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张鹏忆爷爷张保夫的抗大一分校生涯

沂蒙红 发表于2016-05-19 10:38:08
 
  爷爷离开我们已经有8个月了,他的音容笑貌时刻映现在我的脑海里。值此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8周年之际,就我的爷爷生前革命、战斗二、三事整理成文,以寄托深刻缅怀之情。  

  我的爷爷张保夫,原名张保祯,山东微山县夏镇人。1922年8月17日,出生于一个亦农亦商之家。4岁入微山县大庙小学就读,8岁转入临城(枣庄市薛城区)铁路学校,后转入滕县张汪镇五所楼懋榛小学就读,其时任校长李文甫为中共秘密党员。爷爷在懋榛小学就读期间逐步接触了进步思想,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周围聚集了如王继德、吴立品、杨津刚、杨津明、邱富润等进步青年。1937年毕业后投考济南东鲁中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彻底打碎了爷爷的求学之梦。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参加了地方青年救国团,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白色恐怖下坚持印刷、散发抗日传单、张贴抗日标语等有组织的抗日活动。由于思想进步,抗日救国工作出色,17岁即任青救团第六团团长。1940年春,爷爷由组织介绍,脱下长衫奔赴山东省莒南县大店镇(115师司令部驻地暨山东省政府诞生地)参加八路军,同期被分配到抗大一分校第七期学习班学习,同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困苦中,磨练钢铁般的意志  

  爷爷在抗大学习期间,既是学校学员又是部队战斗员,常年学习、战斗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沂蒙山区,表现在日常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衣:抗大学员同普通战士一样每人都只有一身棉衣、鞋帽和春秋换洗服装;

  食:抗大学员同普通战士一样,每天的主食多为带皮的草种磨成面摊成的煎饼,高粱煎饼和地瓜干煎饼是改善生活才能吃到的美食;

  住:抗大为锻炼学员坚强的革命意志,住的是村民闲置旧院、草棚或者野外露宿,和衣而卧是家常便饭;

  学:抗大学员在驻地早操后选择在山沟、河滩上露天上课和军事训练学习,要求学员不仅有全面的文化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军事技能;

  行:由于日军、顽匪的封锁和不定期的扫荡,抗大学员和部队经常进行急行军转移,几十里、上百里的山区道路全靠两条腿跑。

  115师战士每人每月1元津贴,抗大学员每人每月1.5元津贴。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学校严格执行部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穿的是粗布衣,吃的是杂粮饭,坚决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严格执行上级命令就是爷爷在抗大学习期间上的第一堂课。抗大用铁的纪律,打造出一支有着钢铁意志般的队伍。

  1940年的春天,沂蒙抗日根据地和敌伪军控制地区随战斗此消彼长犬牙交错,且没有明确的地理界限,因此抗大学员警戒任务尤为重要。在条件艰苦的沂蒙山区,抗大学员每天除坚持学习、军事训练,还要承担夜间值勤站岗,因还不是正式的战士,抗大学员主要是担任固定岗值勤。在一次夜间战斗值勤中,恰逢春寒料峭,又突遇大雨,学员队长在夜间查岗中对上口令走近后才发现,爷爷的棉衣已被大雨淋湿浸透,学员队长立即将蓑衣脱下披到爷爷身上,爷爷几经推让,学员队长冒雨飞奔巡查下一岗去了。虽然浸透雨水的棉衣寒冷刺骨,但是一股暖流从爷爷心间涌遍全身。爷爷冒雨坚守岗位,直到下一岗学员披着蓑衣接岗。为此他受到了学员班的通报表扬。  

                                     战火中,接受血与火的洗礼  

  学习行军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抗大学员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急切地希望尽快学成毕业,分配到抗日前线,但是血与火的洗礼同抗大新学员不期而遇了。

  1941年冬,抗日战争进展到战略相持阶段,各抗日根据地也进入到最困难时期。由于敌人的封锁、清乡、扫荡,各根据地各项生活物资、军事物资极度匮乏,在这种环境之下,根据地的抗大学员积极参加对日寇的反清乡、反扫荡战斗。在抗大学员参加的沂蒙反扫荡大青山战斗中,一次就牺牲了十几名同志,其中就有辛锐烈士。

  在接下来的河阳村对日寇反扫荡阻击战中,抗大学员也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以上是我整理爷爷在抗大学习期间和参加革命初期的历程。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爷爷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革命精神,光明磊落、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时刻激励着我,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和平环境和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浏览:75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放飞梦想
    放飞梦想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