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然烈士传略:(上)

Admin 发表于2016-05-16 19:59:23
    周浩然原名周世超,1915年4月21日出生在山东省即墨县瓦戈庄村(今属段泊岚镇)一个大户人家。父亲周助业是一位律师,主持公道,颇有名望。母亲张金玉是一位家庭妇女,为人忠厚正直,口碑甚好。
  周浩然天资聪颖,6岁入村办私塾小学就读,书文皆优。10岁时,被父亲接到青岛北平路小学(今青岛北京路小学)插班读书,不久被选为高年级班长。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中,他都抓紧点滴时间发奋读书,一个学期后各门功课成绩均列班级榜首。
  1927年小学毕业后,周浩然考入青岛礼贤中学(今青岛第九中学)。1929年,他转学到青岛市立中学(今青岛第一中学)就读。在市立中学,在王统照、胡孝澜等进步老师指导下,他开始信仰新的思想和理论,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社会科学书籍和文学名著,走上新文学之路。
  1932年夏初中毕业后,为进一步了解社会、丰富阅历,探求救国救民之路,周浩然毅然冲破家庭束缚,只身赴北平并考入大同中学(今北京第二十四中学)高中部。当时生活异常艰苦,他曾用1元大洋度过1个多月的日子,每天用七八枚钱买不易消化的食物充饥,但他仍然严守学习计划,“每天只睡4个小时,其余全部用在思想的训练和知识的积累上”。他珍惜时间、刻苦读书,达到“一日不读书,便如严冬不着衣”的程度。除完成学业外,他还到国立北平图书馆读书,倾心在知识海洋里遨游,寻求救国救民途径。他默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下大量读书札记和日记,还撰写、创作了大量文章和文学作品。
  1933年1月,榆关(今称山海关)失陷,北平告急,学校关闭。周浩然与志同道合的同学辗转上海,不久考入上海大夏大学附中。在生活拮据的情况下,先是做不缴学费的“偷听生”,后到学校图书馆专心寻求知识。这年春,他收到父亲来信,令其急归。他立即当掉衣被、凑足路费,离开上海回到家乡。在家乡,他与好友切磋文艺理论,探求人生理想,针对时局创作文学作品,编发大量传单、宣传册,传播进步思想,揭露黑暗、唤醒民众。有一天,市委宣传委员、“剧联”党的书记俞启威与青年委员、“左联”党的书记乔天华约见周浩然和于黑丁进行深入交谈,并吸收他俩为青岛“左联”成员。不久,周浩然、于黑丁等人创办“汽笛”文艺社,编辑《汽笛》周刊,还在《青岛民报》开辟《汽笛》副刊。这期间,周浩然立场坚定、思想敏锐、工作积极,崭露出突出的能力和才华。他不分昼夜地工作,用心影、明、觉民等笔名,发表《当》《为了这个》《两种不同的人物》等多篇杂文、评论。他的文章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团结了大批进步人士,增强了广大民众反抗黑暗统治的信心。后来,国民党青岛当局查封了“汽笛”文艺社,并通缉周浩然等人。
  面对险恶的环境,1933年夏,周浩然被迫离开青岛,重返北平大同中学,开始边学习边创作。在学校,他“唯恐一分钟的荒废,辜负了宝贵的青春”,每天只睡4个小时的觉,其余20个小时全部放在思想的训练和知识的搜罗上。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和过度疲劳,这年冬,周浩然患上急性肺炎。身无分文的他当掉全部衣物,被同伴送进北平协和医院。经治疗病情虽有好转,他躺在病床上,不顾医生叮嘱订阅《大公报》,还让同学捎来杂志、书刊阅读。他认为“生命终究不如知识贵重”,出院后每天冒着严寒步行十多里去图书馆读书。后因疲劳过度病情加重,仍坚持抱病苦读和创作。
  1934年夏初,经济南回到即墨家乡治疗、休养。为改变环境并继续求索,10月,周浩然乘船到达南京,与4位朋友住进一家民房,共同生活、学习和研讨。因经济拮据,大家轮流将自己的衣服、被褥等送到当铺,并寻找进一步解决的办法。50多天里,他们过着异常艰苦的生活,有时不得不以水来充饥。有一天,周浩然忍饥奔波极度疲倦,晚上口吐鲜血。同伴把他送进医院,经诊断系肺部血管破裂。迫于生计,不久只好各自回家。周浩然经上海回到即墨家中休养。期间,他系统学习了传统经典,并深入进行思考,思想发生较大转变,下定决心“为真理而奋斗,为正义而牺牲”。
  1935年1月,周浩然秘密联络各校进步学生,开展反对李村中学开除60余名学生的斗争,油印了大量传单并散发到学校。他还起草宣言书,秘密送进市教育局和市长沈鸿烈的办公室。5月,周浩然进入新青岛报社工作,主编文艺副刊《小青岛》。他一面埋头做编辑工作,一面夜以继日地撰写文章,并以“梦熊”“猛士”等笔名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仅一个月内,他就连续发表《介绍傲干》《法租界的惨案》《夜》《给青年作家》《星》《答唐泉东》《漫谈文艺》等十几篇杂文和评论。这些进步文章在青岛新闻界和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后来,不断地受到排挤、打压,无法在报社工作下去,于1935年底辞去报社编辑另谋新生。
  1936年10月,周浩然进入国立山东大学,努力学习探求更多、更深的学问。他惜时如金,博览群书,一个学期后,有7门课程考试成绩列学科榜首。1937年5月,他写完长达3万余字的哲学论文《就个人经验试论知识的起源》。在论文中,他回顾了自己22年的生活和10余年的经验,深切地感悟到:“中国的政治,必须有中国人自己的经验所产出来的理论来改革;中国的兴盛,必须中国人自己的血汗去努力;中国的建设,必须中国人自己的气力去完成;中国的社会制度,必须中国人自己的需要。认清了自己的方向和使命,不顾一切地大胆地去牺牲,后者踏着前者的肝脑,如此前赴后继,不达目的誓不停息地向前干!”
  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周浩然心急如焚,密切关注着事态发展,把卢沟桥地图详细地画在日记本上,每日搜集记录战争动态,对事态变化作出判断。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他立下誓言:“我血性男儿,正宜荷戈奋起,誓死卫国,奋勇杀敌,斯时,民众无第二条路可走,惟洒血疆场,此其时矣。”他和父亲共同商议抗日救国计划,秘密发动、组织抗日力量。11月7日,周浩然等人以强身健体、联络感情为名,组织成立“即墨瓦戈庄第一国术练习所”。后来,又成立了第二国术练习所。(本文据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室、青岛市周浩然研究会编《周浩然烈士专集》整理)
浏览:193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