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虎贲——遥想沙场之二十二军--第八章 烈火煅刀

王晓烽 发表于2022-04-12 19:58:20


挨了一拳,就爬不起来了,这还是主力吗?

    不过,战争难寻“精神原子弹”,最终看拳头谁的硬。

 三团急需“输血”。

 是补充了兵员了吗?

 确实,人来得还不少,但也不能简单地这样说。

 来了人,来了枪,还来了各级指挥员。所以,单说补充,似乎不太公平,也不太不符合实际情况,从团结的角度说合编为好。但三团番号不变,领率机关不变,还是主体,实际上是“兼并”。

 过来的团队就是蒙南支队。三团将本部整编为二营和三营,而一营自然是给蒙南支队了。全团还是1800余人,兵强马壮,出阵没问题了。

既然是合编,那就不全是三团“说了算”。团长不动,仍是王吉文,政委则由蒙南支队政委杜西书(杜西书开国大校,1961年晋升少将)担任。王吉文有骁将之称,依时下的话来说,就是非常“强势”。三团与他搭档的政委前后五任,走马灯似的,但他的“团座”却是纹丝不动。

王吉文以后接任八师师长,军中威望非比寻常。

朝鲜战争爆发,看着一支支劲旅上了战场,二十二军的老兵急了,甚至有人说,王吉文若不牺牲于济南战役,军长非他莫属,那么,就可以带着他们去抗美援朝了。

杜西书后去延安学习,又有新来政委继任,这是第三任政委。却不知何故鲜有提及。我无意中在一本史料里有了发现,三任政委邱祖瑞,来自著名的将军县江西兴国,他牺牲于战场。

1942年冬,三团攻打康太庄据点。战斗中,邱祖瑞向敌军喊话,但被汉奸听出是南方口音,认定是大干部,于是集火射击,邱祖瑞中弹牺牲。也许,是邱政委站位不够隐蔽;或许,对敌情了解不够,惋惜了。

第四任政委与王团长合作时间最长,他就是刘春。

刘春学生出身,是八路军中比较少见的知识分子。我感觉他是一个既少年老成,又朝气蓬勃的青年干部。王吉文与他俩搭档近三年,据刘春回忆,他们相互配合得很好,虽然两人经历不同,但并没有《亮剑》中李云龙与政委出现的那些“磕碰”。你有所不知,王团长曾任红军指导员,也是政工出身,和政治委员有“天然的亲和力”。

刘春走后应有继任者,是陈德先吗?王吉文打滕县负重伤,伤愈后任副师长。如果同事过,时间也是很短。

部队合编后,三团很快就亮了一回剑。

孙村是日本人新选定的开矿点,打孙村,王团长本想弄点炸药,没想到还非常有斩获,不能不让三团官兵都开心了一把。

炸药弄到手了,还逮到了很难有活口的日本人,而且一抓就是一打(差一个)。

这不就是俘虏吗?

算是吧?此话又怎讲。

人和人不好比。是日本人不假,是侵略者的帮凶,但说是日本军人还真不能算,是来华做工程的。年纪大的四五十岁了,还有个女的,据说其父是日本的高官。

这可都是些“精英“啊,何况还有“高干”的女儿。鬼子真的坐不住了,天天出动人马来寻,怎么可能有结果呢。无奈向八路提出条件,愿意以一挺机枪换一个人。过了两天,还是不见人影,又提出再加三挺重机枪。

王吉文听了哈哈大笑:“鬼子有本事自己去找,我们可不贪这个便宜,机枪还怕搞不到啊!”

以后粟裕大将曾有言,华东的几支头号主力都能攻善守,但也是各有特点,各有擅长,华野三纵主要特长就是攻坚。三纵攻坚主要是靠八师,而八师攻坚的名声就是从老三团开始的。

早在抗战时期,三团攻坚在鲁南就是首屈一指,除了团长王吉文悉心钻研爆破战技术之外,蒙南支队的“加盟”也是功不可没。

政委刘春回忆道:“这个支队来自泰山区,干部战士中多出于煤矿工人,并有爆破实战经验,后来被山东军区评为特等战斗英雄的“爆破大王”马立训就是来自这个部队。”

马立训是三团一营一连的一个排长。

说是"小排长"却是大英雄。

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陆续刊发一些党史军史上著名的英烈和英模,其中就有马立训,这是二十二军莫大的光荣。

马立训,1920年生人,山东淄川人,年幼就失双亲。马立训当兵很很早,据说他十三四岁就从了军,是典型的“童子军”,在旧军队里混口饭吃。

1940年4月,马立训参加八路军,用以后的话来说,当属于“解放战士”,从此走向新生。他以参加革命年份来说还在抗战前期,差不多可以归类为“三八式”了。

战斗中,马立训最拿手的就是爆破,他不断革新爆破技术,有偷爆、飞爆、空爆、连环爆等等。据统计,在他手下杀伤日伪军就有500余人,是山东军区名副其实的“爆破大王”。

马立训牺牲于1945年8月初,就是我前面说过的“八师出山”的日子里。他在攻打滕县闫村的战斗中光荣牺牲,没能看到日本人的投降。

蒙南支队官兵会爆破的不少,这很多人当时都知道。没想到的是,蒙南支队还几乎成了八师的干部学校,可说是藏龙卧虎,集聚了一批优秀营连干部。

几年之后,毕庆堂是二十二团团长,张敬宗是二十一团团长、滕俊青是二十一团政委、夏天泰是二十三团团长,建国后还当过舟嵊要塞区司令员。还有两人去了警备旅,石仰天在警备八旅任十五团政委,曹富贵则在警备八旅十六团任团长。他们都是来自蒙南支队,为这支劲旅的成长贡献了青春。

还记得那本电影吗?《小兵张嘎》。电影里有段唱词,“1943年那,形势大改变呀,白洋淀的岗楼端了多半边……”这唱得是冀中1943年的抗战形势。然而,1943年上半年却是鲁南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

黎明前的黑暗还真是黑。

据有关史料记述,是时,鲁南日军就有近万,伪军23000余人,伪政权的警察特务还有20000万余人,另还有土匪万余人,再加上经常与之摩擦的国民党军队4000余人。可谓日蒋汪齐聚,斗争环境空前险恶。

当时鲁南八路军总兵力不满四千,敌我力量极为悬殊。在日伪军的反复扫荡蚕食下,根据地的面积不断缩水,这就形成了所谓“东西一线牵,南北一枪穿”的局面。

雪上加霜的是,国民党九十二军李仙洲部已进入鲁西并穿越津浦路北上。中央军入鲁又压缩了我军活动空间,鲁南相存日久的三角斗争更加严峻。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山东军区八路军建制有了大调整,最明显的就是“主力地方化”。以后,新四军弟兄来山东,竟不知山东老八路主力何在?

还真是有点“少见多怪”。


浏览:956次

下一篇:有感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谢鲁涛
    谢鲁涛
  • 王晓烽
    王晓烽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