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青春岁月

太行魂 发表于2023-05-31 23:01:04

      战火中的青春岁月

               

                   文/冯林伟


董爱珠,又名董艾珠。1925年9月1日生于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麻田镇上口村。读小学时曾任儿童团团长,带领同学们在路上站岗、放哨、查路条。1937年冬小学毕业后,随其父亲董兴旺。到桐峪三民校生活,当时黄明校长看他非常聪慧,很喜欢便决定让他留校半工半读。1939年冬天从三民校考入晋东南路东干部学校(简称路东干校)。路东干校是晋冀豫区(后称太行区)党委领导下的一所培养抗日干部的学校。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一日三餐都是黑豆瓣,菜是几颗黑豆芽,到后来就是以野菜当饭吃,发病率很高(主要是疥疮、疟疾、伤寒)。

董爱珠作为一队代表,他做了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汇报。非常高兴,随后他看了(墙)壁报、摘要记录本。当看到一些顺口溜时,就高高兴兴地吟读了出来。

                 《快乐歌》

          野菜苦,糠代粮,

          战胜困难好荣光。

          衣服破,身露伤,

          颗颗伤疤是勋章。

          避民宅,住庙堂,

          不扰百姓心欢畅。

           脚有伤,走路长,

           好汉足迹遍太行。

          儿幼小,打东洋,

          爹娘别时好心伤。

          儿长大,志刚强。

          爹娘再见喜洋洋。

接着他又念了《烤疥小曲》、《灯笼裤和花马甲》之后,后来他的同学回忆说“在那个年代当时这些歌,衣食住行全包括了,生动地反映了同学们以苦为乐的英雄主义精神,确实令人感动”。

40年代初,太行山区连年灾荒,师生们经常以野菜谷糠来代替粮食,冬季有时只有糠,吃了大便困难,肛门出血,仍便不出来。就有了这首

                 

                     《烤疥小曲》

疥疮痛,疥疮痒,疥疮好比小东洋。

硫磺熏,谷草烤,烤得东洋流黄汤。

不怕疼,忍住痒,东洋逞凶不久长。

恒心大,志气强,疥疮东洋定扫光。

一队师生,从1941年到1945年,大的迁移三次,三次都住在寺院里:在偏城县住的是龙泉寺;在辽县寺坪村住得是观音殿;到悬钟村住的是村北坡上的北大殿。庙宇,大都高大透风,窗户飘雨,房顶漏水,地面潮湿,水碱洇半墙,而且蚊虫肆虐,许多学生染上了疥疮。当时缺医少药,只能用民间的流磺烘烤等土法治疗。

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同学们穿的棉衣,是由白土布用锅底灰和柴灰熏染后,自己动手缝制起来的,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初缝棉衣,布、棉不贴,引线长。经常穿林越岭,摸打滚爬,不久就多处开线,胸、背、肩、臂和腿上的许多棉花,就滑到衣裤底部了。遇有负伤,则就近撕出些棉花来擦血包伤。有的棉衣变夹衣、夹衣变单衣,有的破洞连串,露出了棉花、也露出了伤疤。北风吹,刺骨寒,裤腿被吹得鼓鼓的,滑掉到裤腿底的一些棉花,拖着裤子随风摆动。学生们笑称“穿上灯笼裤”。

冬天,学生们的脚脖冻红,脚后跟裂口,手冻肿,冻疮流黄水,衣服破洞进风,棉絮挂在小洞口上随风飘扬。学生们把自己的这些衣服美称为

   

   《“灯笼裤”和“花马甲”》:

  身穿花马甲,威风走天涯,

  人小志气大,敢把冰河下。

  身穿灯笼裤,能走万里路,

  笑对寒冬苦,乐在雪中舞。

董爱珠1942年2月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共产主义童青小组。该组织和党组织一样,是不公开的,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严格的组织生活。1945年董爱珠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年关反“扫荡”。董爱珠一队,路经涉县、黎城、壶关、平顺几个县,向陵川方向转移,穿山越岭,道路崎岖。一部分小学生十二、三岁,从未走过这么远这么难走的路。行军才两天,脚上就磨出了水泡,一走就踩破流水,甚至磨出了血。脚泡踩破不可怕,讨厌的是泡水流干后,很快又长满了水,而且泡比原来更大了,大家称它是“回头泡”。董爱珠想起了他与八路军并肩战斗时,学到的知识,给大家念了句《治泡歌》,问题全解决了。

马尾像根线,从泡中心穿,两头露两端,泡水自流干。

他的同学后来回忆说:董爱珠日常生活经验丰富,只要有他在,同学们就不怕任何困难。1945年2月太行联中举行毕业典礼,边区政府教育厅李一清厅长等领导到会讲话,肖鲁同志作了整风思想教育的回顾。典礼后,300余名学生分配到太行各分区军政机关工作,其中有50余人先调抗大六分校轮训后,再分配到军队工作。董爱珠就是其中一员,1945年2月至1945年8月入抗大六分校太行大队参训学习。1945年8月分配到(太行四分区黎城独立营 )1945年6月,改编为四十六团(属太行四分区建制),8月份调归石支队建制,10月改为五十团,(1949年2月改编为一0四团。)即晋冀鲁豫野战军六纵队十七旅五十团,董爱珠任作战参谋(当时驻地是临漳县郭邵村)。抗日战争胜利后,黎城独立团整编为太行军区四分区第四十六军,参加了上党战役。上党战役是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以劣势装备战胜国民党军优势装备的战例,也是人民军队在解放战争时期打的第一个歼灭战。战役的主战场在太行四分区抗战八年所坚守的区域,四分区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对优势。

                血洒疆场 光荣献身

攻兰封(火车站),壮烈殉国。1946年1月10日,国民党与中共签订了停战协义,但国民党毫无停战谈判的诚意,对各解放区的“蚕食"、偷袭从未间断过。为此,六纵队于上半年先后进行白晋、安北等地的战斗,此都是针对蒋介石破坏和平而进行的自卫反击战。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悍然撕毁了国共两党签约的“双十协定”和“停战令”,集中5个旅的兵力,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犯,内战全面爆发。

刘邓首长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趁国军为了围剿中原军区部队,进攻苏皖和晋南,其陇海沿线的主力几乎抽调一空。有利于晋冀鲁豫野战军集中主力,发动攻势作战的态势,经请示中央后,与8月4日,下达陇海战役命令。命令特别要求:乘敌不备,秘密行动、突然发动攻击(奇袭)。其具体任务:目标就是以远距离奔袭的方式,深入到敌人大纵深,猛虎掏心,打下兰封城,切断陇海铁路。

1946年8月5日,十七旅部队冒着大雨、踩着泥泞从濮阳东驻地出发,为了保证行动的秘密性,不仅沿途封锁消息,还避开公路、村镇急速而行。部队在水深没膝的黄泛区走了三天,又绕过了考城等敌人数个外围据点,到达接敌位置。

8月10日起以其主力和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一部分为东西两路,向驻守在陇海沿着砀山至徐州和开封至民权段的国民党发起突然攻击。经过3昼夜战斗,先后攻克了砀山、兰封和杨集、柳河集等车站10余处,控制与破坏铁路300余公里。随后乘胜南下,在豫东攻克了杞县通许。十七旅又昼夜近百公里的急行军,悄悄到达攻击出发地,插进兰封城郊。

8月10日夜,陇海战役突然打响。马宁(主攻负责人)和董爱珠带领部队迅速接近火车站,过铁路时,马宁让工兵在车站东西两侧的铁路上都埋上炸药。并对战友讲:“战斗打响之前,不要炸铁路,让火车正常通过。尤其是客车不能炸,上面有老百姓。等战斗打响后,不管是东面,还是西面来的火车都要把铁路炸掉。”马宁和董爱珠带领部队准备攻打车站,没走多远,就听见“轰”的一声巨响,铁路被炸毁,火车一下子就翻出了轨。董爱珠的团队和兄弟部队上去夹击,很快消灭了这趟军列上的敌人。这趟军列装载的大量军用物资都成了我们的战利品,里面还有一套手术器械。

此时,他们离车站距离二三百米远,发现西南角有个大碉堡另外还有两列火车头朝西停着,我军立即向火车站发起攻击,他们利用火车头如火车皮做掩护,一节一节向前冲,途中在一节敞车外发现有老百姓,老百姓跳车而逃。我们抓住一个巡警,巡警告知,这列火车后面拉着11辆坦克、6辆汽车。车上敌人纷纷跳下车依托建筑物拼命抵抗,再加坦克用机枪扫射,战斗非常激烈……

反复攻打都攻不进去,天快亮了,我们必须尽快拿下炮楼。于是,马宁命令工兵先把炮楼炸掉。马宁立即组织火力掩护,几个工兵上去后,一下子把炮楼给端了,里面的敌人很快投降了,就这样占领了火车站。

敌人的坦克此时发现碉堡失手,便向马宁及董爱珠的五十团开炮,马宁立即对车上敌人和坦克反击。

天色已微亮,战士们找来一支战防枪和两个火箭筒,马宁拿起战防枪,瞄准列车上的坦克开了几枪。尔后听到“轰隆、轰隆”的声音,两辆坦克从火车上开下来,马宁端起火箭筒,照着其中一辆坦克就打,坦克不敢动了。

敌人知道我们开始进攻,马上调来2个营进行阻击,加上原来的守敌,共有五六个营的兵力。我们依托南面这列火车突然被敌人的炮火击中,整列火车从被炸中的车厢开始一节一节往后爆炸(这是一辆装满弹药的军火车),马宁下令赶紧往后撤。部队撒至安全地带后,根据战场态势观察分析,然后重新部暑战斗:一营向西南进攻,二营从正面向北进攻,三营埋伏在东南方向,等敌人逃跑时,就地歼灭在城外。火车车厢较多,爆炸完还需一定时间,利用此间隙,战士们可边警戒,边休息,等弹药车全部炸完,立即发起反攻。

弹药车整整爆炸了3个小时,到了下午2点多,总算爆竹完了,爆炸一停,我们部队立刻攻了上去。兰封攻坚战空前激烈,我军伤亡人数惨重,似血流成河……

董爱珠和马宁始终在一起,冲锋在最前面,并手拿地图作向导,列车爆炸声刚停,董爱珠和马宁一起向前冲,董爱珠参谋是一位学生兵,但作战非常勇猛,把自己的生死安危抛在脑后。他冲着跑着,突然从票房闪出一道火舌,顷刻间董爱珠手捂着肚子中弹倒下,肠子都流了出来,马宁团长迅速安排几个战士把团参谋董爱珠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纵队卫生部救治,因伤势过重……年仅二十岁的董爱珠血洒疆场、壮烈牺牲!

                         烈士英名 浩气长存 

悲压五岳山峰低,泪洒九曲黄河溢。董爱珠在停止呼吸之前,断断续续地对他的同学加战友乔延晋说:“我今天为革命而牺牲,死得值!你如果有机会要转告我家人,我弟弟董玉定生下第一胎孩子,不论是男女,要过继给我。让他(她)永远铭记我是为革命牺牲的!让他(她)要继承我的遗志,传承红色基因,永远跟党走,继续革命,多做贡献。我就死而无憾了。”因此,他的父亲董兴旺和他的弟弟董玉定在当时的村委会见证下,把董天祥过继给董爱珠。

在后来的回忆中,乔延晋说:“那场战役牺牲的人非常多,可以用血流成河来形容。只有董爱珠和一个团级干部各占一口棺材,埋葬在兰封(今兰考县)北河堤岸边上,坟墓前立一块木牌,上写董爱珠,立牌人乔延晋,其余人全部埋葬在河沟里了。”因当时战争紧张,战斗激烈,来不及各个埋葬。当时在王堡村、赤岸村办公的李伟同志立即派人到那里往回运遗体,不幸的是敌人又返扑回去,占领了火车站。他和他的战友遗骸至今下落不明。

董爱珠的牺牲,对十七旅五十团是莫大的损失,领导、战士感到万分悲痛!首长及战友给予很高的评价:一位年轻有为有志向的董爱珠被残酷的战争夺去了年轻生命,他是一位有才华的少帅,他是将士们学习的楷模。

综观董爱珠英雄烈士短暂的一生与光辉事业,鲜为人知也好,不为人知也罢。但,他的壮举,他的精神,无愧于太行山的英雄儿女,无愧于中华民族的真勇士。他是一座任何人也撼不倒 — 永恒之丰碑!

董爱珠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董爱珠英烈永垂不朽!


注:本文来自《太行山上一颗永远不落的无名星》已整理修改

2022-08-10 06:52发表于山西


浏览:20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中华腾飞
    中华腾飞
  • Chief
    Chief
  • 太行魂
    太行魂
  • 董天祥
    董天祥
  • 段文余
    段文余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