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华回忆“少共国际师”

Admin 发表于2016-05-03 19:27:56
我们就是“少共国际师”,
九月三日在江西誓师出征去,
……
坚决的果敢的武装上前线;
……
最后的一滴血为着新中国。
  ——摘自《少共国际师歌》
“少共国际师”成立于一九三三年九月三日。那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对我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被粉碎以后,正纠集它所能调动的兵力,准备向我发动第五次进攻。天空被阴云笼罩,形势十分严重。“紧急动员起来,保卫革命根据地”成了红军和根据地人民的战斗口号。根据地里掀起了炽烈的扩军运动,青少年的参军更是热火朝天。父送子、妻送郎,整排、整连、整营地武装上前线。在这轰轰烈烈地参军热潮中,先后就有七个少先队模范团涌入了红军,相继成立了“工人师”、“兴国模范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为了满足根据地青少年的革命要求,决定成立“少共国际师”。这一决定公布后,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热烈拥护和响应。兴国、瑞金、宁都、长廷建宁等县的广大青年团员和少先队员们,在各地团委负责干部的带领下,高举红旗,手拿梭镖、长枪,成群结队地向宁都集中。不到三个月,就有一万多人参加了“少共国际师”,其中青年团员占百分之七十以上。九月三日,“少共国际师”便在宁都正式成立了。
“少共国际师”成立以后,就开赴石城,开始了紧张的战斗训练。开始,我们的武器几乎全部是战士们各自带来的红缨枪和大刀。恰巧红三军团打下了福建的沙县,消灭了敌人一个师,就用他们缴获的武器,装备了我们。有了新武器,大家的学习情绪就更高了。经过短短的一个月,战士们便基本上掌握了射击、投弹、刺杀等技术。这时候,第五次反“围剿” 已经开始,于是“上前线去”、“粉碎敌人的进攻,保卫土地革命利益”已成为战士们一致的呼声。十月初,年青的“少共国际师”便开赴北线,接受了一次艰苦的战斗洗礼。
当时,敌人采取了碉堡政策,以绝对优势的兵力,依靠着坚固的碉堡,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从四面八方向我进攻。党的“左”倾机会主义者,在这种情况下,错误地采取了单纯防御的方针,要红军与敌人死打硬拚,打消耗战。因此,当北路蒋军以三个师的兵力向建宁前进时,“少共国际师”便奉命配合五军团十三师在黎川城附近的将军殿扼守隘口。敌人的步兵,每次都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我猛扑。这种对峙的攻防消耗战斗,对我们装备很差、粮弹不足的红军来说,尤其对我们新成立的部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虽然我们的战士都是以共产主义精神培育起来的青年,战斗中,表现了无比的英勇顽强,敌人每前进一步,都要遭到严重的打击,每天前进不到几公里,但我们花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大的。使我永远不能忘记的是:一九三四年四月的团村战役。
这天,敌人以三个师的兵力,从早上七八点钟,就向我发动了进攻。我五军团十三师负责在德胜关正面抗击敌人,三军团从敌人右翼、“少共国际师”和三师的一部分从敌人左翼箝击敌人。经过多次反复冲杀,最后终于将敌人的三个师全部打垮了,并把他们歼灭了一部分,缴获了许多胜利品。
战斗快要结束的时候,恼羞成怒的敌人又派飞机向我军阵地轰炸、扫射。这时候,夕阳已快落山,我和吴高群同志正在师指挥所旁的一棵大树下观察敌情。忽然一颗炸弹在附近爆炸,吴高群同志的头部和腰上负伤七八处。但他还是不肯下去。当我们把他抬到绑扎所时,已经无法救治了。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亲爱的战友,我大概不行了,不能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共产主义事业要全靠同志们去完成。希望同志们为我们‘少共国际师’争光,为我报仇1说完,便和我们永别了。吴高群同志参加过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牺牲时只有二十三岁。他是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也是位年青勇敢的指挥员。他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是他的英雄榜样,却永远活在“少共国际师”每个指战员的心里。我们没有辜负他的嘱托,全师掀起了更高的歼敌热潮。在七月二十一日的大脑寨战斗中,敌人集中了六个团的兵力向我阵地猛扑。我们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格斗。经过反复冲杀,终于挫败了敌人。在以后的十几次防御战斗中,“少共国际师”也都打得非常英勇顽强,和其他红军部队一样,树立了良好的战斗作风。
一九三四年初秋,“少共国际师”配属三军团指挥,参加了驿前战役。
八月三十一日,陈诚以最精锐的五个师,在国民党中央炮兵团的配合下,向我发动了空前猛烈的进攻。驿前战役历时一个多月,战斗异常激烈。在这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中,“少共国际师”又一次得到了锻炼。
部队一面作战 ,一面还要修碉堡、挖工事。不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大家都露宿在阵地上、战壕里。生活也极为困难,几个月闻不到肉味,油、盐也很少吃到。没有菜吃,白天就在阵地上挖竹笋,拔野菜,晚上点上火把到水田里捉泥鳅,拣田螺。长期睡在战壕里、碉堡里,很多人生了疥疮,染上疟疾。没有药品,就用硫磺加上石灰水煮沸,给生疥疮的同志擦洗,自己采集草药为患疟疾的同志治疗。战士们由于过度疲劳,营养不足,体力大大下降,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叫苦。相反地,上下之间,同志之间更加发扬了高度的阶级友爱,互相关照,互相鼓励,团结得好像一个人。根据地的人民对我们也给予了大力的帮助,送草鞋,送黄烟,派人到部队来慰问,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
最困难的要算是弹药。由于连续战斗的消耗,得不到补充,每人十发子弹早已打光了。谁要是有一两颗手榴弹,简直看得像宝贝一样。为了弥补弹药的不足,战士们想了许多打击敌人的办法:阵地前沿布满了锋利的竹钉,筑起一道道鹿砦,阵地上堆着大量的石头和一截一截圆木。战斗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面:敌人向我轰击时,我们都隐蔽在工事里,不还击,当他们进入我设有竹钉的地带时,忽然杀声四起,圆木、巨石滚滚而下,直奔敌群。趁着敌人惊慌混乱的一刹那,我们便端着刺刀冲了上去,把敌人击退。
有时候,敌人缩在乌龟壳里几天不露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想办法把敌人逗引出来,在野外消灭他们;或者派出侦察员到敌人后方去捉俘虏,袭击、扰乱他们。一次,师侦察连长化装成敌人的副官,混到敌人驻地附近,正碰上敌人的一个司务长和两个采买人员在捉老百姓的鸡。我们的侦察连长立刻喝问道:“你们是哪一部分的,为什么到我的防区来捉鸡?” 三个家伙见“副官”气势汹汹,吓得目瞪口呆。侦察连长把他们训斥了一顿,又命令他们跟着走。快走到我军的警戒线时,他把帽子一脱,自问自答地说:“你看看我是什么人?老子是红军1三个家伙听到“红军”二字,便吓酥了骨头,跪在地上连连求饶。像这种神出鬼没机智歼敌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
部队虽然无比的英勇顽强,灵活机智,但这并不能挽救错误路线所带来的失败。敌人步步逼进,根据地一天天在缩校最后,不得不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为了掩护军团主力转移,我们“少共国际师”又在石城一带与敌展开了激战。经过连续苦战,原有一万多人的部队,只剩下了五千多人。
一九三四年十月十六日夜晚,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最后离开了中央根据地,开始了长征。那时候,我师改归一军团建制,担负掩护军委机关纵队的任务。
我们从江西出发到贵州,冲过了敌人四道封锁线。在这些封锁线上碉堡林立,敌人用钢骨水泥筑起了防御工事,还布下了层层的队伍,构成了绵密的火网,形成了对中央根据地的包围圈。我军迅速通过了赣江,占领了城口,接连冲过了第一、第二道(在赣南粤北之间)封锁线。十一月十三日我军先头部队攻占了宜章城以后,我们就掩护军委机关纵队以强行军连续通过了第三道封锁线。这样就引起了敌人的严重注意。湘桂道上,一片崇山峻岭,蒋介石四处抽调的几个纵队已经赶到,对我们前阻后截,打算趁我们渡江之际,一举消灭我们。即将到来的激战,对我们担任后卫的部队是一个严重的考验。
湘西十一月,阴雨连绵,河水骤涨。湘江上游的水面虽然不宽,但水深过顶,不好徒涉,渡口又只有两座新搭的浮桥。为了掩护军委机关纵队和其他主力部队渡过湘江,我们开始在湘西延寿圩一带抗击湘敌四个团的追击。接连打了几天,等大家过去以后,追击的敌人已经逼近了,而且集结在全州和桂林两地的敌人,拚命地沿着湘江西岸向我们出击,企图强占湘江渡口截断我军。当时的情况是十分紧急的,军团交给我师的任务是阻击敌人,掩护主力渡湘江,通过全州、桂林公路的第四道封锁线。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们曾派出了一个团,直扑全州城东南的鲁塘圩,配合已渡江的红五团佯攻牵制全州敌人,另以两个团和尾追的敌人死打硬拚,保卫湘江界首地段渡口。一连几昼夜的激烈战斗,战士们都打红了眼,饭也吃不下,水也喝不进,在浓密的炮火下,用刺刀和手榴弹等待敌人。从早上直打到黄昏,敌人不敢靠近我们。十二月一日下午,全州、桂林两路的敌人,沿湘桂公路向我军渡江地段猛攻,到天色快黑的时候,相距我们的渡口不过三公里了。这时情况十分紧张,我师有被敌人切断的危险。当我们率领师的主力从咸水圩渡江以后,忽然发现一个团没有过来,而敌人却快逼近渡口了。这真把我们急坏了,可是当我们翻越了上下几十里的大王山,到达油榨坪集结的时候,原来那失掉联络的一个团也已英勇地抢渡过湘江,冲破了敌人的包围,并在当晚以强行军赶上了师的主力。
冲破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翻过险峻的越城岭,过了通道城以后,便分成二路前进。一路以四十三团为右翼于十二月二十五日攻占湘桂公路上的镇远城,歼敌一个营,担任对湖南方向敌人的警戒;我师的主力为左翼,经过大苗岭向北挺进。
在迎接一九三五年到来的时候,红军先头部队渡过了乌江天险,以战斗的胜利庆祝了新年。元旦那天,我们和一师的部队会合在余庆城。进入黔北之后,我师就经遵义、桐梓到达了松坎,担任四川方向的警戒。
这时候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错误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改变了过去的不利局面,使中国革命走向新的胜利。遵义会议以后,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便于机动作战,全军进行了整编,“少共国际师”和红一军团合并,继续北上抗日。这时候,这支平均年龄不满二十岁的队伍,已经过了一年半的艰苦战斗的锻炼,尽管在错误路线的领导下,部队曾遭受了许多挫折,但是,“少共国际师” 这个光辉的名字和她的革命的战斗传统,却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谁在收藏
浏览:1970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