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融“天河”水泽润古蓼地 --记霍邱县水利事业的拓荒者邹立汉

小木木 发表于2022-10-10 14:34:41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如今的霍邱,早已是绿树成荫、流水淙淙、麦浪翻滚、稻花飘香、宜人宜居的鱼米之乡,而且从2005年起连续10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在这些美丽光环和丰硕成果的背后,是享誉全国的水利工程--淠史杭,做出了重大贡献。提起水利工程,没有人不敬重、没有人不称颂50多年前的霍邱县水利事业的拓荒者-一时任霍邱县县长的邹立汉。他将党的号召与对霍邱人民的无限情怀,融人到霍邱水利工程建设的伟大战斗中,谱写了一曲光辉壮丽的诗篇,让“天河”之水世代泽润着古蓼大地。

      邹立汉,1926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1944年3月,先后在山东牟平、文参地委工作队。1951年4月至1978年2月,他服从党的号召,作为南下干部,来到了安徽,先后任六安专区治淮指挥部科长、霍邱县治淮指挥部副总队长、县委宣传部长、县委副书记、县长、县革委会主任、县委书记。他工作积极认真、作风正派,艰苦朴素,深得群众称誉。在霍邱工作28年,他一心扑在农业和水利建设事业上,是新中国成立后带领霍邱人民开展水利建设的拓荒者,是霍邱历史上带领百姓开渠引水降旱魔最为成功的领头雁。1978年后直到1983年离休,他先后在地区农办任副主任、安徽省淠史杭总局任党组书记,他始终不忘关注关怀霍邱的农业与水利事业,无怨无悔地为之奋斗拼搏一生。

                       民有所需党有所指 毛主席号召记心头

     历史上的霍邱,并非象现在这样常年鱼米飘香。由于霍邱地处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南高北低的丘陵地势、雨水不匀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古蓼大地水旱灾害,连年不断。旱魔和洪灾是霍邱人民的梦魇,据历史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的50年里,平均三四年就有一次水旱之灾,旱涝交替发生,百姓望天兴叹、民不聊生。干旱时,春旱连夏旱直到秋旱,“赤地千里,杯水千钱”,滴水贵如油,地裂千里,寸草不生,哀鸿遍野;洪涝时水如猛兽,白浪滔天,一片汪洋,墙倒屋塌,牲畜尽没,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大雨大灾一年光,无雨旱灾遍地黄;河中有水白白流,岗上滴水贵如油”,这些民谣是霍邱人民的真实生活写照。

      1950年夏,淮河再次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无数灾民流离失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场水灾,让人民饱受水灾之苦,也让新中国接受了严峻的考验。这一场大水,引起了上至国家主席下至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这意味着改写中国水利历史、扭转江淮人民命运的时刻即将到来。灾后不久,毛泽东主席流着眼泪在灾情报告上做了批示,请周恩来总理负责抓紧拟定治理淮河的方案。1951年5月,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1951年8月六安成立了治淮指挥部,邹立汉任科长,并驻霍邱县东湖坝总队部防汛,从此拉开了他霍邱县的水利工作的序幕。1954年元月,霍邱县成立治淮总队部,邹立汉任副总队长,具体负责霍邱县淮河治理的各项工作,霍邱县随之掀起了整治淮河的高潮。

      在东湖坝防汛(1951.4-19517)的数月里,邹立汉亲眼目睹了霍邱人民灾后扶老携幼、背着锅碗衣被,挣扎在逃离洪水的悲惨景象;在东部、南部乡,他又再次经历了霍邱南部、东部岗上丘陵遭遇旱灾、滴水难求的惨烈与无奈。每次他都深入救灾第一线,灾民的苦,他感同身受,党的赈灾措施,他第一个落实到灾民身上。为了解决水旱灾害频繁,水多(洪灾)水少(灾)水不匀”“河里有水白白流,岗上滴水贵如油”的问题,1954年1月,邹立汉心里装着毛主席的指示,肩负着县委的重托和人民的希望,亲自与技术员一起,徒步从潘集、经临淮岗、汪集、北到周集、王截流,沿淮一百多公里,实地考察多次;为了使筑坝、打庄台能够有效地保护沿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他走村进户,向百姓问计;他多次召开机关会议、技术员会议和大队负责人现场会,实地分析洪水走势、洪水水位等;为了组织民工有效地开展治淮工程他从全县考虑,统一布局,统筹安排,分片组织,对于粮草工具等县里能拿出多少,需要多少,大队和社员自筹多少,他无一处不详细安排,在所有的工地上,随时都会有他的身影民工的衣食冷暖。各地工程质量的好坏,时刻摆在他的心头。

       在邹立汉的带领下,通过人民群众两年的奋斗,霍邱加宽加高了西起王截流.东至任家沟长37.2公里的城西湖蓄洪大堤;在城东湖、城西湖蓄洪区修建庄台73个,庄台面积482860平米;修建圈堤6处。1955年,按照中央“积极兴办农田水利,以逐渐减少各种水旱灾害”的方针,邹立汉带领霍邱人民掀起兴修农田水利高潮,至195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3.25亿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

                       朴素务实甘苦与共誓将早地变绿洲

       邹立汉朴素务实、与民同甘苦在霍邱有口皆碑。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对淮河的治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洪水对湖洼地区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的影响,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霍邱人民农业生产干旱缺水的问题。从1951年4月邹立汉在霍邱县东湖坝总队工作,开探索霍邱县水旱灾害解决途径,到1954年元月至1956年元月,在霍邱县治淮总队任总队长期间,他都是脚踏一双草鞋或布鞋身穿一套灰布衣服自己背着被子,行于行霍邱水利勘察与建设的各个地方。特别是1954年后,他身为县委副书记、县治淮总队负责人,却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在工地上,每个民工团对县领导和技术负责同志,在饭菜上都会略有优遇。但邹立汉却从来不去享受。每当工地吃饭时,大伙儿都去吃饭了,他总是这儿转转,那儿瞅瞅,看看民工的工具有没有损坏的,看看工程进度与质量,看看有没有缺吃少穿的民工,有没有生病的民工。等到他去大锅旁吃饭时,很多情况下,别说每周一次的荤菜没有了,就连最为难吃的炒白菜帮子都只剩下汤汤水水了。有一次,随行的工作人员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提前给他盛半碗菜偷偷留着,他回来后,却当面批评说:“领导干部不准许搞特殊化”。工作人员看着他盛一碗饭,半碗炒苋菜,心中真是五味杂陈;1951年至1957年,全县陆续开挖爱国塘、溜山、郭圩、官塘等中小型水库和整修兴建沟塘堰坝,每一处稍大的工地上,都留有邹立汉与民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身影与佳话。当年17个公社的民工,几乎没有不认识邹立汉的,没有人不称颂他是人民的好公仆的。

        1958年8月,在省、地委的支持重视下,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霍邱县委、霍邱县人委,再一次安排霍邱县书记处第二书记、霍邱县长邹立汉出任霍邱县淠史杭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在新中国刚刚解放不久、又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在缺吃少穿、工具落后、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情况下,邹立汉带领着霍邱县6万民工,战斗在王店、普荫寺和平岗切岭等工地上,他和所有民工一样,用铁锹 十字镐、石鹅、独轮车等原始工具.一镐一锹,一筐一担,挖开一条条渠沟。和民工不同的是:民工夜晚就早早休息,邹立汉指挥长,每天晚上都要组织不同民工团负责人及技术员、商议研究工作方案、解决白天民工干活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在淠史杭霍邱的工地上,在那些日日夜夜里,邹立汉同志始终和民工无差别地吃住在一起。在工地上,民工们时常可以看到就餐时,邹立汉端着一碗饭、盛着半碗青菜豆腐之类的素菜,放在一处较高的土墩上,和民工大伙儿边吃边聊、有说有笑。长时间的挖土、推车,让邹立汉手上、肩上都长了粗硬的老茧,与他握手的同志才知道他的手变得是那样“坚硬”。民工团团长李培国、副团长张金堂等常劝他多休息点,他却笑笑说:“他们(民工)都没有休息啊,休息多了,这岭何年何月才能切掉呢?”就连回家也是很稀罕的事,他常常是借回城关开会的机会,回家换一次衣服。有一次,爱人林文舫洗衣时看到他磨破双肩的衣服,默默地留下心疼的泪水。正是由于他与民工打成一片、同甘共苦,换来了6万民工不惧艰险、克服困难的冲天斗志与愚公移山的精神;正是由于他艰苦朴素,敢于吃苦,赢得了全县6万民工“宁愿流血流汗吃腌菜,也要劈开岗岭引水来”的革命意志,迎来了霍邱二百万亩旱地变绿洲。他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和与民工一道劳动的扎实干劲,曾被一位《安徽日报》记者发现,后来专门为他写成文学报导《一个穿灰布衣服的人》,发表在1958年的《安徽日报》上。

                           心系霍邱 百折不挠 切岭开渠绘蓝图

        现在的霍邱大地,只要农业灌溉有需求,史河干渠的水,总是哗哗流淌,应时而来,似乎自然天成,滋润着江淮大地。然而,大多数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水,来的是何等的曲折?何等的艰辛?又与我们老县长邹立汉的努力多么的密不可分!

         为了解决霍邱的灌溉用水,1955年,六安专区决定开发史河引灌霍、固两县农田,由于所选渠线沿洼地延伸,我县灌溉面积不大,远未达到预想效益。1957年梅山水库建成,创造条件。

         果断决策   1958年6月29日,中共六安地委召开六安、霍邱金寨、寿县等县委书记、水利局长会议,讨论史淠杭(后改为淠史杭)灌溉工程规划与施工计划,决定立即开发史河、淠河两大灌区,沟通史淠渠水,解决皖西农田灌溉和航运交通问题。从中央到省、地委领导,时刻关心着霍邱人民的疾苦,在史淠杭灌溉工程开发中,一心

想把霍邱从历史以来的干旱灾难中解脱出来,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农业缺水问题。1958年7月的一个晚上,六安地委第二书记、专区委员、淠史杭灌溉工程地区指挥部指挥赵子厚、地区指挥部工程工程师黄昌栋与霍邱的邹立汉在地委慎重研究如何开发史河灌区,黄昌栋工程师说:“开发史河灌区有二个主张:一是切开平岗岭,引梅山水库的水自流灌溉霍邱;二是抽老史河的水,电灌霍邱,电灌霍邱,但电灌解决不掉霍邱汲东问题;挖开平岗,在看花楼建一跌水闸,降低水位,水完全可以送到汲东”。赵子厚说:“挖开平岗工程太大,非常艰巨,能不能拿下来就要看霍邱自己了”。面对世代缺水的痛苦与霍邱人民的期盼,邹立汉当场果断表态:“霍邱人民宁愿苦斗,不愿苦熬,任务再大再难,我们也要干!”这铿锵有力的表态,反映了霍邱人民渴望灌溉农业、摆脱贫困的迫切愿望,表达了霍邱县委、县政府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毅力。如果当时图省钱、省工、省事,同意从史河电抽灌溉,将不仅受到史河水位和用电的制约,灌溉面积也将受到极大地限制。挖开平岗岭,引梅山水库水,自流灌溉霍邱全域,才是终极解决方案,才能让霍邱人民世代受益。

          开赴平岗岭    选择了这一方案,意味着全部河渠路线均走高线形成悬河,又叫“天河”便于自流灌;选择了这一方案,就意味着必须直面“”史程史河灌区最高、最长、最艰巨的“子数人为十辈子也不开,戏称史淠杭为“十辈航”)。

       切开平岗,开发史河灌区,需要全县之力、全域合作。邹立汉在县委的支持下,组织全县17个人民公社,成立了17个民工团,另外,又成立了红石嘴史河总干渠枢纽工程民工团和普荫寺妇女野战营(后改为团),共19个民工团,常备民工18.1万人,主要分布在史河总干渠和汲东、沣东、沣西三大干渠。大兵团作战,必须有严密的组织领导和思想宣传工作。为了指挥全县工程,中共霍邱县委明确要求:工程任务越大越艰巨,领导力量就越要加强。从县到各人民公社,都指定由党委书记挂帅,县委书记郝利钧同志任淠史杭工程霍邱指挥部党委书记。县指挥部指挥邹立汉同志兼任平岗切岭前线指挥所书记,主要掌握平岗切岭工程,并狠抓全县工程工作。同时抽调了大批骨干充实各级机构兼任团营职务,组成各级领导核心。在这个基础上,大抓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史河灌溉工程的效益,说明平岗切岭工程的重要作用,使全县人民提高认识、鼓足干劲投人战斗。

      为开发史河灌区,邹立汉多次实地考察,发现平岗岭位于史河灌区总干渠中间,汲东、沣东、沣西三大干渠渠首之上,是整个灌区的咽喉。平岗岭能否顺利切开,直接影响霍邱汲东、沣东、沣西三大干渠效益的发挥;直接影响全县淠史杭工程建设民工的信心和工程进度。因此,面对这个长3公里,需最高切岭深度25.6米,需完成土石方343万立方米的卡脖子工程,拔掉势在必行、势在立行。1958年10月,邹立汉首先组织安排叶集、吴集、马店、城关、户胡、邵岗六个团,1.6万常备民工进人平岗开始施工。刹那间,不大的山岗上,红旗招展,人欢马叫。

      在各地工程中,邹立汉要求各级党政负责同志,都要深入工地、深入民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推广经验;既要当好指挥员宣传员,又要好当技术员、战斗员。

     在平岗切岭的过程中,切口卡口日渐深,小子爬坡难,力用了。指挥部副指挥周振华与叶集团民工一道研究制成了带滑车的“倒拉器”,解决了陡坡运土的困难。为了提高功效。邹立汗号召全县各工地,开动脑筋,自各类土工。这期间先后自制了42种新式工具,经过实践保留24种,全县推广的高功效工具18种。其中,履带运土(石)机,功效最高,但因费料费钱,用不起,而绳索倒拉器花钱最少,制作方便,使用简单,工作效率高。后来,在邹立汉的鼓励下,功效比较高的各种自制工具,如单轨、双轨滑车、牛车、蓄力绞绳拉土器、风力旋转拉土器等,应运而生,很快解决了平岗切岭运土的大难题。然而困难不久又出现了,三四米下方,遇到大面积石层,木桩劈土法失去作用,钢钎、十字镐凿石进度太慢。邹立汉就亲自带领同志们研究破碎石头的办法,同时,省、地也大力支持调来空气压缩机、风凿机等。后又在省水利厅工程师刘慰起、地区指挥部驻平岗工地代表胡世润等指导帮助下,邹立汉亲自带领前线指挥所工程股长、技术员和有关团营干部,组成石方爆破队。一边学习、一边使用打竖井、挖横洞(放炸药)、装炸药、拉火(电)线、填炮眼的洞室爆破法。此间,由于器材、工具和原料等严重缺乏,邹立汉号召各工地要自力更生,没有器材自己做,没有炸药自己造。为了解决爆破所需炸药,邹立汉直关干部城镇居民刮土熬硝,自制黑色炸药。众人拾材火焰高,很短时间里,仅平岗工地就筹集钢钎800多根,铁锤795个。指挥所傅继学同志在邹立汉的支持下,亲自制炸药,并培养550个熬硝、制炸药能手,白手起家办成了316个土硝厂,制炸药23万斤。洞室爆破威力极大,松动土石效率最高。叶集团挖27眼6-9米深的竖井,眼井底炸1斤炮炸线长320米、宽20米的一条长沟,得到了邹立汉书记和广大民工的一致赞誉。

     优化组合 强化力量   霍邱县淠史杭工程指挥部对全各工地加强党委领导、运土工具改革等措施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同时,邹立汉特别注重劳动组合与施工管理效率的提高。他经常于晚上在平岗前线指挥所等工地召开团营连干部会,研究情况何优化劳动组合与进一步提高各工地施工管理效率。每个新的更合理的组合和现金管理办法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汗水。平岗切岭中期,已实现半机械化和土机械化工作形势,需要按工具、按技能,科学使用劳力,合理调整劳动组合。经与叶集、城关团干部讨论研究决定,全县工地普遍推行“三包”(包任务、包定额、包时间),“六定”(定工具、定劳力、定底方、定土塘、定路线、定工分)的计划管理制度,将任务逐级包干到人,制定日、旬、月作业计划,实行计划管理,从而更好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决战平岗  为推进平岗岭工地工程进度,1959年4月,邹立汉要求“增兵调将,决战平岗”。叶集公社李科成按叶集团原有常住民工数,一次性增加四倍,男女各半,年逾花甲的老人没有成年的孩子都上了工地。公社办公迁到了民工团部,全力以赴决战平岗。城关公社积极响应号召副书记刘元和、人武部长张金堂亲自带领援兵来到平岗。其他人民公社也分别将各自的民工团增加了二到三倍的兵力,小小平岗3000米正岗岭,徒然间成为6个团5万余人日夜奋战的战场。人多工作面小,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不测,人畜、工具、水电,无一件不需要极为精细的管理与摆放;这些都时刻牵动着邹立汉的心。连月来,他吃住在工棚,寸步未离工地,磨破了鞋、熬红了眼、操碎了心,5万多民工皆交口称赞。

     1959年5月,由于霍邱再次遇到干早,地区指挥部指示:平岗要快挖通,快放水,快受益”。身为前线指挥所书记的邹立汉更急了,平岗作战指挥室更忙了,工地各处的高音喇叭更响了。为了抓进度,落实地区要求,邹立汉与县指挥部副指挥周振华、前线指挥所副书记郜德才,三人日夜24小时轮流在指挥室值班。同时明确要求平岗岭的6个民工团团长、政委(或副团长、副政委),不论白天黑夜,分两班,每隔两小时,来前线指挥室汇报一次施工进度。1959年7月,霍邱的旱情日益加重,27日,经地区指挥部批准,在史河胡庄拦河筑坝,引水进入史河总干渠,帮助霍邱、金寨。可水到了平岗段,就再也流不下去了;有的工段只见一层薄水,有的工段渠底还明显偏高,抗旱水量继续加大,水仍然过不去眼看着白花花的水,在此受阻,想一想百万亩良田开裂、禾苗干枯,几十万霍邱父老正在盼水望眼欲穿,很多在场的干部、民工不由自主地掉下了眼泪,铮铮铁骨、从不向困难低头的七尺汉子--邹立汉此时眼睛也湿了。

      困难就是命令,任务就是号角。当天夜里,在前线指挥所,邹立汉召开了指挥所领导干部和6个团的团长、政委会议。第二天一早,邹立汉再次吹响集结号。他与周振华、郜德才3同志,分段亲自带领各团团长、政委,带本子、扛测尺,下水测量渠底高程,核算各团工地进度差距。三天后更紧张了,河道越挖越深,河坡越挖越陡,人山人海,5万人一齐参加大会战、拼搏战。工地每一米工段共有十几个人。既不能用炸药,各种运土工具也用不上了,人空手上下河渠都很困难,因此,只有在河两岸陡坎上,人接人排成很长的人梯,把河渠底部挖出的土石一筐一筐、一块一块地向上传。到了8月1日,由于河渠坡面陡底部深,上下高深已超过20米,上面的民工已经下不去了,下面的民工只能给他们送饭吃送水喝,困了低头打个盹;轻伤不吱声,重伤也不想离,谁也不想走,谁也不愿走,所有人都在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憋着一股劲.盼望着早日啃下这块硬骨头,拔掉这颗最大、最难、最硬的“钉子”。工地上,坚持人休工具不休、人休作业面不休,连续奋战8天7夜,8月8日中午12时许,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以底宽6-8米的小段面挖通了平岗岭,以每秒24立方米的流量,把“天河”水送过了平岗!喜水过岗,周振华、郜德才等领导同志,高兴地跳到水里,从平岗向下游,观察水流情况,以便接下来组织突击队清除水下流水障碍,至此,终于实现了“叫高山低头,要平岗让路”。3000米长工地上,数万名水利大军,不分男女老少,顿时欢腾起来,高呼:“平岗通水了!我们胜利了!”“共产党万岁!”“人民万岁!”霍邱淠史杭工程指挥、前线指挥所书记邹立汉,也终于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此情此景,有位诗人感慨万千,欣然吟诗一首:“平岗是山岗,今日变河床;若无共产党,想也不敢想。”

      乘胜前进平岗切岭,是霍邱县淠史杭工程重中之重的难点,钉子”的拔出,虽然只是小断面过水,却让霍邱人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也极大地鼓舞了霍邱人民、霍邱淠史杭工程指挥部治水的信心。为了扩大胜利成果,切实能造福霍邱百姓,1959年冬和1960年春,在县委的支持下邹立汉带领全县人民,趁热打铁,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全县再出征30万民工,进一步掀起了大战史河灌渠新高潮。1960年元月,邹立汉安排县指挥部又从汲东干渠调遣刘李团2000人,支援平岗岭上游的小平岗,从沣东干渠临淮团调遣1000民工,支援平岗下游的枣咀子,进一步加强整个平岗施工的力量。史河灌区涵盖霍邱全县,灌区系统涉及梅山水库、红石咀枢纽、史河总干渠、汲东干渠、沣东干渠和沣西干渠,真正想要实现全域引灌,造福子孙后代,并非一日而就。平岗切岭及其上下游,经过二年的奋斗,渠底宽由最初的小断面6-8米,最终拓宽至30-45米,加大了过水流量。总干渠和三大干渠的司楼、看花楼、普荫寺等切岗基本挖通,红河、白大河、头等15处拦河拦冲大坝也基本填起。妇女野战营600人(后增至800人,改为团)担负的普荫寺切岗和填充筑坝任务,在陈国芬的率领下,推广采用打桩劈土法挖土,独轮倒拉器等运土工具,节力巧干,提前超额完成任务,给全县工地树立了榜样,受到了全国妇联和省、地、县的嘉奖。1962年,全县灌溉面积由9万亩扩大到50万亩。霍邱人民并未就此满足现状,浅尝辄止,而是在霍邱县委县人委的带领下,在县委书记处书记、县淠史杭工程指挥邹立汉的亲自谋划、亲自指挥、亲自参与下,乘胜前进,续建干渠、支渠等引水配套工程,先后开挖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农渠等1593条,4644公里,兴建中小型水库366座,建机电排灌站38处,兴建灌、排、节制闸511座1962年8月,邹立汉任霍邱县县长、及后来任县革委会主任和霍邱县县委书记时,始终将水利建设作为全县工作的重点,继续修建、扩建、续建史河灌区大网下的中小型水库、反调解水库及斗渠、农渠、下级渠众多“毛细血管”,最终全面实现淠史杭工程设计意图,保障霍邱农业旱涝保收,截止到1978年他离开霍邱,史河灌区在古蓼大地“长藤结瓜式”全网灌溉系统,全部修建完成,可淠藤蔓交错,瓜果累累。霍邱农业灌溉面积从1962年的50万亩,增加到1978年的176.9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2.8%,彻底改变过去农业“靠天收”的被动局面。

      从1951年驻东湖坝总队部到1954年来霍邱任治淮总队任副总队长,再到1978年离开霍邱,整整28年,邹立汉为了霍邱的水利事业全力以赴、呕心沥血,从一个24岁的青春小伙,变成了52岁的沧桑中年,他将人生最美人给了淠史杭工程和史河灌溉区的建设事业,他留下的是泽被后世、密如织网的“长藤结瓜式”的科学灌溉系统,是涝保收的粮食生产标兵县,是勇于挑战不奋斗精神!是发展之源、丰收之源和绿色之源!

(作者吴明月 中共霍邱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浏览:45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段文余
    段文余
  • 小木木
    小木木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邹立汉,赵子厚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