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父亲的精神/侯锦世

25022 发表于2023-04-21 13:27:39

父亲逝世了,对我来说很象是做了一场恶梦,当清醒以后,我发现失去了很多很多。然而父亲的音容笑貌仍在我的脑海之中,他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做子女的继承和学习。

父亲出生在古河之滨的一个农民家庭里,是家里唯一的男孩。读完私塾之后,就到莱阳城读初中。开学时他和几个同学要走一百多里路才能到学校,天不亮就动身,天黑了才看见县城,这锻炼了父亲的吃苦精神。暑假里,父亲常到自己家的菜园去背诵英语,用针扎几页就背几页,背不完不回家吃饭。考高中时,父亲考了全县第一名。父亲有很强的求知欲,他常说“开卷有益”,很注意知识积累。就是到了晚年,父亲每天都读书看报听新闻,同时他还关心股份制、因特网等新知识。遇到有专业知识的人,不管是年龄大的还是年轻的,父亲总是能提出恰当的问题,并探讨性的地向人家学习。晚年的他给人以“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感觉,这是和他不断探索的学习精神分不开的。

父亲之所以投身革命,首先源于他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当时中国的现实,他经常在思考为什么?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强盗行径强烈不满。父亲在北京弘达学院学习时,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使他爱国主义的情怀倾向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找到了救国救民的道路。1933年,他在北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而后被党组织派回莱阳搞秘密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弃笔投戎,开始了八路军的军旅生涯。他曾经劝告他表叔张尧敏(原北京行政学院副院长)参加革命,叔侄常常彻夜长谈,最后侄子说服了叔叔,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父亲说过,当年投身革命,就是以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为目标,死而无憾!但是没想到,能活着看到抗战胜利。当日本鬼子投降的消息真的传来时,父亲兴奋了,感慨万分!他流着泪和战友们应祝中华民族的胜利。在这难忘的历史时刻,他彻夜未眠,想到了战火中牺牲的战友和未竟的革命事业。在战争的年代,父亲常被党组织委以重任,危险和牺牲随时都可能发生,但有党组织和同志们做他的坚强后盾,机智和幸运常常使他化险为夷。在战争中,父亲负过两次伤,三匹战马被打死,经历了艰苦生活和枪林弹雨的考验,父亲坚强地活下来了。他见到了新中国的诞生,见到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和平年代,父亲曾担任过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山东省劳动厅副厅长、顾问(正厅级)等职,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父亲也遇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开始了他人生的又一次艰难跋涉。他心中的信念是坚定不移的,那就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前进的道路是崎岖的,靠的是坚强的意志和不倒的身躯。母亲是父亲的忠诚伴侣,在最艰苦最困难的时候,她是父亲的坚强支柱。她决心陪伴着父亲,是因为她始终坚信父亲的清白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她坚定不移的认为早晚有一天,父亲会得到公正的对待。他们生死与共,特别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母亲节衣缩食,也要保护好父亲的健康,她对父亲的关心无微不至。他们用自己苦涩而丰富的人生经历教会我们做子女的应该如何做人,这是一本看得见摸不着的教科书,使我们终生受益。在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之后,父亲终于在有生之年等到了自己问题的彻底平反。激动之余,我们全家都真心的感谢党,感谢党的实事求是的政策。

父母对子女、乃至第三代的教育,始终以身教为本。经常是在讲事情、讲故事、讲笑话的过程中使孩子们受到教育。父亲讲事情主要是讲自己亲身经历的战斗和历史事件;讲故事是在谈古论今之余告诉孩子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和有用的知识;讲笑话更是随手拈来,妙趣横生。记得父亲讲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使我受益匪浅。到了晚年,他曾笑言:“你有金山一座不算多,我有地瓜够吃不嫌少。看着他那老顽童似的笑颜,我们沉浸在幸福之中。

父亲一生平易近人,广交朋友。无论是见到谁,他总能找到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他常常是先认真地听人家讲,然后再清楚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气氛十分融洽。平等待人是父亲一贯的风格,但他又是一个个性极强的人,他曾经写下“天爵长存”四个大字,认为官爵和钱财都不是永恒的,而好的人品却是永恒的。父亲敬仰那些仗义执言,在别人危难关头,伸出援助之手的人。父亲常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受恩勿忘,施惠莫记”的道理。我们牢记着他老人家的教诲,并且身体力行。

父亲去世后,我们做儿女的都想给他写个碑文以志留念。可是当我们在一本书的扉页上看到父亲的墨书“心底无私天地宽”几个坦荡雄劲的字之后,大家就一致同意把这几个字做碑文。因为这是父亲一生真实的写照。

2000年8月17日

浏览:206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段文余
    段文余
  • 25022
    25022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