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作 文史与学习 2022年7月18日 09:45 黑龙江
在抗美援朝战场,有这样一支英雄的队伍,虽然他们不直接参与作战,却也经常和死亡为伍,为取得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就是当时的志愿军战勤大队,一支同样经历过生死的队伍。毛德光就是黑龙江省“三肇”地区赴朝战勤大队的政治委员。 毛德光,1921年生于山东省莒县,幼年随父母闯关东来到黑龙江省泰来县。1928年8月至1936年7月在泰来县县立小学、初高两级学校读书。1936年8月至1940年7月在齐齐哈尔市私立中学、黑龙江省师道学校学习。194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8月至1944年10月任黑龙江省泰来县县立初高学校教师,1944年11月至1946年2月分别在泰来县、白城子、洮南、长春等地开展党的外围工作。1946年3月至1948年12月任泰来县公安局执法股、行政股股长、代理局长,黑龙江省建设厅水利局协理员。1949年1月至1950年9月任黑龙江省农林厅畜牧处长。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三肇”地区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组建赴朝参战战勤大队,肇州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强任大队长,经毛德光本人再三请缨,组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赴朝战勤大队政治委员。 经过一周的动员宣传,战勤大队共组建5个中队(运输中队、医疗中队、担架中队、勤务保障中队、民工中队)1098人,组成人员有:工人、农民、学生、司机、医生、护士、厨师、木瓦工及技术人员。战勤大队负责随军保障作战和在后方执行勤务,主要任务是:抢救伤病员、运送粮食、弹药、物资。战勤大队队员大多来自农村,这些刚刚获得土地、房屋、牲畜的东北年轻人,和志愿军一样带着保家卫国的信念远赴异国他乡,和世界上最强悍的敌人作战,虽然他们手里没拿武器,但他们深知,他们遇到的危险和困难与志愿军一样多,他们义无反顾。 10月下旬,战勤大队赴朝后,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行动。王强大队长率2个中队跟随第一一二师行动,毛德光带领2个中队跟随第一一三师行动,医疗中队跟随第三十八军医院行动。 朝鲜的冬天都在零下20多度。战勤大队入朝后的第一个冬天,白茫茫的大雪覆盖着整个大地,一场战斗打响了,而且打得相当激烈,部队伤亡很大,毛德光带领队员拼命在战场穿梭抢救伤员,奔跑在冰天雪地里。敌机在头顶盘旋,为了麻痹敌人,毛德光让担架队员用白布把伤员蒙起来,把自己的棉衣反过来穿(因为衣服里子是白色的),然后卧倒,待敌机飞走了,他们就赶紧抬着伤员赶路。一路上要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他们只有一个念头,时间就是生命。 1950年10月27日,第一一三师突然接到命令,要求立即赶到三所里,去切断敌人的后路,并阻敌增援。这将是一场硬仗。接到命令后,师长江朝犯难了。原来他们刚刚和第一一四师一起在德川打了个漂亮的伏击战,一举歼灭李伪军第二军团,给整个联合国军带来巨大震撼。但是由于战况激烈,第一一三师战前准备1个基数的弹药几乎消耗殆尽,如不加补充就赶到三所里,将很难完成增援任务; 如等待后方运送弹药和粮食,就会贻误战机。 紧急关头,江师长想到,战事刚刚结束,双方都没来得及打扫战场,战场上应该还有很多敌人遗落的武器弹药,如果全部收集起来可为我所用。江师长立即派出几支小分队,同时要求毛德光带领战勤大队到战场上收集物资。来到战场上,毛德光大喜过望,原来财大气粗的联合国军根本不在乎物资,遗落在战场上的武器装备、弹药、粮食都是以卡车为单位的,毛德光带领400多名战勤队员在战场上收集、抢运了3天3夜,他一直没合过一眼,没吃一顿饱饭,收集到的弹药、粮食、物资达上百卡车。 有了弹药、粮食,第一一三师顿时士气高涨。毛德光带领战勤2个中队跟随第一一三师14小时强行军145里。强行军途中,很多队员一边走路一边睡觉,经常一头撞在前边队员身上。毛德光与队员生死与共,患难相扶,他边行军边给大家鼓劲,还帮助体弱的队员背东西。终于在28日清晨先敌人一步赶到了三所里,第一一三师主力全歼李伪军1个连及美军的先遣分队,切断了三所里敌南逃之路。 为了切断龙源里敌人退路,部队必须立即赶赴龙源里。三所里距龙源里只有10公里,但中间全是悬崖绝壁,荆棘丛生,根本没有路。毛德光带领1个战勤中队跟随师主力第三三七团一路披荆斩棘,遇到雪山就用绳子吊着滑下去。前行的路上要渡过新坪里的同江,江面宽80多米,水深1米多,江面结了一层冰,光滑的无法行走,毛德光没有丝毫犹豫,脱下棉裤趟着刺骨的江水过江。双脚踏入江水、水深至腰部时,冰冷得直透骨髓,赤脚踏上岸边的石头,脚心像踩上了一排钉子,钻心地疼痛。在他的带动下,队员们纷纷跳入江中,向预定目标前进。终于在29日凌晨同第三三七团一起赶到了龙源里,把美军的退路给封死了。得知消息的美军骑兵第二师、美军步兵第二师从两个方向向三所里、龙源里疯狂扑来,第三三七团3天时间先后打退敌人数十次进攻,使两股敌人近在咫尺却不能会合。 由于敌人在纵深内穿插行动,毛德光带领战勤队员不时通过敌人的炮火封锁区。敌人盲目打来的炮弹在他们头上呜呜嘶叫着掠过,远处上空的信号弹接二连三的腾起,飞来的弹片给我军造成大量伤亡。毛德光组织担架队员往下抢救伤员,面对危险,担架队员谁也不在乎。有几个队员小腿被弹片击伤了,血顺着小腿灌满了鞋,抬着伤员一步一个血脚印。任务完成了,他们个个都累得虚脱了,要休息二三天才能恢复体力。 战勤大队经常随军行动,部队打到哪里,战勤大队就跟到哪里。转战的时候,战勤队员住防空洞,吃的是炒面,有时也住朝鲜老百姓家中。不打仗的时候,毛德光就组织队员和当地老百姓一起站岗放哨,还开展助民劳动,受到朝鲜人民的赞誉。 1951年3月,战勤队员在水源以北激战前,毛德光组织大家协助部队架梯子、抬门板、挖工事、捉俘虏。战斗中,为了把伤员及时运送到后方治疗,队员们跑到炮火最密集的地方抢救伤员。为了能让这些素不相识的同胞活下去,担架队员宁愿自己挨冻,把自己的大衣披在伤员身上保持体温,但伤员太多,大衣根本就不够用,毛德光想出了一个办法,将石头用火烤热塞在担架上的棉被里,以免伤员因寒冷失去生命。可以说,战场上炮火连天、震耳欲聋,每一秒都在经历生死,每一刻都有队员倒下。就在这次战斗中我担架队遭到敌机扫射,炸弹就在毛德光身边爆炸,弹片从他的后背上部打进,从前胸射出,伤势十分严重,毛德光身边的几个队员也纷纷中弹倒地。 上级决定,立即将毛德光同其他志愿军重伤员送回国内治疗。途中,毛德光由于失血过多,在朝鲜一登光荣牺牲,年仅30岁。
毛德光牺牲后,遗体在安东(今丹东)装棺运到齐齐哈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在西满革命烈士陵园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省政府副主席杨英杰、王梓木和省农林厅厅长张世军等领导及社会各界代表2000多人参加了大会。张世军在悼词中说:毛德光政委和志愿军为和平献身的义举,以身殉国的行动,共和国不会忘记。在志愿军英雄的史册上,赴朝战勤大队队员们也应该被人们所铭记。
本文选自齐齐哈尔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齐齐哈尔文史资料》第38辑。作者系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史志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市关工委副主任。
浏览:8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