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湖围垦

小木木 发表于2022-08-30 10:53:06

城西湖位于淮河南岸,是本县最大的湖泊,也是淮河中游的天然湖泊蓄洪区。约在第四 纪晚更新世,因河流的侧蚀和地壳下陷而形成。海拨19 米以下高程,为常年蓄水区,面积140 平 方公里;19 米以上高程有耕地 39.6 万亩,分属四区 (城郊、石店、周集、长集)、两镇 (城关、河口)18 乡。 城西湖湖底平坦,湖面广面积水不深,历史上曾多次被围垦殖,几经沧桑。据历代 《霍 邱县志》记载,早在宋元时代,开垦耕种的土地已不在少数。万历中叶官洲口水涨,淹没西 北十数保,大多属于垦区。由于黄水多次侵淮,淮河水位逐渐抬高,内水外泄不畅,湖内积 水渐多,湖面渐广。整个清代,新垦很少。民国初年,西湖沿淮长堤建成,涸出荒地增多,垦 种又开始发展。到建国初,已垦至20 米高程线。其中,以民国 25 年(1936)霍邱县长韦立人 主持的官垦,规模较大。后来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垦种停止。 建国后到60 年代中期,由于淮河的治理,城西湖蓄洪机遇减少,且出现几个干涸年份。人 们提出了 “垦蓄兼顾”的设想。 1966 年开始兴建大规模围垦工程。两年内围垦面积 327 平方公里,耕地 32.2 亩,其中军 垦面积 110 平方公里,耕地 12.5 万亩,建立了城西湖军垦农场。到 1986 年,军垦方面每年约 收获粮食 0.35 亿斤,纯利约 400 万元。 围垦 20 余年来,虽然取得较大效益,但是由于围垦设施没有完善配套,虽使湖北部各圩 区 (老民圩)增加了收入,两湖南部各老民圩则常常受灾减产,再加之其他原因,1980 年以 后,有些人提出退垦还湖,综合开发治理的要求。1986 年中央军委批示 “围垦部队应尽速撤 出” ,城西湖放水还湖。目前对城西湖的综合开发,还是一个新课题,经营管理仍处在摸索试 验阶段。 


第三节 围 垦 一、民垦 城西湖西部、南部和西北部,原有许多湖汊湾地,早有群众垦殖,以后湖内蓄水增多,民 垦没有多大扩展。民国 8 年(1919)西湖堤建成后,湖内水位下降,沿湖退出部分荒地,大都 由地主、豪强招佃开垦,据为己有。民国 30 年,霍邱县荒地整理局 《为呈明东西湖荒地与普 通土地有别,请知照省田粮处令饬县处,暂缓办理陈报》的代电内载: “西湖原多蓄水,仅沿 边少数耕地。兴建西湖长堤160 里后,地始增加”。这期民垦荒地约 20 万亩,多在周围地势较 高处。民国 25 年(1636),官垦失败后,当地群众仍向地势较低处延伸开垦。到解放初期耕地 已达 19.5~20 米高程线。虽有淹涝,但淹没后耕地挂淤复壮,一年可收二年或二年可收三年 的粮食。 二、官垦 城西湖官垦开始于民国 25 年 (1936),当时韦立人任垦务专员 (兼县长)。查出城西湖 内荒地 16 万亩,作为公有,对这部分荒地,一是由个人备价领种 (多为地主);一是招佃承 耕 (主要是农民),公家占有主权,收取租稞。安徽大学农学院价领湖区 18 米高程左右低洼区 10 万亩,自营农场 2 万亩,招佃耕种 8 万亩。韦立人试办合作农场 (属县政府),征集民工开 挖河道 (沣河湖内故道),修筑湖内圩堤,兴建泄水闸。购置发电机、抽水机、脚踏脱粒 机、碾米机等机械设备。合作农场开始播种水稻,当年秋稻子刚成熟,淮堤四百丈段溃决,万 240 户闸冲毁,西湖水涨,虽向各乡征集民工抢收,约收稻谷1100 万斤,但损失很大,韦立人也以 办理失宜被撤职。 民国 26 年 (1937)抗日战争爆发,官垦停止,业务交县接管,历年省、县会勘收租,垦 耕搁置。民国 30 年 (1941)10 月,复设霍邱县东西湖荒地整理局,进行清理,办理水利:规 划 垦 殖(民 国 3 5 年(1 9 4 6 )5 月《安 徽 省 战 时 财 政 概 况 》第 七 章 第 一 节《清 理 东 西 湖 荒 地》)。 荒地整理局成立后,对荒地进行清理登记,共查出 4.04 万亩,比战前少2.28 万亩,招佃 承耕。 民国 31 年,(1942),设霍邱县农垦局,重新提出对西湖进行开垦。由工程技术员洪仲周 草拟 《霍邱县东西湖农田垦殖水利计划书》,全书为分绪言、湖水源流、浚河筑堤、建筑工程 五大部分。其主要内容 (西湖部分):首先开挖西湖西岸、东岸两大干河。西干河由薛家嘴经 高塘集至沣河桥,全长 60 里,河底宽 60 丈,高度随地势。东干河由河口集经张集、王家嘴、 夹洲子至沣河桥汇西干河后,再经县城西门外,北至七里锥、莫家店,由姜家湖新河口入淮, 全长130 里,河底宽 100 丈,高度随地势。沿岗与两干河之间,依地势开挖支河、沟渠、围濠, 各沟口建涵闸,使岗阜之水纳入干河。城西门外最洼处,留出较大地方,积蓄内水。其次,把 湖内荒地划成100—1000 亩块段,再以若干块段为一大区,开沟筑堤,以便防洪抽排。并指出 湖区垦殖,有赖疏导淮河,才能有保证不受淮水泛滥的灾害。 新中国建立后,1955 年春,省劳改支队在双台子一带围垦。1956 年大涝后撤走。 三、军垦 1962 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部队在城西湖围垦3.9 万亩,因1963 年,1964 年两 年涝灾,被迫于 1965 年冬撤出。60 年代中期,全国农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粮为纲” ,提 出 “向高山要粮”、“向湖水要粮”的口号, “围湖造田” ,被列为解决粮食不足途径之一。 1966 年 1 月,南京军区为了贯彻毛主席 “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准备在城西湖 建设一个 10 万亩耕地的大型农场。从 1 月到 4 月,南京军区、省、地、县,经多次会商和实 地勘察,商定 “根治西湖、统一规划、军民两利、平战结合、勤俭办场”的方案,上报中央 军委。5 月 15 日,中央正式公布毛主席 “五·七”指示。南京军区党委根据 “五·七”指示 精神,决定围垦城西湖,建城西湖农场。6 月份城西湖围垦指挥部成立,南京军区派来 2 个师 的部队,本县动员民工 10 万人,军民合作,从 9 月份开始到 1972 年 11 月全部完成,共围垦 造田 17.8 万亩,其中军圩 12.5 万亩,民圩5.3 万亩。军垦农场隔沿岗河南与邵岗、五塔两乡 毗邻,西面和北面以军民圩格堤与高塘、陈郢、陈嘴等民圩相接,东面有反修大桥、工农兵 大桥跨沿岗河与陈埠乡、牌坊乡和城关镇相通。围垦区系城西湖常年蓄水区,也是民国25 年 (1936)官垦和安徽大学价领区。 军垦农场始设 5 个分场,后整编为 3 个分场、20 个生产连队,及为农场服务的运输、修 配、卫生等分队。1981 年再次整编为 15 个生产连队。全部耕地为纪念 “五·七”指示,划分 为 57 个耕作区。 施 工 单 位 1966 年秋,由省、县、部队联合组成城西湖围垦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邹立汉 (县 长),副总指挥郭 旭生 (省水 利厅工程师)、臧勇 法 (某部后 勤部副 部长); “文化 大 241 革命”开始后,增设政治委员,由刘达林 (南京军区后勤部生产部长)担任。 农 场 领 导 机 关 1978 年前为部队建制,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相应的科室及下属 生产单位。1979 年整编为城西湖农场,场部仍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所属部队有一分 场、二分场、三分场及相应的科、股,下为生产队 (连级,领导干部高配一级),并对不是为 生产服务的单位和人员进行调整。1981 年初,再次进行整编,农场人员由4000 人减为3000 人, 后勤部与司令部合并 (领导成员见 《军事章·驻军》)。1986 年退垦还湖后,部队缩编为南京 军区皖西生产基地 (团级)。 农场管理制度为三级管理 (总场、分场、生产连队),二级核算 (分场、生产连队)。生 产任务由总场下达,分场、生产连队根据任务指标,分解到作业区。 围 垦 工 程 包括泄水道、军民格堤、排灌设施、桥梁等。泄水道 (通称沿岗河,挖河结 合筑防洪堤)、军民格堤,由县组织动员民工 10 万人于1966 年10 月施工,1967 年底完成,共 做土方 900 多万立方米。军民格堤从陈湖嘴经黑树台子至高塘乡界,全长 26.5 公里,堤高一 般 21 米,有 4 公里为19.3 米,筑堤同时开挖排水沟。泄水道从临淮岗开始经七里嘴、县城西 门、沣河桥、关嘴子、高台子、高塘集。薛集至逸桥,全长 56.2 公里。逸桥河道底高程 17.9 米,逸桥至七里嘴河道比降为 1/2000,七里嘴至陈湖嘴河道比降 1/5000,陈湖嘴至临淮岗深 孔闸比降为“0”。最大泄水量 830 立方米/秒。泄水道底宽:深孔闸至陈湖嘴为 70 米,陈湖嘴 至沣河桥为60 米,堤距180 米;沣河桥至高塘集为50 米,堤距170 米;高塘集至逸桥为30 米, 堤距 150 米;堤顶宽约为 5 米 (1970 年冬,临淮岗至沣河桥段堤顶加宽至 6 米)。堤顶陈湖嘴 至二里涧高程为25 米,二里涧至沣河桥高程为25.5 米,从沣河桥向西逐步抬高到逸桥为26.85 米。 排 灌 设 施 工 程 由省水利厅规划设计,土工由县组织民工施工,安装由省水利厅建筑安 装施工队施工。1960 年 10 开工,1970 年 5 月完工,共建成排灌站 10 座

输 变 电 工 程 由省设计院设计,省输变电工程处施工。1966 年开工,当年完成。架设颍 上至分水闸、颍上至临淮岗至霍邱 35 千伏线路 2 条共 95 公里,建临淮岗和分水闸 35 千伏变 电所 2 处。1984 年与县 110 千伏线路并网。 桥 梁 工 程 1967 年到 1970 年共建跨泄水道的桥梁 4 座,工农兵、军台、高塘 3 座由地方 兴建,反修大桥由部队兴建。工农兵大桥全长 150 米,宽 4 米,位于县城北 1 公里处,军民路 在此与湖区水泥公路相接;军台大桥长120 米,位于五塔寺乡军台,是湖区公路通往石店地区 的通道;高塘大桥长 120 米,位于高塘北,连接高塘民圩;反修大桥长 150 米,位于工农兵大 桥北 2.5 公里处,把东岸岗区与军垦农场连接起来。 农 场 建 设 包括排水沟渠、湖区道路、军圩内滞洪区格堤 (以后未建)及农场各项设备 安装,由部队担任。初期由原某部副军长吴仕宏、副参谋长沈毅钧全面负责,组织 6761 部队 施工,某部 3 个步兵团也参加围垦。1969 年 11 月,由江苏省军区和某部共同组建 620 部队及 所属 621、622、623、625 部队 (1970 年 1 月 1 日至 1975 年 7 月 31 日改为 2001 部队,其所辖 团队分别改为 2002、2003、2004、2006 部队。1975 年 8 月 1 日以后改为 83125 部队。所辖分 别改为 83119、83112、83122、83108 部队)接替 6761 部队的建场和生产任务。1970 年组建 成该部医院和 700 野战医院。截至 1986 年还湖时止,军圩建设: 建筑主干公路 1 条,东起工农兵大桥,西接军台大桥,全长 18 公里,水泥路面,宽 4 米。 场内自用公路约 30 公里,以及机耕路等。 开挖城南站至工农兵大站底宽20 米,长13 公里,南北向排水干渠1 条;城南站至关嘴子, 底宽 10 米,东西向排水干沟 1 条;雷李至新河涵干沟 1 条;南北向中沟 6 条及灌溉渠道 80 公 里。配合沟渠工程,建陈嘴子枢纽进洪闸和枢纽排涝闸各1 座,分场间主涵闸2 座,其他沟渠、 道路间涵闸、涵洞 215 处。 军圩内共安装变压器24 台,186804 千伏安(含临淮岗变电站2 台1120 千伏安,城北变电 站1 台 2400 千伏安),输电线路 97 公里(其中35 千伏线路59 公里)。另外架设电讯线路36 公 里 (农场专用)。 农场共购置农业机械501 台(其中拖拉机67 混合台),总动力3400 马力及配套农机具、贮 油、修理和保养设备;购置大货车 22 辆,运油车 5 辆,拖拉机 45 辆。 建筑生产用房屋18079 平方米(建筑面积,下同),生活用房屋28376 平方米,机械库1950 平方米。仓库 1000 平方米。 兴建面粉加工厂 1 座,年加工面粉 2000 万斤;饲料加工厂 1 座,年加工饲料 1000 万斤; 榨油厂 1 座,年加工黄豆2400 万斤,菜籽 2800 万斤;木材加工厂1 座,年加工木材500 至700 立方米。 1971 年,农场开始使用飞机作业(直播水稻、喷施农药、施肥等),在军垦圩内建飞机场 1 处,修有水泥跑道、仓库及供水等设施,总面积约15 万平方米。飞机系临时向省民航局、飞 行 24 大队借调。 原规划在军圩内的东南部、沣河桥迎湖面建成滞洪区,面积47 平方公里,筑3 道格堤,以 便逐块滞洪,减轻湖南部湖汊和民圩涝灾。后来因其他原因未建。 城西湖围垦20 年来(1966 年至1986 年),总投资4300 多万元,其中地方2400 多万元,部 队 1900 多万元。 效 益 城西湖军垦农场 12.5 万亩耕地,原系未垦殖的 19 米高程以下 (含 19 米)的蓄水 244 区,围垦后,1967年即收获小麦、豆类2700余万斤。1968年秋季蓄洪,午季仍收小麦3660余 万斤。农场在1979年前以33%的耕地种植水稻,67%的耕地种植旱粮。1980年后,全部改种旱 粮。历 年 粮 食 平 均 单 产 :水 稻 4 0 0斤 ,小 麦(含 大 麦 )2 2 5斤 ,豆 类 9 3斤 ,高 粱 2 2 0 斤 ;年 均 总产量 3500 万斤,年均总产值(含工副业)1500 万元,纯收入 400 万元左右,1981 年最高纯 收入达 469 万元。1969 年和 1971 年分别亏损 140 万元和 137 万元外,其余年份均有盈余。 城西湖军垦农场自建场至 1981 年,共收获粮食 6.37 亿斤 (1982 年至 1986 年未统计进 去),其中上交国家 (实际也是安徽省地方)4.87 亿斤,占总收获量 76.45%;卖给地方 0.49 亿斤,占总收获量 7.7%;军内上调 0.46 亿斤,占 7.22%;部队本身补助 0.28 亿斤,占总收 获量4.40%;其他 (饲料、灾区救济等)0.27 亿斤,占总收获量 4.23%。 城西湖军垦农场,粮食年产量差距很大,最高达 6836 万斤 (1974 年),最低仅 1126 万斤 (1969 年),最高年份为最低年份的 6.07 倍。

城西湖围垦.pdf


浏览:4410次

上一篇:书信几页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沈博人
    沈博人
  • 漂流者
    漂流者
  • 青深红叶
    青深红叶
  • 小木木
    小木木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