是一位学识渊博、卓有成就、德高望重的学者。他一生虽几经坎坷,都坚信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党为国为民工作,特别在墨学研究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心志高远坚韧不拔

知寒同志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志存高远的人,是一个经受住白色恐怖和战争严峻考验的老同志。他少年时就参加了我们党的地下工作,在我解放军中任过职、扛过枪、打过仗、负过伤。20岁人华东大学学习,26岁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学习后,被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墨子的学说所吸引,就决心献身墨子研究。由于长期战乱,历史上研究墨子的人不多,就连墨子的籍贯是哪里,也说法不一。一次他向老师童书业先生请教此事,未想到师母在一旁插问道:“知寒你老家是哪里?”当老师听说是滕县时,便以他在多年的教学中对墨子的研究说道:“好象墨子就是你们县人。知寒听了好一阵惊喜之后,在老师的点拨之下,从此确立了研究墨子分四步走的计划。第一步,考证核实墨子的出生地,为研究墨子打好基础。为把老师这一点拨搞准、知寒就利用署期的假日,回到自己的家乡,背起干粮,爬山涉水,开始了他对两千多年前这位先哲的寻踪探访。他像当年的司马一样,在古老的鲁国大地上,对走过的一山一水一村一镇名称的由来和名胜古迹,都不知疲倦地请教沿途的长者和一些知晓掌故的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他踏上一座名为“落凤山”的山,恰遇一位老人在山上放羊,就不顾劳累来到老人面前请教:“老大爷,这山为什么叫落凤山?”老人先是一惊,接着说:“这有讲头哩。”便向知寒讲述了一个久远的传说:“早先,有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怀了孕,还经常上山上地里干活。一天中午,她依在地头上的一棵树下歇息,不一会儿就迷迷糊糊睡着了。当她听见耳边有许多叫得极好听的小鸟在叫时,她醒了。抬头一看,一只美丽的凤凰正从天边向她飞来,谁知凤凰飞到她头上连叫了几声,先是一阵轰轰隆隆的响声四起,接着天上红光四射,她的孩子就在这当儿哇的一声出世了。这个孩子就叫落凤山,这虽是一个美丽动听的传说,却有力证实了老师的推断——墨子是滕县人。

知寒在进行考古实践中,从滕县岗上村发现的一块彩陶,进而证实了这处遗址在考古学上的重要地位,曾受到郭沫若先生的赞赏。

第二步,深入研究墨学,理明其精华。知寒在深入全面研究墨学中,不仅精研了《墨子》53篇,还博览群书,将儒、法、道、佛各派的学说观点与墨学思想相比较,阐明其精华之所在及其在历代的影响作用,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法为主、道佛为辅的上层文化与以墨学为主的庶民文化两大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论断。他指出:“中国人民那种吃苦耐劳、克勤克俭、埋头苦干、任劳任怨、见义勇为、互助友爱、舍已为人,忠诚宽厚的国性格,以及那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不畏艰险、热爱和平、反对侵略、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大无畏民族精神,与墨子思想有着直接的渊源。”

第三步,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大力弘扬墨子思想。当知寒同志迈出第三步时,已是病魔缠身,但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带病主编出版了《墨子论丛》一至四辑,主编了10册一套的《墨子与当今世界》丛书,共约300多万字,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推进了墨子思想的研究。他还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主持召开了全国第一届、国际第三届墨学研讨会。在他的倡议、筹划、组织下,并报请省委、省政府同意,在墨子的故乡滕州市建起了墨子纪念馆,为墨子树起了不朽的铜像和碑林,随着对墨学不断深入的研究,山东大学和滕州市联合成立了山东墨子学会,后又成立了中国墨子学会,并设立墨子基金会,以激励社会各界对墨子思想的学习、研究。

第四步,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把墨子的精神与现实结合起来发扬光大。知寒同志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扎扎实实做的,特别在他晚年,不顾年老体弱和病痛,不计名利和待遇,为工作方便,他便将本来就很拥挤的宿舍当成了与港、澳、台和世界各国墨子学者、专家的联系中心。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研致用,努力使广大群众都了解墨子的精神实质,人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出力。他说:“现代的中国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墨子思想的“基因”。如果人人都能把内在的墨学‘基因’与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先进思想结合起来,一定会变得更加高尚、更加进步。”我想知寒同志未走完的这一步,会伴随着邓小平同志制定的分三步走的伟大战略而逐步实现。

坚信党不畏逆境

知寒同志一生道路坎坷,几经风雨,但他始终坚信党,坚信人民,勇为真理而斗争。在建国后不久,“左”倾错误特别是极左思潮泛滥的“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他曾先后被错误打成“反革命分子”和右派分子,关押、劳教近三年,历经磨难,吃尽苦头,他仍刚直不阿,视死如归。他被错打成“反革命分子”逮捕审讯时,有关审讯人员是问道:“你知道为什么叫你到这儿来吗?”知寒正气在胸地反问道:“我正要问你们为什么逮捕我?”“你要老实点,这儿不是山大,是公安局。”“正因为这儿是公安局,因而就存在有罪无罪的问题,与态度毫无关系。”知寒理直气壮的反驳道。“你是有文化的人,你知道马列主义是怎么说的吗?”“你们指的是马列著作中哪一篇哪一段,我可以背给你们听。你们真讲马列主义的话,咱们就一起辩论一下是非曲直。”审判官们被激怒了,有一位审判人一拍桌子吼道:“你的罪行铁证如山,只有老实交待!”知寒也被激怒了,也一拍桌子,义正辞严的说:“我再说一遍,我没有罪,有罪的是你们随便抓人。你们去查查我的档案,共产党对我的信任,超过对你们的信任。你们要冷静一点,我希望你们洁白的手不要沾上无罪人的鲜血,党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你们不要在我身上倒了台。”在知寒同志慷慨激昂、有理有据、有刚有柔的反驳、论辩下,审训只好草草收场。

在监狱的劳教队里,知寒同志没有一天“老实”过。他向北京写的大量上诉材料,反而成了不老实、搞翻案的罪证,要抓他为典型,杀鸡给猴看,拉他出去枪毙。知寒同志毫不畏惧,并对执行的人说:“执行吧,我决心叫你们浪费一粒枪子儿。”

知寒同志无论是身处险恶逆境,还是在艰苦的乡下生活中,他都能乐观对待,并不以政治上受管制而放弃一个共产党人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他两进两出监狱后被赶回滕州农村的老家,但他不畏政治上的束缚,生活上的艰辛,在仍留心研究墨子的同时,又潜心钻研中医学,先后精心研读了《伤寒论》、《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本草纲目》、《汤头歌》等中医名著,由于他马列主义辩证理论功底深厚,又虚心走访请教一些老中医,便很快掌握了中医的理法方药的医术,默默地开始在群众中义务行医,惠及乡里。一次,有位妇女来求医,向知寒陈述了她因接连三次流产丈夫与她离婚,再婚后怀孕又未保住的病史和不幸。知寒边听边细心询问病情后,给他开了一“寿胎汤”药方,并告她要加大用量,每一个月八付,以后每月递减两付。不到一年,这位妇女的家人就来向知寒报喜,说生下了一个胖小子。还有一个村民,肚子痛得满炕上滚,送到公社医院,医生怀疑是阑尾炎,建议到县医院做手术。因病情急,路途远,怕危险,家人用地排车就拉到了知寒同志家,经他诊治,病人很快治愈。知寒在乡下那些年,治愈类似这样的病人不下数百例,并被乡亲们盛传为“神医”。

身处逆境近二十年的知寒同志,终于迎来了他坚信的那一天,1976年10月,党中央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四人帮”后,他被彻底平反昭雪,重新回到山东大学任教,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上级党组织和校党委的关怀下,重新恢复了他的党籍,重又回到了党和人民的怀抱,使他的政治生命又焕发了新的青春。

正当他致力的墨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之时,可恶的病魔却缠上了他的身体。他先后患有肺癌、肠癌、肝癌,动过三次手术,若是一般人,精神早垮了,我就有切身体会,自查出患有贲门癌后,就饭吃不下,觉睡不着,思想负担很重。知寒同志却相反,他始终充满着革命的乐观精神和与病魔作斗争的昂扬斗志。有一次我到病房去看他,他正忍着38℃高烧的折磨坐在沙发上吃饭。我禁不住问道:“知寒教授,饭你能吃下吗?”他停下筷子说:“人是铁,饭是钢、忍着痛多吃饭,就是对疾病最有力的斗争!”他的这几句话,不仅使我很受启发,也使我从心里更敬佩他。

忘我一生关爱他人

从知寒同志的一生来看,他不仅是一个几十年如一日关心他人胜过自己、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道德高尚的人,他还是一个为党和国家有建树的学者。我想,他就是当代的“墨子”。他在山东大学读书时,就常用领到的助学金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他被打成右派赶回农村老家后,全靠他爱人徐淑梅46元钱的工资度日。粮食不够吃,就抽空领孩子们挖野菜,即使是深秋,他还冒着寒风领孩子到种过大豆的地拾豆子来充饥。孩子想吃肉,割一角钱的肉来改善生活。生活拮据到这种地步,他对来求医的人却十分热情,不仅不要分文,对路途远的还留宿吃饭,感动得病人不知说啥好。本村有位五保户患了肺病,急需青链霉素针药,当地买不到,他就托人从外地给老人买来,老人称他是“救命恩人”。

知寒同志重返山大任教后,他对所教的学生是极为关心的。他常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之余,深入到学生宿舍、食堂了解他们的生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学习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常关心,政治上多爱护。”有个同学,上大学前定了婚,入学后思想发生变化,不想再要农村的爱人,以至闹得神经衰弱。知寒同志深知这位同学学习刻苦,功底扎实,将来必有作为,若在婚姻问题上不能自拔,那是很可惜的。于是他主动上门与这位同学交谈,使其很快放下了包袱投入学习。1989年北京发生政治风波后,山大研究生会一位同志找他说:“张老师,北京的大学很活跃,我们也准备写信印发全国,联系各大学共同向国务院请愿,要求提高研究生助学金。”并说现已印出了400份,还说我们信得过你,特来听听你的意见。知寒同志听后果断地说:“这事不能这样办。这是给当前这股逆流增加力量,给共产党脸上涂黑。”这事遂在知寒的要求下告结,事后那位同志对他说:“张老师,你看得真准!”由于知寒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受到广大学生的尊敬,亲切地称他“师父、师母”。

即使病重期间,知寒同志也不忘工作,不忘关心同志。我们在一块住院时,他得知我对做手术顾虑重重,就主动到我病房来看望,并关心鼓励我道:“大胆做手术吧,毒瘤割了,身体就会好起来。”在他的鼓励下,我愉快做了手术,不几日就从监护转入病房,他又来看我,亲切地对我说:德文同志,治病一定要把心静下来,心情好,病才好得快。”他这些话至今仍象春风细雨润我心肠,令我难忘这位兄长之爱。

大约是为了工作上的事,他先于我几日出院,我到他房间送行,临别时他嘱咐说’:“咱们要树立向疾病作斗争的勇气,静心休养,战胜病魔!”我就是在他这有鼓励、有关心的嘱咐下,不多日康复出院,暂在济南我的孩子家小住。对知寒同志的身体,我也十分惦念,极想在此期间去看看他。几次电话都无人接,终末成行,我就回了青岛,以信联系问侯。不想几日后,我就收到了他的亲笔信,读来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我的关心、安慰和鼓励。信中说:“我看到你康复得很好,十分高兴。再加贤惠的老伴和一群孝顺的孩子照顾,这种温馨的家对养病很好,如长期保持昂扬的斗志,你会更加好起来的。”对我们别后他的身体状况写道:出院后十几日“又住进了山医大附院肿瘤中心,初进院二十天发烧不退,后在省委书记吴官正、韩喜凯等来看我时,要求院方全力抢救,现在一切又正常了”,尽管他写的极其简单、达观,“敬请勿念”,但仍使我感到了他病情的恶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想到的仍是别人,唯独没有自己,教我不禁潸然泪下。

听有关同志说,知寒在去世前,省委书记来医院看他,问“你在这里住院,有啥困难要省委帮助解决吗?”知寒同志唯一想到的就是他献身的墨学事业,他说:“我没啥困难。吴书记您工作这样忙,能来看我,是对我精神上最大的鼓舞和安慰。我的心愿就是把病治好,继续为墨学事业做贡献。”

知寒同志虽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一生坚信党、勇于坚持真理、视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在学习、工作、研究上不畏困难、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精益求精和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关心他人胜过自己的云水襟怀,以及他一向严于律己、团结同志、任劳任怨、不计名利等高尚品德,将激励我在以江泽民为核心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大力发扬墨学精神,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奋斗1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四日刊登于墨子研究会刊物

未校对谢绝转载

浏览:753次

下一篇:沂蒙旧事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xndw
    xndw
  • xiao
    xiao
  • 柳影
    柳影
  • 谢君慕
    谢君慕
  • 20136
    20136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