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妈妈谭梅讲琼崖红色娘子军的故事

秋红 发表于2016-06-26 18:34:44
    《红色娘子军连歌》伴随着影片《红色娘子军》红遍了大江南北,电影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岛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琼崖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的故事。万泉河边、椰子树下,英姿飒爽的红军女战士正在操练……这一切成为人们对海南岛充满传奇色彩的娘子军的美好记忆。1940年,琼崖抗日独立队组建了第二代娘子军。我们的母亲谭梅(曾用名谭娃兰、谭美)就曾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童年时,常听母亲小声哼唱《红色娘子军连歌》, “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铿锵有力且富有海南特点的优美旋律,琅琅上口的歌词,遥远而亲切,至今萦绕于我们耳际。
    母亲在哼唱之后,常常对我们讲起家乡海南,讲起带她走上革命道路的姐姐,讲起娘子军战友……那个年代,海南岛男人大多数下南洋谋生,家乡一年三季的谷物播种、收割及所有的家务劳动,都落在了吃苦耐劳的海南妇女的肩头。在三座大山重压之下的劳动妇女,渴望“翻身”解放,是共产党给她们带来了希望。女战士——柔情与暴力并存的词语,古时花木兰,出于忠孝替父从军,而娘子军为报阶级仇雪民族恨而慷慨上阵。琼纵女战士,与男战士同样,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承受着磨难,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经历着战火的考验。
     母亲的大姐谭秀兰,1918年出生于海南琼山演丰镇罗让村。在母亲不到10岁的时候,我们的外公和舅舅相继在南洋病故,十五六岁的大姨白天辅助外婆承担着种地、织布、织渔网、养家糊口的重任,经常在夜间为共产党传递情报;清晨,从大姨被露水打湿的裤腿上,外婆和母亲猜测大姨是在做地下交通员。几年后大姨被琼山县国民党县兵连连长李良抓住并关押。此期间,党组织指示大姨做李良的策反工作。
     在海南史志上,李良是带有一定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是文昌南阳乡美丹村人,祖上是殷实的南洋商人,家里有房有地;他在广州学过军事,是军事科班。两大革命时期的南阳乡都是共产党组织活跃的地方,党的革命宣传活动对他有一定的影响,且李良性格爽直,有正义感,看不惯社会上官僚恶霸恃强凌弱、鱼肉百姓的行为,不满国民党当局的腐败无能,遂于1935年辞官回乡,在美丹小学任校长,致力于教育;并与秀兰大姨相爱结婚。秀兰大姨对李良的革命生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大姨任南阳乡妇救会主任。1939年2月,日军侵占海南岛。鉴于李良学习过军事,有带兵经验,在南洋华侨中有一定影响力,地下党通过大姨去做李良的工作。于是李良与符致东等地下党员一起,向广大进步青年及开明人士提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力出力”的号召,短时间内南阳乡有120多位男女青年积极报名参军,同时筹集到社会上各种枪支近一百支,与共产党人合作组建了南阳乡抗日游击中队,李良任队长,符致东任指导员。中队进行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三月间参加了琼崖抗日独立队攻打文昌县城日军的战斗,并多次抗击了日军对南阳的进攻,积极配合友军和琼纵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为保护南阳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9年下半年,李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底李良带领的南阳乡抗日游击中队改编为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二支队第三大队第七中队。李良任队长,驰骋琼崖抗日救国战场,成为让敌人又恨又怕的共产党战将。1944年4月4日凌晨,已叛变投敌的警卫员偷袭并杀害了李良与谭秀兰,国民党顽固派残忍地割下他们的首级游乡示众一周。当时,李良才32岁,而大姨仅26岁。海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母亲是在1939年11月由回乡探亲的大姨从家乡带到部队的。那时我们的外婆已经去世,母亲才十三、四岁,不得不寄养在别人家。大姨回乡找到母亲,带着她走了一个多月到达父亲吴克之任大队长的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二大队所在地,大姨对父亲说,把我妹妹留在你队里吧。父亲当时认为母亲岁数太小没同意,于是大姨把母亲带到李良的南阳游击队。
     1940年12月,父亲任支队长的琼崖抗日独立队第一支队根据广大参军女青年的要求,从各部队挑选一部分年纪轻、体质好的女青年27人,组成娘子军排。排长曾玉香,一班长符连英,二班长莫爱莲,三班长谭美(我母亲)。娘子军排经过军事训练后,在支队部的直接领导下,平时担任支队部的警卫工作,有时参加作战。1941年1月,母亲在排长曾玉香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年总队领导机关回琼文后,娘子军排调归总队部领导,负责特委、总队部机关和电台的警卫工作。1941年6月,总队与延安联络的电台由于敌人的偷袭而破坏,娘子军排遂解散,母亲和一些战友就下到大队当看护。在日军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的形势恶劣的1943年,母亲作为政工队员深入农村,宣传鼓励群众增强信心抗战到底。1946年7月,党中央派来的人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将电台带入琼岛,并在琼纵举办了培训班,培养报务员与译电员。自此,恢复了与延安党中央断5年的通讯联络。母亲就是在那时参加培训当上了译电员,海南解放时,母亲说她作为总部的机要秘书是背着一个装密码本的小包、挎着一支小手枪、意气风发地走进海口的。
     在千百里转战穷山野营的年代,身为军人、妻子、母亲多重身份的女战士要付出数倍于男人的艰辛。
     母亲是1942年8月与父亲结婚的。婚后一年多即生下第一个女儿。母亲常常说起那个人见人爱的小女孩,在战斗之余大家争相抱她,逗她玩乐,她也经常被逗得格格笑,给单调、艰苦的军营生活带来了很多欢乐。然而在女孩一岁多的时候得了肺炎,由于条件艰苦、缺医少药不幸夭折。后来,一个被琼纵俘虏的国民党军医看到缴获的战利品中有几箱当时贵比黄金的“盘尼西林”,遗憾地说,如果当时有人懂行,打两针就不至于死了。母亲的第二次怀孕还是在琼纵环境最险恶的时候,为了不让后代再次遭受同样的命运,母亲从第一个月起就开始打胎,足足打了五个月才把胎儿打掉。抗战胜利那天,母亲又生下了一个男孩,父亲和战友们都特别高兴,觉得是双喜临门。然而国民党张发奎部受蒋介石的指令,千方百计阻挠琼纵接受日军投降,不仅如此,还对琼纵进行了穷凶极恶的围追堵截,欲借机消灭琼崖共产党。母亲不得已,刚生了孩子不满三天就要跟着总部转移,幼小的孩子因母亲断粮断水没有奶水,再加风吹日晒没几天就夭折了。母亲自己也因月子中高强度的急行军和没胸的冷水浸泡而几近昏厥,多亏当时林清连长行军中一直搀扶相助,母亲才幸免于难。然而。母亲却从此落下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老年时全身关节变形,时常疼痛难忍。而我们的长兄、父母唯一的儿子就葬送在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军手下。这样的经历,在琼纵女战士中何止一个两个,在最艰难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出生并存活的琼纵后代屈指可数。
    半个多世纪过去,昔日娘子军的斗争业绩已永铸史册,岁月流逝,英雄老去,或许《红色娘子军连歌》会被逐渐淡忘,然而先辈们在几十年奋斗历程中表现出的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万众一心的民族志向是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这种时代精神在新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得以发扬延续,高尚的时代精神与宝贵的民族气质相互交融,统一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凝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请记住她们,烽火岁月中前赴后继的两代琼崖红色娘子军们!(撰文:吴明吴晖吴晓媛吴晓桦吴秋红)
浏览:134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