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函三烈士传略

Chief 发表于2016-07-19 12:48:06
马函三(1902—1943),名立元,在周村文昌阁高等学堂读书时,与马耀南是同学,也是同宗叔侄。他们的祖上都是山东长白山下沟西村人。早年因为不识字打官司输了,马耀南祖父迁至周村北旺庄,马函三祖父则迁至由家河滩村。
马函三的父亲马方孝,深感没有文化之苦,尽管务农为业,也千方百计让儿子读书,并且送到全县最好的高等学堂(文昌阁高小)求学。当时校长是张卓斋,思想开放,支持学生的进步活动。受他的影响,马耀南、马函三都树立了教育救国的思想。
高小毕业后,马耀南去济南继续求学。马函三因家贫回乡务农。他看到山区人民普遍穷困,很少有人能够上学,大多数都是文盲,他决心改变这种现象。后来,家中稍有积蓄,他便在父亲的支持下,用自己家的房子当教室,在村中开办了第一所初级小学,因为很有成效,受到村里及临近村庄老百姓的欢迎。他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将小学委托家人,又去西董村开办了一所高级小学校。他自费办教育的行动在当地传为美谈,被推选为长山县八区区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教育救国的理想破灭。于是,他凭借自己在地方上的威望,以各村青壮年为主,联合农民自发组织了大刀会,成立了抗日联庄会,准备随时进行自卫,打击前来进犯的日本侵略者。
这时,马耀南也早已回到长山中学任校长,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准备起义抗日。在本乡长山中学学生介绍下,马函三接触到革命理论,思想上倾向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组织。1937年8月,他主动来到长山中学,向马耀南请教革命道理,更多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坚定了接受共产党领导救亡图存的决心。
1937年12月,马耀南组织长山中学师生在共产党人帮助下举行起义,但力量单薄,不久即率队伍到周村城西长白山中,与马函三的抗日队伍汇合,成为山东一支抗日救国的主要力量,正式成立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五军。马函三被任命为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三支队长。从此,他们以山东长白山为根据地,转战鲁中地区,依靠人民群众,不断消灭来犯的日本侵略军。马函三身先士卒,指挥作战英勇机智,很得战士拥护。在激烈的战斗生活中,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马函三在当地威望很高,又善于宣传发动群众,使抗日队伍发展很快。他领导的队伍地形熟,作战勇敢,成为抗日革命力量的中坚。他们主动出击,先后参加了对日“面山子战斗”“刘家井子战斗”,歼灭了大批敌寇,鼓舞了山东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
为了更加广泛地发展抗日统一战线,贯彻党的各项政策,以及解决部队后勤供应问题,1939年10月长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负责领导邹平、长山、周村、张店、桓台等地区抗日和减租减息工作。1940年3月,马函三根据党的需要,从部队转到地方,任抗日民主政府长山县长。他在新的岗位上,全面贯彻党的方针,团结依靠群众,打击分化敌人,不断扩大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他首先建立了稳固的基层抗日政权,将抗日救国的主张宣传到家家户户。在动员青壮年参军中,他做得最为出色。由于他的威信高、号召力强,群众纷纷响应,大家以参军为光荣,其中东峪、西庵等村80%的户都有人参军或参加工作。
他注意发挥职工工会、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民兵、自卫团、儿童团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实行减租减息,发展生产自救,推行合理负担,积极交纳爱国公粮,给军、工、烈属耕田解决困难等。并提出“一手拿枪,一手拿镢,打仗不忘生产”的口号,把改善人民生活和抗日武装斗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妇救会做军鞋、缝军衣、护理伤病员,有力地支援了前线。马函三夫人由维英和弟媳等家属,带头没白没黑地干。还要说服老人,将自家的粮食全部交给部队。有时,敌人进山扫荡,家中的房子被烧掉,一家人没有地方住,也顾不上修理,家里人只好长住山洞。
马函三县长组织民兵、自卫团监视敌人,破坏敌人交通线,组织儿童团站岗放哨,积极支援前线,发挥了很大作用。他还特别重视争取、分化、瓦解、削弱敌伪和国民党顽军力量,壮大补充自己队伍。对一些社会名流和地方武装,也做了大量细致耐心地争取教育工作,使他们参加抗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如章丘的孙永赞、翟毓蔚等,都曾一度配合抗日。
抗日民主政权在马县长领导下,为支援前线在长白山东峪创立了兵工厂。修造枪支,制造手榴弹、炸弹、地雷,给部队解决了武器补充问题。大马峪村还设有抗日医院,负责伤病员的治疗、休养,还解决了当地群众看病问题。马县长是办教育出身,对于根据地群众学习文化十分重视,在各村办起小学,还开办成人识字班。在普及文化知识同时,也大力宣传爱国主义,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
1941年后,日寇加紧了对长白山抗日根据地的进攻,在无影山建立了屯兵据点,一次又一次对山区进行扫荡。他们用蚕食、分割、封锁的方式,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疯狂地发动围剿。1942年7月,西峪村躲在山洞里的群众,一次被用毒气毒死40多人。
马函三县长面对凶恶的敌人,组织群众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民兵、自卫团、儿童团进行严密组织训练,建立了广泛的通讯联络网。利用情报站、瞭望哨、信号站迅速传送情报。并帮助群众深挖地洞,粮食财产坚壁清野。敌人一出动,报警的梆子就响起来,军民迅速撤离。敌人所到之处是一座座空村,要碰上地雷阵还要损兵折将。有小股敌人进山,游击队就迅速出动把它消灭。长白山根据地坚如磐石,在全国抗日根据地中也小有名气,人称“小延安”。  
马函三县长的弟弟马立亭(字顺斋),也是抗日英雄。他没有上过学,但聪明好学,自幼随父学武术,器械样样精通,又膂力过人,百十斤石砣一只手就能舞动翻飞。当时各村纷纷自行组织大刀会,保地方安全。大家佩服顺斋武艺,又乐于助人爱打抱不平,被推为本村大刀会首。见马函三组织队伍抗日,马顺斋的大刀会联络各村会众参加,成为抗日队伍的重要力量。长白山抗日队伍与马耀南的军队会合后,马顺斋曾任钢八连连长。他们在战斗中冲锋在前,无所畏惧,让敌伪闻风丧胆。后他升任独立营长,屡立战功。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马函三县长领导的长白山根据地经受了各种考验。特别是主力部队由杨国夫司令员率领去平原地区后,条件更加恶劣,但马县长以过人的才智巩固了根据地,使它成为清河、胶东两个战区与山东省抗日领导机关所在地——鲁中南区联系的枢纽。在转送抗日干部、运输各种物资等方面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1943年11月,日本侵略者集中优势兵力,再次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马函三县长在转移中,遭遇敌人包围,面对强大敌人,沉着冷静指挥县大队与敌人周旋,掩护群众安全转移。后来在东峪战斗中,他不幸中弹牺牲。
1945年,长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将“八区”改为“函三区”,以示纪念。
(作者:郭济生)
浏览:214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金波
    金波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