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我在电视机前看到了当年兴修淠史杭的真实场景,(下面就简称史河)热血立刻沸腾起来,我在如潮的民工队伍里搜寻着母亲的身影,望断荧屏,任泪水模糊双眼,时至今日,母亲去世整整两周年了,生前曾几次对我回忆起当年兴修史河时的场景。

1951年1月毛主席就发出了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然而治淮首要目标是治理大别山洪水,没有治淮就不会有史河工程。拦腰把淮河几大支流截断,削减洪峰对淮河下游的洪涝灾害,然而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四大水库的蓄水量也有限,一但遇上大旱,犹如杯水车薪。1951年至1958年,六安连续七年遭受旱涝灾害,1958上半年六安地区连续70多天未下一滴雨,高岗之处难以灌溉的庄稼早已枯死,500多万亩农田受灾。安徽省委紧急召开会议,时任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同志提出:“下定决心,冲破重重困难也要把史河修好!”当即挥毫写出:“劈山引水灌溉农田千万亩,兴利除弊造福子孙亿兆年。”史河跨越两省,其中安徽省境内2685平方公里,史河工程起于金寨县,流经霍丘县至河南省的固始县,再到三河尖入淮河,此项工程浩大,六安地委书记赵子厚和县委书记邹立汉同志亲自点将由我母亲(程国芬)任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母亲主要工作是管理后勤,让民工吃住有保障,当时邹书记找我母亲谈了近一个小时的话,反复强调咱们国家现在是一穷二白,兴修这么大的工程需要一大笔钱,要尽量给国家节约开支,多快好省的建设我们的国家,但是也要让民工吃饱肚子,住的地方不能潮湿,要通风……第二天在全县党委会上邹书记让我母亲发言,事先母亲没做准备,突然让发言,母亲有些懵了,站起来半天只说了一句话:“我保证完成党组织交给我的光荣任务!”邹书记立刻说:“好,程国芬同志,我和赵子厚书记早知道你能担起这个担子,赵书记夸你泼辣胆大,做事雷厉风行……”。


母亲让邹书记这么一夸,忽然感觉身上的这副担子责任重大,一定要干好。散会后邹书记通知母亲别回家跟车直接去工地吧,规划一下指挥部安置在什么地方合适,当时大哥刚刚蹒跚学步,二哥还在襁褓之中正是哺乳期,母亲只是稍微怔了一下,立马拉开吉普车车门上了车,姥姥带着俩孩子在家,二哥饿的“嗷嗷”地哭,没办法姥姥只能喂二哥米粉糊糊,那个年代通讯很落后,没手机,没电话,父亲常年在外面工作,姥姥寻思着,开什会呢?能开几天不见人影?孩子也不要了?姥姥的双脚是三寸金莲,行动极不方便,姥姥是大家闺秀,很明事理,就是不放心我母亲。第三天的一大早她拄着拐杖,一步一摇地走到县政府,见人就打听我母亲的去向。一位中年男人告诉姥姥:“大娘你放心吧,不会有事的,你女儿这次是奉上级命令干的是造福子孙万代的大事!”姥姥这才放心地回家,逢人便夸她的女儿有本事,书没白读。母亲自从去了工地很少回家,邹书记说:“国芬同志,你家老二还在吃奶,你每天中午和晚上可以让指挥部的人开车送你回去,孩子喂饱了再来工地上班。”母亲说:“指挥部就一辆吉普车,是公车,留着有急事用的,老二爱吃米糊,我买了很多乳儿膏(糯米粉做的婴儿食品,可代替母乳),我母亲会照顾好孩子的,我已经给老二断奶了。”当时邹书记很惊讶,赶紧问道:“才五个月大的孩子,你给断奶了?”母亲反问邹书记:“是全县的老百姓吃饭重要,还是我程国芬喂孩子重要?”这时邹书记双手插着腰仰望着蓝天喃喃道:“好同志呀,一心为公……”。工程就这样一天天进展着,由于工程进展速度快,很快工程指挥部又一次搬迁到大顾店镇。这时已经是1959年的秋天了,三年自然灾害中的粮食关已拉开了序幕,上级调拨的粮食已经跟不上了,民工吃的大部分都是杂粮,到了农历十一月份杂粮也吃不饱了,以前每顿的玉米饼子已变成了玉米粥,民工们每天超负荷的体力劳动,吃不饱怎么能行,再后来玉米粥也吃不上了,只能吃豆粕和高粱粉做的稀糊糊。由于缺乏营养,再加上重体力劳动,有的民工已得了浮肿病,还有的民工连站起来都很费劲。这时候的母亲如坐针毡,赵子厚书记立刻通知邹书记和我母亲火速到六安地委开紧急会议,会上母亲如实把民工的情况向赵书记作了汇报,赵书记半天无语,一双眼睛直愣愣地看着我母亲,这时我母亲说:“赵书记你别着急,我尽快想办法解决民工吃饭问题。”赵书记问:“国芬呀,话说出来容易,关键是办法呢?有什么办法吗?你敢向党组织立军令状吗?你那段工程施工的人员可不是个小数目哟,五万多人呐,一人一天吃一斤粮食,一天也要五万多斤哟……”母亲立刻回答:“我敢立军令状,三天之后保证我的工区内没一人饿肚子出工!保证在施工期间不饿死一个民工,如果饿死一个人,可以开除我的党籍,开除我的工职,接受党组织对我的任何处分!”这时坐在我母亲身旁的邹书记用手把母亲的上衣拉了拉,示意她别乱夸海口,然而母亲却装着没反应。母亲话音刚落赵子厚书记立刻鼓掌,接着到会的所有人都为母亲立的军令状鼓掌。散会后在回霍丘的路上邹书记没少批评母亲,就差没骂她了,因为邹书记曾经与母亲是战友,他们一起闯过敌人的封锁线,在一个战壕里与敌人较量过,也是生死之交的老同志,所以在工作中母亲哪儿做的不到位,他会毫不客气地批评她,(文革期间也不止一次地保护我的父亲和母亲。)军令状立下了,那可不是儿戏,一个共产党员说话要落地有声。回到县委天已经黑了,寒风裹着细小的雪花飘洒着,邹书记问母亲:“到我家吃点热饭再回吧,我家近点,你嫂子可能早把饭做好了,你吃了饭再回家。”母亲说:“我哪有心思吃饭,你赶紧给我备辆车送我去南京军区,我去求我以前的老首长帮帮咱们,让他从部队调拨粮食,算是地方政府跟部队借的,先解决一下燃眉之急,以后庄稼丰收了再如数还给部队。”邹书记说:“原来你不是胡夸海口呀,你心里算盘早打好了呀?我批评错了,国芬同志我向你道歉!”母亲说:“老邹,道什么歉?我哪有闲心跟你在这扯白话,你快点给我备车!”邹书记说:“那也不能饿着肚子去南京吧?”这时母亲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笑容大声说:“切,小看人啦,到了南京,老首长、老战友那么多,还能不让我吃饱?我现在不吃,把肚子留着,到军区再可劲吃一顿!”。不一会,县委的车来了,母亲立马上了车急驰而去。到了南京军区后勤部,母亲几经周折才见到老首长王希元将军。母亲见到王将军着急忙慌地说:“这么多年没见着你,今天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我是有急事求你呀。”然后母亲把工地上民工由于缺粮,民工忍饥挨饿出工,工程进度缓慢等等一切情况如实做了汇报,希望老首长能给予帮助,先从军区后勤借一部分粮食,等史河修好,迎来了大丰收,一定把借的粮食如数还给部队。王希元将军说:“没问题,支持地方建设是应该的,战争年代我们能取得胜利,也多亏了地方上老百姓们的大力支持,现在老百姓忍着饥饿还要兴修水利,我不能袖手旁观,军民如鱼水!你先代表地方政府给军区打个欠条,我通知后勤战士们用军车给你把粮食送到工地。”母亲激动地说:“谢谢老首长!我代表皖西的老百姓谢谢你!”王将军说:“不用谢谢我,谁让咱们都是共产党人呢?先借一部分给你们地方,吃完了再来借,军民团结一致可以把困难时期度过去。国芬哟,咱们一别就是10年呀,我一直在打听你在地方上工作和生活的情况,群众口碑满好嘛,你聪明机智,办事果敢,女中丈夫哟!”母亲被老首长一番赞美高兴得合不拢嘴。很快,浩浩荡荡几十辆装满大米的军用大卡车开往工地。等到了大顾店工地,车刚刚停稳,民工们看见这么多大米,一个个高兴的欢呼起来:“这下子饿不着俺们了……”。母亲的同事们也围拢过来“程大姐,程大姐”喊个不停!邹立汉书记激动地一把拉着母亲的手称赞道:“兴修史河之前我和地区赵子厚书记点你的将没点错呀!赵书记好眼力!战争年代你是一名好军人,和平建设时期,你又是一位优秀的干部,很荣幸能跟你在一起工作这么多年!你是我的好帮手哟!”


在三年自然灾害中,母亲负责的工地上没有因饥饿死一人。那时候国家很穷,施工没有机械,连平板车都没有,老百姓用铁钎、铁锹开道,靠肩挑筐抬和战天斗地的精神,终于把润泽万顷的史河修造成功。如今淮河两岸稻花千里香,淮河儿女们兴修史河的精神永存史册!
文/曙光
再见史河寻旧影,
越穿百里灌农耕。
那年号子震寰宇,
今岁高粱透玉莹。
工友修渠咽菜饼,
母亲果敢立军令。
夜行千里借粮返,
同事欢呼大姐程。

(作者备注:这篇文章是根据母亲生前口述所写,由于年代久远,也由于母亲已经去世,有的地方可能会出现纰漏,请读者们原谅!)
浏览: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