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情长
1949年,随着西南战役胜利的号角吹响,大伯爷所在部队高唱凯歌,奔赴新的驻防地——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西南边陲,在迎来解放后,又因部队的到来,开启了一段军民共建的热血新篇。
部队刚扎营,大伯爷就被哈尼族独特的风情吸引:错落有致的蘑菇房,身着靛青色服饰、佩戴精美银饰的哈尼族人,还有那山间回荡的悠扬 “哈巴” 调。但他也留意到,这里交通闭塞、民生艰苦,一股使命感在心底油然而生。
清晨,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山间雾气,部队的训练就已开始。口号声震彻山谷,战士们进行着刺杀训练,寒光闪烁的刺刀在空气中划出凌厉弧线;负重越野时,大家沿着蜿蜒山路奔跑,汗水湿透衣衫,却无一人掉队。哈尼族的孩子们常常围在训练场边,眼中满是好奇与崇拜,模仿着战士们的动作。
训练之余,军民共建工作火热开展。部队帮助村民修筑梯田,这对擅长军事作战的战士们来说并不轻松。大伯爷和战友们虚心向哈尼族老乡请教梯田修筑技巧,如何平整土地、垒砌田埂,一点点摸索。休息时,战士们与村民围坐在一起,品尝老乡带来的糯米粑粑、烟熏腊肉,听他们讲述哈尼族古老的传说,像勇敢的先祖如何开辟梯田、战胜自然。大伯爷和战友们积极投入到军民共建的工作中。他们帮助村民修缮房屋,那些破旧的土坯房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变得坚固又温暖。村里的老人张阿公,看着焕然一新的家,满是皱纹的脸上绽放出感激的笑容,拉着大伯爷的手,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道:“解放军好啊,感谢你们让我们有了好房子住。” 下图为现今的墨江
为增进交流,部队办起了识字班,哈尼族青年踊跃参加。大伯爷耐心教他们读写汉字,黑板上写着 “军民团结一家亲”,青年们跟着念,努力纠正发音。而到了传统节日 “苦扎扎”,部队与村民一同庆祝。战士们学跳铓鼓舞,起初动作笨拙,引得村民阵阵欢笑,在村民的热心指导下,渐渐也有了模样。大家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引发泥石流,危急时刻,部队迅速响应。大伯爷带领战士们冲在前面,帮助村民转移物资,背着老人和孩子撤离危险区域。哈尼族村民也自发组成后勤队,为战士们送来食物和水。经过连续奋战,成功化解危机,军民之间的情谊在这场考验中愈发深厚。
在军民共同努力下,墨江逐渐变了模样,在共同建设边疆的日子里,大伯爷和战友们见证了墨江的变化。新修的公路贯穿山间,带来外界的物资与信息;学校里书声琅琅,培育着哈尼族的未来希望;医疗条件改善,村民们不再为病痛发愁。大伯爷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欣慰,这片土地已成为他心中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而军民共建的故事,也将在墨江的山水间代代流传。
父亲的公安岁月
1958年,时代浪潮翻涌,我的父亲告别了部队,转业到地方。起初,要将他派往耿马县武装部,但父亲和几个战友合计之后,做了个改变人生轨迹的决定,转而投身临沧地区(现临沧市)公安处,就此开启了一段满是惊险与担当的从警岁月。
在公安处的工作渐渐步入正轨,父亲抽空回了趟山东老家,在广饶县广饶镇东李村,迎娶了我的母亲。婚后,母亲随父亲来到临沧,在临沧机械厂找到了工作,一家人的生活平淡且温暖。可惜好景不长,机械厂经营不善解散,母亲失了工作。但生活的坎坷没能压垮他们,很快,哥哥临安在临沧出生,新生命的啼哭为这个家带来新希望。
父亲的工作忙碌又危险,常下乡办案,镇康县南伞镇边境和耿马县孟定镇边境是他最常去的地方。这些边境地区情况复杂,走私、偷渡时有发生,父亲总是冲在一线,风里来雨里去,一心守护一方安宁。
有一回,父亲接到情报,一伙走私犯准备趁着夜色偷运一批违禁物品越境。行动当晚,月色暗沉,父亲和同事们提前埋伏在边境线附近一处隐蔽的草丛里。潮湿的地面让蚊虫格外活跃,不一会儿,大家身上就布满了红肿的包。身旁年轻的小张忍不住低声抱怨:“这蚊子太毒了,等抓住这些家伙,非得好好出口气!” 父亲瞪了他一眼,压低声音说:“别出声,盯紧了,任务要紧!”
不知过了多久,几个鬼鬼祟祟的身影出现在视野里,他们推着装满货物的手推车,小心翼翼地朝着边境线靠近。就在他们即将越过界碑的瞬间,父亲一声令下:“行动!” 众人如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走私犯们吓得惊慌失措,四处逃窜。父亲眼疾手快,一个箭步上前,将带头的走私犯扑倒在地。那人还试图反抗,父亲死死按住他,大喝一声:“老实点,跑不掉了!” 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斗,走私犯们被全部制服,违禁物品也被成功截获。
还有一次,在孟定镇边境处理一起偷渡案件时,父亲遇到了难题。几个偷渡者拒不交代幕后组织者,审讯室里气氛凝重。父亲坐在审讯桌前,紧紧盯着对面沉默不语的年轻人,耐心说道:“我知道你可能是被人蒙骗了,但你得明白,偷渡是违法的,只有配合我们调查,争取宽大处理,才是唯一的出路。” 年轻人依旧低着头,一声不吭。父亲没有放弃,继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你想想你的家人,他们知道你干这种事得多担心?要是因为你不配合,判了重刑,他们得多伤心。” 终于,年轻人的心理防线被攻破,交代了背后的组织和偷渡计划。
在公安处工作期间,父亲还参与了那场意义非凡的中缅联合勘界事件。当时,为准确划分国界,确保边境长治久安,中方与缅方携手合作。
勘界工作初期,困难重重。父亲和同事们背着沉重的测绘仪器,穿梭在深山老林里。密不透风的丛林中,蚊虫成群,
每走一步都无比艰难。同行的小姜忍不住嘟囔:“这地方,简直不是人待的,这得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任务啊。” 父亲拍了拍小姜的肩膀,语气坚定:“咱们肩负着国家的使命,这点苦算得了什么?咬咬牙就过去了。”
在一次与缅方工作人员的小组交流会议上,语言不通成了大问题。缅方代表连说带比划,可我方人员还是一头雾水。这时,父亲想起自己在部队学过一点缅语,他鼓起勇气,用生疏的缅语和对方交流,虽然说得磕磕绊绊,但好歹能勉强沟通。会议结束后,领导赞许地对父亲说:“关键时刻还是你行啊,平时多学一点东西,关键时候就能派上用场。”
勘界过程中,也有一些心怀不轨之人试图干扰。有一次,几个形迹可疑的人在勘界区域附近徘徊,父亲和同事们立刻警觉起来。父亲大声喝问:“你们是什么人?这里是勘界区域,无关人员不得靠近。” 那几个人却满不在乎,还试图挑衅。父亲和同事们毫不退缩,迅速将他们控制住。经调查,原来是被境外势力收买,企图破坏勘界工作的。成功化解这次危机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完成勘界任务的决心也更加坚定。
历经无数个日夜的艰辛,中缅联合勘界工作终于圆满收官。这段经历,成了父亲人生中最难忘的回忆,也成了他时常讲给我们听的英雄故事。他把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那些在边境线上奔波的日子,是他生命里最闪耀的勋章 。
岁月长歌:新城农场的坚守与温情
1963年,怀揣着建设与改造的使命,我的父亲来到云南省新城农场,也就是如今的临沧监狱(云县)任职。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将成为他挥洒热血与汗水的地方。初来乍到,父亲就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工作,身为支委之一,又先后担任各中队队长,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好似不知疲倦。在他心中,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那份对职责的坚守和对事业的忠诚,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与他共事过的人的心中。
每天,当其他人还在享受饭后的片刻悠闲时,父亲已经匆匆迈向队里。他的身影穿梭在各个监区,时而严肃地检查犯人的劳动进度,时而耐心地与犯人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在管理过程中,遇到偷懒耍滑的犯人,父亲总是先严厉批评,再苦口婆心地劝导,让他们明白劳动改造的意义。他常说:“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我们的职责就是帮助他们改过自新。” 他的公正与耐心,赢得了犯人们的敬畏与尊重。
那时的新城农场,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甘蔗林随着微风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稻田里,水稻在阳光的轻抚下泛起金色的涟漪;果园中,荔枝树枝繁叶茂,果实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香甜的气息;西瓜地里,一个个圆润的西瓜若隐若现,等待着人们去收获。
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我们的小家也逐渐热闹起来。姐姐疆蕊、我东文和弟弟东云相继出生,为这个平凡的家庭带来无尽的欢乐。母亲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为了补贴家用,她四处打零工。在甘蔗地里,她拉着甘蔗脚叶,那瘦弱的身影在炽热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坚韧;进行大培土时,她不辞辛劳,一锄头一锄头地翻着土,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拔秧的时候,她弯着腰,双手在泥水中不停地忙碌,丝毫不在意蚊虫的叮咬;到了甘蔗收获的季节,她又忙着削甘蔗,那熟练的动作让人赞叹不已;花生成熟时,她在花生地里拔花生,一颗颗饱满的花生被她从泥土中挖出,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后来,母亲和许多家属进入农场加工厂,学会了缝纫和加工面条等手艺。退休后,她开了小卖铺,亲切和蔼的她被附近小孩尊称为 “马奶奶”。
记得有一次,家里准备盖一座小房子,需要用到瓦片。父亲当时负责管理砖瓦厂,若是换做他人,或许会顺手从厂里拿些瓦片回家。可父亲却不这么做,他深知廉洁自律的重要性,哪怕是一片小小的瓦片,也绝不能公私混淆。他支付了烧费了不要的废瓦片的费用后,才将其拿回家。这件事虽小,却在我们子女心中种下了正直与廉洁的种子。
父亲不仅工作出色,还担任过家属队队长。在他的带领下,家属队的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他关心每一位家属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父亲的付出让家属们感受到温暖,也让整个农场的氛围更加和谐。
时光匆匆,转眼间到了魏政委退休的时候。魏政委在农场(监狱)工作多年,为这里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父亲和同事们送他回河南老家。一路上,大家回忆着过去一起工作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分。到达河南后,父亲和同事们帮魏政委安顿好一切。
返程前,父亲特意去了天安门。站在雄伟的天安门广场前,父亲心潮澎湃。他望着庄严肃穆的天安门,回想起在新城农场工作的日日夜夜,那些辛勤付出的岁月,那些与同事们并肩作战的日子,那些帮助犯人改过自新的瞬间,都如同电影般在脑海中浮现。他深知,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都留在了那片土地上,他为自己能在那里奉献感到无比自豪。此时,他的心中满是对过去岁月的感恩,对未来生活的期许,他知道,那些在新城农场的日子,将永远是他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
在新城坝的这片土地上,我们一家人度过了无数个难忘的日日夜夜。农场离县城四公里,这段距离见证了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承载着我们一家人的回忆与情感。岁月流转,那些在新城农场的日子,成为了我们心中最珍贵的财富,永远熠熠生辉。
暮年情长,归乡寻根
时光匆匆,大伯爷和父亲在各自的岗位上奉献了一生,终于迎来了离休的日子。大伯爷一家在多年的边疆生活后,举家迁回了山东广饶县干休所,回到了故乡的怀抱。而父亲副处离休后,也开启了悠闲又充实的晚年生活。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父亲领着我、哥哥和姐姐,踏上了前往墨江县看望大伯爷的旅程。那时的墨江,依旧保留着我们记忆中质朴又亲切的模样。大伯爷看到我们,脸上满是欣喜,皱纹里都藏着笑意。
一天,阳光正好,大伯爷提议一起去后山打柴。我们沿着熟悉又陌生的山路前行,山林间的鸟鸣清脆悦耳,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大伯爷和父亲走在前面,回忆着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的点点滴滴,我们几个孩子则在后面嬉笑玩耍,偶尔去追逐一只蝴蝶,或是捡起一片形状奇特的树叶。到了打柴的地方,大家分工合作,不一会儿,就收获满满,扛着柴,哼着小曲儿下山回家。
父亲离休后,在自家的小菜园里忙活起来。园子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和水果,青瓜挂满了藤蔓,西红柿红彤彤的,果香四溢。父亲时常爬上树去摘青瓜,那灵活的身手,全然不像一位老人。他还热心地帮周围的大婶们修理电饭煲等电器,邻里之间,都对父亲称赞有加。
1994年,组织上给了父亲一次回乡探亲的机会,父亲带着我踏上了归乡之旅。我们先抵达西安,短暂停留后,便马不停蹄地前往老家广饶。一到干休所大伯爷家,大娘就忙里忙外,做了满满一桌丰盛的饭菜。可我却因为水土不服闹起了肚子,但在这热闹又温馨的氛围里,我还是不好意思地端起酒杯,喝了一点酒。办工厂的三姐夫还请我们到馆子吃了一顿饭,难忘深情。
随后,我们来到西马村老家,二伯爷早已等候多时。他领着我们在城里四处逛,我们在他儿子明哥和华东哥家,分别住了几天。在明哥和华东哥家,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每天都充满欢声笑语。
父亲还带着我在村子里漫步,走到一条小河边,河水清澈见底,能看到小鱼小虾在水底游来游去。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麦田,微风拂过,麦浪翻滚,泛起层层金色的涟漪。而当我们望向遥远的地方,曾经熟悉的低矮房屋早已不见踪影,一座现代化的新城正在拔地而起。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宽阔的马路上车水马龙,商场、写字楼错落分布,到处洋溢着蓬勃的发展气息。
这次归乡,是亲情的团聚,也是对根的追寻。故乡的土地不仅承载着家族的记忆,更见证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尽管岁月流逝,但亲情的温暖与故乡的巨变,都深深烙印在我的生命里,成为我一生的珍藏。
历史意义与家族荣誉
马家兄弟的经历是千千万万普通战士的缩影。他们的参战轨迹贯穿刘邓大军从战略反攻到全国胜利的关键阶段,见证了军民一心、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家族保留的立功证书、行军笔记等物件,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珍贵载体。
马家军精神的精神内核与时代意义
马家军精神根植于家族几代人的革命实践与边疆奉献,以“忠、勇、勤、廉、毅”为核心,体现了北方世家南迁戍边的历史担当与跨代传承的家国情怀。
1. 忠——赤诚报国,使命传承
前辈随二野四兵团刘邓大军南下,投身解放事业,扎根云南沧源、墨江等边疆要地,将忠诚镌刻于革命与建设的每一步。几代人在各领域获得表彰,延续了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忠诚,展现精神血脉的生生不息。
2. 勇——无畏担当,戍边卫国
从解放战争到守卫阿佤山险境,马家子弟以军人血性直面艰险。作为排长、团政委,他们在军事斗争与边疆维稳中彰显英勇,以血肉之躯筑起边疆屏障。
3. 勤——扎根热土,建设不息
从战火硝烟到拓荒边疆,家族几代人以实干书写奉献。前辈在普洱、沧源等地奠基,后辈在各战线勤勉耕耘,将“北方世家”的坚韧融入南疆沃土,以汗水浇灌发展之花。
4. 廉——清风正气,克己奉公
虽未明言,但军功章背后的清廉底色不言而喻。作为基层指挥员与政工干部,严守纪律、廉洁治军是履行职责的根本,为边疆军民树立了德行之范。
5. 毅——铁骨铮铮,百折不回
面对佤山峻岭、边陲闭塞,数十年如一日坚守,以毅力克服地理隔绝与文化差异。后辈承袭父辈坚韧,在各领域直面挑战,诠释了“北方硬汉”南疆立业的恒心。
精神内核与时代意义
马家军精神是革命基因与边疆实践的结晶,从战争年代的“忠勇”到建设时期的“勤廉毅”,展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需求的深度交融。这种精神不仅是家族荣光,更为新时代边疆治理与家国奉献提供了价值坐标——忠诚铸魂、勇毅破局、勤廉立身,在代际接力中书写永恒的爱国诗篇。
跋
当我着手书写父亲和大伯爷的故事,本以为只是将他们的经历如实记录,却未曾料到,每挖掘一段往事,都像是打开了情感的闸口。那些征战戍边的岁月,黄沙漫天,枪林弹雨,他们以青春与热血,守护着山河。而战后回归生活,生活的琐碎与艰难并未放过他们,依旧步步紧逼。
在创作过程中,无尽的悲伤与奔涌的泪水常伴我左右。这些情绪,不只是对他们所经历苦难的悲悯,更是对家族传承的敬畏。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两个人的历史,更是一个家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写照。
如今作品完成,心中五味杂陈。希望这本书能让更多人看到,那些平凡人在时代浪潮下的坚守与抗争。也愿这份家族记忆,能如永不熄灭的火种,在岁月长河中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