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辉烈士传略(1908—1939)

Admin 发表于2016-05-15 20:46:47
   鲍辉(1908—1939),原名鲍继禄,湖北省麻城县鲍家湾村人。抗战初期任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政治部主任。
  1927年11月,鲍辉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成为自卫军战士,同国民党反共势力进行了英勇斗争。黄麻起义后,鲍辉接受组织安排,留在家乡,和隐蔽下来的农民自卫军战士一起破坏敌人交通,奇袭民团武装。1929年,鲍辉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底参加了红四方面军。1932年,鲍辉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先后在红四方面军十一师任排长、指导员、教导员、特派员、师医院政委、独立团政委等职。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1937年,上级组织决定选送鲍辉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
  1938年年初,鲍辉从抗大毕业。为了巩固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决定从延安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充实到山东部队,鲍辉作为其中的一员来到山东。4月,鲍辉和同志们来到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驻地沂水县王庄。领导分配他和杨国夫筹办教导队,杨国夫任教导队队长,鲍辉任政治协理员。
  1938年6月,鲍辉奉命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工作。7月7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在邹平县城召开整编大会,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马耀南任司令员,霍士廉任政治委员,杨国夫任副司令员,鲍辉任政治部主任。
  为了在部队中建立基层党组织,鲍辉注意发展优秀分子入党。他把一些有一定文化水平、政治思想觉悟高,作战中表现勇敢的基层干部和战士吸收到党内;举办支书训练班,讲授支部建在连上和党的基础知识。讲课之前,鲍辉先把根据记忆和笔记整理油印的《支部工作条例》《指导员工作条例》《党章》等教材发给大家,然后进行宣讲。在1938年9月至11月,鲍辉还主持举办了三期军政干部训练队(班),讲授红军的光荣传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到1938年下半年,第三支队各团都建立健全了政治机关。1939年春天,营、连普遍任命了教导员、指导员;有相当一批连队建立了党支部;每个连队都建立了“十人团”,担负起锄奸防特的任务;战士中还组织了“朱德青年先锋队”。第三支队政治工作制度日臻完善。
  1939年3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奉中共山东分局之命,选派了62名干部、战士,去鲁南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和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参加学习的同志计划先到沂水县王庄山东分局所在地,然后再分赴各校。为了确保这些同志沿途的安全,第三支队决定派第十团政委罗文华率领二、三营护送受训学员越过胶济铁路至淄川县佛村,再抽二营的四连和三营的七连组成210余人的护送营,由三营营长吕乙亭带领,继续护送到山东分局驻地。这支护送队伍由去延安汇报工作的鲍辉任总指挥。
  3月27日晚,学员和护送部队从长山县的卫固镇启程,28日拂晓分别进驻淄川县的佛村和井筒西村。这时,坚持淄河流域抗日游击战争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冯毅之营已撤离太河,这一带已被国民党顽军王尚志部占据。为避免发生冲突,八路军先派人与王部取得联系,说明从此路过的意图,王部口头表示可以通过。可是,八路军沿着河滩前行不远,就被阻止。经过交涉,八路军绕过金鸡山,继续前行。当队伍大部聚集在太河镇西围墙外时,王部突然从镇的制高点钓鱼台居高临下,向八路军猛烈射击,吕乙亭营长和一通讯员当场壮烈牺牲。随后,太河镇西门大开,镇内之敌和埋伏在南山、西山、北山上的顽军同时从四面向八路军包抄而来。
  面对顽军的突然袭击,鲍辉怀着民族团结大义,一面命令部队“不要开枪”,一面向顽军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枪口不要对内”。王尚志部根本不听鲍辉的喊话,继续开火。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学员和护送部队270余人,除60余人突出重围外,其余210人被俘。鲍辉腿负重伤,面对顽敌,大义凛然,怒斥顽军背信弃义,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罪行。当天夜里,王尚志在太河镇东北处将鲍辉秘密杀害。鲍辉牺牲时,年仅31岁。
  1986年清明节前夕,在淄博市淄川区太和水库大坝西段南侧建“太河惨案死难烈士纪念碑”,以纪念鲍辉等死难烈士。(吕世忠)
浏览:75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爽鸠
    爽鸠
  • 南之木
    南之木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