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父亲赵光炬:三、两袖清风勤政于民

庆雅 发表于2016-06-26 21:52:42
    1950年5月1日,海南解放了。父亲和许多琼崖纵队的战友们都面临着新的革命征程。此后,父亲倾注全身精力投入到建设海南的工作中,他的后半辈人生与海南岛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
    1952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地委成立,组织上委派父亲担任自治区地委第一任书记兼政府副主席。任劳任怨的父亲毫不犹豫的放弃在海口市相对优越的生活,投身于自治区(后改为自治州)的筹建工作。自治州州委和州府选址位于五指山脉的通什镇(现更名五指山市)。自治州建设初期,工作艰巨,生活艰苦,百业待兴。交通、通讯、医疗、教育等基础建设都是从零开始。
    父亲以身作则带领一批自愿到自治州拓荒的干部们进行艰苦的奋斗,当时生活艰苦的程度是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连干部居住的房屋也是以茅草房为多,医院、学校也都是茅草红泥建盖的。我们家几兄妹都是在茅草红泥建成的自治州医院里出生。父亲虽然是州委书记,但他制定了州委干部一律配置小面积的瓦房,干部家属配置茅草房的住房标准规定。我们家也不例外,父亲和母亲住在没有卫生间配置的普通瓦房,我们这些孩子则住在茅草房。这样的住房标准一直延续到1965年。
    上世纪50年代初,五指山腹地的黎族地区保留着一些原始公社氏族制的遗迹,生产模式多为“合亩制”。几乎每一个生产个环节都是原始方式。自治州成立后,对父亲来说,引导自治州的黎、苗族群众结束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1954年10月,自治州第一个黎族合作社——番茅合作社成立了。这是一个只有50多人组成的黎族合作社,但它标志着黎族群众从“合亩制”的低级生产模式进入高级化生产模式。因此,番茅合作社成立的那天,身为州委书记的父亲亲自到场鼓励入社的黎族社员。番茅合作社成立后,自治区专门派技术员到番茅指导水稻种植。第一次的水稻大丰收对黎族地区的生产方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父亲自1952年至1966年担任自治州州委书记前后10多年的时间,奔波于自治州的农业生产与水利建设;跋涉于黎村苗寨之间;组织建设了一批基础工业;医疗、教育等行业也从无到有。第一批随父亲到通什镇拓荒的自治州基层干部的生活终于可以步入安居状态。医院、学校、电影院也相继用水泥和砖瓦盖建起来。许多在今天的人看似平常的生活物资,在当年物资匮乏的年代却是那样的珍贵。而父亲作为一个州委书记,他全力以赴所做的工作就是解决百姓的衣食住行。他所操心的事在今天许多人的眼中似乎都不是大事:如县与县之间的道路修通了、黎村苗寨用上电灯了、某个县的水利通渠了、台风过后农场橡胶林的损失、农场工人的生活是否改善等等,甚至农贸市场的蔬菜供应是否正常父亲都要关注。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父亲总是那样的忙碌,他长期的忙碌使得我们一家人聚少离多。父亲对我们这些孩子是甩手派,我们兄弟姐妹从小就被送到不同的寄宿学校。我被送到的寄宿学校早期也是茅草遮顶红泥为墙的教室和宿舍,流淌的溪流则是我们天然的浴场。数年后我们的学校才建起瓦房。这些童年的记忆永远埋藏在我的内心深处,每每想起这些,总能感受父亲当年筹建自治州时工作的艰辛和面临的种种困难。(撰文:赵庆雅)
浏览:110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