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一分校教员唐国琼(唐涤芬 ,唐浩溢)传略

沂蒙红 发表于2016-06-04 23:13:58
        唐国琼,原名唐涤芬,又名唐浩溢,参加革命后改为“唐国琼”。1921年出生于上海,原籍广东珠海唐家湾。1938年秋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时任政治教员的唐涤芬在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反扫荡突围时光荣牺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1921年,唐涤芬出生于上海。他自幼勤学、聪慧过人,口才很好,会讲上海话、普通话、广州话。1936年自沪返穗就读于广东中山翠亨中山纪念中学,为第二届(即38届)毕业生。唐涤芬是班会主席,学校里突出的活跃分子,才华出众、能写善讲,尤其善于交际、宣传鼓动工作,很受同学们的拥戴。

        “七七”卢沟桥事变,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这时正在纪念中学读书的唐涤芬和学友杨磊(现名杨吕)、杨少白(翠亨村人),这三个只有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受到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及对中国共产党、工农红军和革命圣地――延安的敬仰,萌发了“到延安去”、“去陕北抗大学习”、“到华北前线参加抗战”的强烈愿望与要求。他们辗转努力,取得了地下党的帮助,找到了香港华南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同志),带上由廖承志签名的介绍信,满怀豪情自广州北上,先后经广州、武汉辗转到达西安,找到了八路军办事处的林伯渠。由他们安排从西安到延安的有关事宜。由于连下了几场雨,公路不通车,又不能长时间住在西安,于是唐涤芬等人下决心步行,每天走几十华里,翻山越岭,脚上打起了血泡,备尝艰辛来到陕北洛川,被抗大六大队接纳,成为第八队的学员,时为1938年9月。

      六大队即原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区分三个支队,第八队属第二支队。抗大是一所新型的革命的军事学校,抗大一贯重视政治理论教育,它的主要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员的思想、树立新的人生观。唐涤芬入校后,思想进步很快。大约1938年11月间,改名为唐国琼的唐涤芬由八队副政治指导员胡虹江和一区队队长张良成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唐国琼在队很活跃,他负责八队抗日救亡室墙报组工作,墙报稿件水平很高。1939年初学校受命于党中央到敌人后方去的要求,经过千里行军,东迁晋东南,走上抗日最前线。在毕业前唐国琼提前调出到校本部政治教员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开始在校政教科任干事,后任政治教员。

       1940年抗大一分校再东迁山东,1940年底山东省战工会决定把培训县、区、乡政权干部的任务交抗大一分校二大队担任。并改称建国大队。唐国琼就在大队担任政治教员。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和内容:一、马列主义基本教育,主要讲“社会发展史”、“什么是列宁主义”和“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二、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内容有“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唐国琼讲中共党史和联共(布)党史课目。

     唐国琼还在这一时期写了一个《斯托雷平反动时代》(1907――1910)剧本配合教学任务,主要根据“联共(布)党史”内容而写。斯托雷平是沙皇政府一个所谓“绞手”大臣,对当时工人运动,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坚决执行反动的高压政策和恐怖政策;随着革命由高潮到低潮,列宁转而采取迂回斗争的手段,用事实证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忠于人民、忠于革命,这一时期列宁发展了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论证了哲学的党的原则,列宁还为维护革命的政党,反对取消派、召回派和托洛茨基而进行斗争,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党的学说。唐涤芬二十多岁的年纪,就能写出这样一个剧本,确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才。

     1941年冬沂蒙“大扫荡”,敌人集中了5万多兵力,历时50天,以绝对优势的兵力采取“分进合击”、“铁壁合围”、“层层纵深包围”、及其所谓“辗转抉剔”、“梳篦”、“拉网”等“清剿”战术,对我中心区军民和领导机关、学校、后勤、伤病员、兵工、被服生产单位,在纵深70公里的蒙阴、沂水、费县、临沂之间进行疯狂扫荡。

      根据沂蒙抗日根据地指挥员的部署,抗大一分校和蒙山支队在东西蒙山分散活动。在反合围战斗中,抗大一分校干部、学员士气高昂,斗志顽强,宁死不屈,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在摩天岭一带与敌遭遇的二大队―个连,正、副连长先后负重伤,退下火线后身亡,政治指导员陈田心临危不惧,挺身出来继续指挥拼搏,多次负伤不下火线,最后也以身殉职。政治教员唐国琼在突围时被俘,敌人惨无人道,野蛮地当场用铁丝把他捆绑起来,浇上煤油活活烧死。唐国琼在熊熊烈火中,高呼“打倒日本法西斯”“共产党万岁”的口号,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浏览:159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信号灯
    信号灯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