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刘振才(五)

柳桂香 发表于2016-05-07 00:47:26
一九六一年调江西省军区上饶军分区任后勤部长。
【最后一次与你爸交谈,我发现他在谈到过去的事时,不仅口齿思维清楚,眼里还闪现一种光亮。当我问到他“春浦门(上饶老城门)”是何时拆除、护城河是何时填掉时,他说那大概是62-64年,他那时任后勤部长,把靠军分区的这一段护城河,两头一堵,养起了鱼。涨大水时,河里的鱼也被冲了进来,“呵呵,鱼那个多啊,鲤鱼、鲫鱼、乌鱼、脚鱼,大丰收,家家分鱼”,那眼里充满自豪感。
62-64年,正是物资匮乏的年代,很多单位都在自办农场,以补不足。你爸能想出利用废弃的护城河养鱼,实在是一高招,也体现了他的农民本质——民以食为天嘛。要知道,无论哪个年代,占着官位不作为的官员实在不少见。
我突然明白我老爸和你老爸之所以走得近,恐怕不仅是老乡关系,而是有“大办农业”的共同语言。(写这一段给我的商建荣,她父亲是37年参加抗战的老战士,生前任上饶行署副专员)】
一九六九年任上饶军区副司令员。
{地区工作回顾
一九七零年,上饶地区成立了以上饶军分区王瑞卿为书记的地委领导班子,行政办事机构为“三部一办”(即政治部、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保卫部,办公室),这“三部一办”的领导均由上饶军分区的领导兼任。一九七零年六月,我被任命为中共上饶地委常委兼“抓促部”书记主持“抓促部”日常工作,直接负责全区的经济建设工作,直至一九七四年八月为止。在任期间主要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解放启用了一大批老干部。根据中央要求各地迅速组建“老中青”三结合的领导班子的精神,中共上饶地委迅速启用了一大批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和“下放”的老干部,把他们结合到各县,如地直各部门的领导班子中,并让他们担任主要领导职务,解决了分区政治、经济建设中缺乏有能力的领导干部的难题。
二是狠抓经济建设工作,尽快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按照中央的精神,全国各地开展了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运动,简称“抓革命促生产”运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恢复国民经济、促进工农业生产的浪潮。
在“抓促部”工作的四年中,带领全体干部职工,举全区之力,投入大量资金,新上了许多项目,上饶地区的国民经济如工农业生产出现了恢复快、生产好的大好局面。
婺源段莘水库、乐平共产主义水库在这段时间修建,玉山七一水库维修。武夷山——五府山垦殖场这段时间植树造林00000亩,在这些工程上父亲都千方百计给予人力、资金上的优先支持。}
【父亲一到地方工作,就开始注意农林建设。有一次他去铅山检查植树造林,只带了一个警卫员,从武夷山脚一路向上,沿着山间小路一直到深山老林之中,衣服也被树枝划破了。当他们走到一个小山村时,村民看到两个衣衫褴褛的人,还以为他们不是特务就是逃犯。爸爸找村干部了解植树情况,人家不相信他,找来民兵队长反复盘问他们后打电话到县里,铅山县领导是知道父亲的,但是却不敢确定跑到村庄的那个人会是父亲,于是县委书记亲自跑去,一看果然是我爸爸。
村民们说,村庄里面很少有干部上来,这么大的干部还从来没有来过。也就是因为爸爸跑了这一圈,对武夷山林场造林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爸爸说,自己亲自去看看,别人就没法糊弄你。否则国家的钱拨下去了,有的地方沿山边边上,公路两旁栽点树糊弄领导的人也是有的。
这让我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去农村医疗队,有老乡告诉我们,有领导来了,前呼后拥的检查工作,他们把各家的山羊集中起来,关在一个地方,说是发展集体经济,领导们吃过饭就走了,各家的羊再各家领回去。
爸爸他们那时下基层,都是吃住在基层,或者干脆就住在老乡家里,轮流吃派饭,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他才有那么多的农民朋友,个别心数不正的人,想糊弄他,也不是那么容易。】
{一九七四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三九年增长41.8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2.27%、第二产业增长82.24%、第三产业增长59.86%。至一九七四年底止,全区国民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与一九三九年比较,年均增长幅度分别为:7.42%、4.1%、12.75%、9.84%。这些数据显示:尽管当时仍在经历“文化大革命”的磨难,上饶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和工农业生产在这段时间还是得到了全面的、有力的发展和恢复。}
【父亲虽然在地方只是工作了短暂的四年,却建立了很好的干群关系,这些人中有地区和专署的领导,也有县委书记和县长,还有不少林场和乡镇的职工和老乡,甚至还有他们的子女,很多友谊一直联系到现在。】
浏览:122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