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县干部随军南下纪实:十、后记

闽敏 发表于2016-06-30 20:13:40
五十年来,高青县随军南下干部,在上海接管、进军福建、建设福建等工作中,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与福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心耿耿,不为名、不为利、不怕困难,顽强地工作,为福建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有的在剿匪斗争中壮烈牺牲,有的不适应南方生活,工作繁忙,积劳成疾。1949年3月从山东高青南下的干部160多人中,现在能记起名字的有120多人,已有20多位同志先后离世。现仍在福建的有55人,在外省和原籍的55人。现在我们所知其下落的共有68人,均已离休,他们都年纪大了,但有不少仍在发挥余热,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光阴似箭,岁月无情。我们的第二故乡福建尤其宁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全县广大的外地干部与本地干部团结奋斗,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下,已经起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改变了昔日落后的面貌。如今交通方便,工农业生产大发展,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正在走上小康,到处是繁荣昌盛的景象,我们在这里战斗过的同志,也感到十分欣慰。当年我们这批年轻小伙子已为福建建设奉献出青春年华,现已年逾花甲白发苍苍,大部分同志定居在战斗了大半辈子的第二 个故乡,与福建人民共同分享晚年幸福生活。
由于党的光荣任务的需要,使高青南下干部进军福建,接管新区,建设福建,发展福建。这一党的历史,使地处祖国南北、相距数千里的山东、福建架起了友谊之桥。愿我们福建、山东,在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把故乡建设得更加繁荣、美好。(刘殿森初稿,高青县委党史委修改。
《高青县干部随军南下纪实》(南下纪实)是根据南下老干部刘殿森的日记,陈吉发、杨守田的回忆录以及郝曼华、郑保经、高秀清等16位同志的来信,结合岳光杰、李建华、贾元兹、李荣亮、董主轩、王成武等人多次座谈补充的材料形成基础资料,后在岳光杰、李荣亮、王成武等同志的组织领导下和郝曼华同志的关心协助下,由刘殿森主笔写成初稿,杨守田执笔补充、修改、抄 正,再经福建省宁化县委党史办召集郝曼华、杨守田、蔡廷芳等同志讨论形成征求意见稿。1991年4月又经山东省高青县、福建省宁化县联合在宁化召开的“山东省高青县1949年随军南下干部座谈会”与会老同志岳光杰、李建华、贾元兹、刘殿森、陈吉发、杨守田、郝曼华、郑保经、高秀清、李荣亮、王成武、蔡廷芳、赵成坤、邵长海、蔡毓霈、王瑞海、王国恩、郑保安、付启桐、杨淑元、翟景文、李克忠、蔡玉温、毛淑芳、程守春、周镜明、吴瑞全、邵明亮、孙凤伦、阮希彬、张良文、贾峰道、李照忠、陈庆伦、王云三、张云昌、巩怀达、张建国、蔡振平、李广起、姜瑞田、阮振兴、段恒信、周福海、张永平、杨延祺、李明、张凤英、张振兴、杨逢春、陈瑞林51人集体讨论、修正、充实,最后由山东省高青县委党史委修改、整理、编辑成册。
本《纪实》所记之史,虽经几次修改补充,终因年代较久,加之南下时高青县由高苑、青城两县合并不久,南下人员之间多不熟悉,南下后调动频繁,有部分同志至今未取得联系,所以资料的形成不尽完整且多偏重于个人活动的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纪实》作为高青县南下干部中队整体活动资料,还不够全面、详实,再因水平所限,资料中仍不免有遗漏与错误,敬请其他南下老同志和读者给予指正。(刘殿森初稿,高青县委党史委修改。)
谁在收藏
浏览:111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邯郸永生
    邯郸永生
  • 漂流者
    漂流者
  • 寻管敦五烈士
    寻管敦五烈士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