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若瑜回顾建立胶东与滨海战略交通枢纽的艰巨斗争:一

Admin 发表于2016-05-16 19:29:28
  1943年7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一一五师)首长决定由胶东和滨海两个军区协同作战,开辟由胶东至滨海的战略交通线,并且创建诸(城)胶(县)高(密)边抗日游击根据地,作为连接两个战略区的交通枢纽。经过胶东、滨海两军区协同作战和诸胶高党政军民团结奋战,历时8个月的艰巨斗争,于1944年2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现在就这场艰巨复杂的斗争作一扼要的回顾,以纪念在这一斗争中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同时增强对于山东军区首长指示的“指导战争要善于捕捉战机、抓住战略关键来组织战役行动”这一重要战争规律的认识。
    胶东半岛位于渤海、黄海之滨,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有众多岛屿作为海上屏障和前哨阵地;有青岛、威海卫等优良军港,形成了对京、津地区的海上门户和关内通往东北的咽喉要道。而且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气候宜人,经济、文化和水陆交通都比较发达,在军事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同我党领导的胶东抗日军民,在胶东地区进行了反复的、剧烈的争夺,形成了长期的、残酷的三角斗争。当时除日军派遣独立第五混成旅团、部分海军和警备队为骨干,配合伪华北治安军第八集团军侵占胶东的城镇、矿山和交通线外,还利用汉奸,组织伪军,建立伪政权,并同国民党顽固派勾结反共,以图控制胶东。据1942年统计,他们侵占了胶东约三分之一的土地,统治和压迫着胶东约47%的人口,使胶东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国民党顽固派则以反正的伪满军赵保原部(改编为陆军暂编第十二师)为骨干,统一指挥胶东区的国民党地方游击部队3万多人,组成“抗八联军”,与日、伪互相勾结,共同反共反人民。
  当时我胶东军区有主力3个团(第十三、十四、十六团)、4个军分区;军分区各辖1个独立团和县、区地方部队及民兵。我根据地面积为16330多平方公里,村庄6700余个,人口295多万;与敌人相比较,总体上还不居于优势。而且我们又远离山东军区(一一五师)主力,突出在胶东半岛。那时从胶东根据地中心到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的驻地滨海区,必须绕道清河区、鲁中区,通过重重封锁线才能到达,时间需要20多天。这不仅使山东军区(一一五师)主力很难及时支援胶东,而胶东丰富的人力、物力、财力也难支援全局。所以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同志把胶东军区比作是“一把没有上在枪上的刺刀”。因此,开辟胶东——滨海的直接交通线,并建立这条战略交通线的交通枢纽,提上了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的议事日程。
  1943年7月,日军独立第六混成旅团调离山东,使其在山东津浦路东的第十二军所辖日军只有34万多人。而伪军却由17万人猛增为20多万人(主要是国民党军队大批投敌所致)。日军兵力虽然减少,但仍进行频繁的“扫荡”和“蚕食”,使其兵力分散,战斗力也较过去削弱,特别是日军机动部队减少,更便于我军作战行动。同年蒋介石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并命令其嫡系第九十二军李仙洲部入鲁,接替原来的山东实力派于学忠,而且把李仙洲所辖第九十二军升格为第二十八集团军,以便统一指挥山东顽军部队。1943年3月上旬,李仙洲部由皖北进入鲁南,提出“驱逐逆流,收复失地”的反共口号,对原属于学忠部的暂十二师(赵保原)、保安第二师(张步云)、新编第三十六师(刘桂堂)等部均编入第二十八集团军序列,同于学忠争夺实力,造成了李仙洲和于学忠的尖锐矛盾。导致于学忠于1943年7月不待李仙洲到达,就利用青纱帐升起,放弃山东战略要点——沂(山)鲁(山)山区和诸(城)日(照)莒(县)山区,撤到皖北。当时李仙洲部入鲁未成,于学忠部又撤离山东,这样,在山东国民党军主力数量减少,地方军一部公开投敌(如张步云的保二师第二次投敌),伪军数量增加;日、伪军也都企图抢占于学忠所放弃的战略要地——沂鲁山区和诸日莒山区。
  分析当时形势,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一一五师)认为,我军如能控制由于学忠放弃的沂鲁山区和诸日莒山区,对于改善我军斗争态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时不我待,机不再来,山东军区首长当即决定,发动与日、伪军抢夺这些战略山区的战役。战役任务以鲁中军区、滨海军区为主,击退进攻的日、伪军,抢占沂鲁山区;在清河军区配合下,打通鲁中区与清河区、滨海区与鲁中区新的联系。并于7月12日电令胶东区派一个主力营插入诸(城)胶(县)边,与滨海军区配合打通胶东区与滨海区的战略联系。对李仙洲部的进攻,在自卫原则下给以歼灭性的打击;对于学忠撤离山东进入皖北的部队给予便利。这是山东军区(一一五师)第一次指挥全军区协同作战的战略性战役。
浏览:68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面向未来
    面向未来
  • 房~~舍得
    房~~舍得
  • 临池
    临池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