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1岁参加八路军,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是自己所在部队年龄最小的战士,参加过高青县青城、青阳庄等战斗。”2015年5月3日,我们在148医院见到了87岁的抗战老兵李彦达。我们采访时,老人因身体原因已经住院几个月,但一讲起自己当年的抗战故事却神采奕奕。
11岁被八路军解救后担任通讯员
“11岁那年,村里有个汉奸四处搜刮老百姓的粮食,当时他向我们家要50个馒头,但是我们自己都吃不饱,怎么会有这么多馒头呢?”李彦达说,因为家里拿不出50个馒头,汉奸再次来敲门时,家人听到敲门声便都躲藏起来了。因李彦达当时才11岁,家人认为他们肯定不会抓孩子,就没把他藏起来,结果前去的汉奸看到家里没人就气急败坏地一把抓起李彦达带了出去,李彦达自此和家人失去了联系。
“我被抓走后被关在一间黑屋子里,一关就是3天,幸亏马耀南的部队路过,这才把我救了出来。”李彦达说,被解救后,部队上的人问他是回家还是当八路,他坚定地说:“俺不回家,俺要当八路。”就这样,1940年9月,11岁的李彦达正式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因为年龄太小,部队让他担任了通讯员。
“参军7年后我才再次回家,我的母亲却因为多年找不到我把眼睛哭坏了,再也看不清我的模样了。”李彦达神情忧伤地说。
被包围靠吃树皮、草根充饥
李彦达告诉我们,当时自己所在的部队基本都是晚上出来打游击,打一仗换一个地方,很少有在一个地方住上两夜的时候。1940年,就在参军当年的冬天,李彦达跟随部队行军至白云山一带,结果被一伙日军发现,“当时发现日军后,我们只能往山上躲,没想到日军直接将白云山包围了起来。”
李彦达说,当时部队只带了两天的干粮,却整整在山上待了7天8夜。随身带的干粮吃完后,他们就在山上吃树皮、草根充饥,没水就捧着冰块啃。“日军往山上攻打,我军就往下扔石头、手榴弹,幸亏日军在最后时刻变得松懈了,我们这才成功从山南突围了。”回想起战争年代多次死里逃生的场景,李彦达仍记忆犹新。
自1940年参军至1949年,打仗对李彦达来说几乎像吃饭一样频繁,常常每天要打3次,幸运的是9年里他只有4次负伤,并且几乎都是轻伤,只在一次送信过程中炸药爆炸造成耳膜破损影响至今。“当时我担任部队的通讯员,送信途中经过一个日军的碉堡时,因为不知道我军已经在里面埋上了炸药,左耳耳膜在爆炸中受损,从此左耳丧失了听力。”
困难年代走来他说“我们不能忘本”
据李彦达回忆,自己入伍时恰巧是八路军最困难的一年。“‘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这首歌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那时候部队没有武器,要打死鬼子后才能抢到武器,当时部队给我发了两个土制手榴弹,出去送情报时我就将手榴弹别在腰里,别提多高兴了。”李彦达说,那个年代手枪因为长期缺油,一拉枪栓枪就冒烟,所以他们在行军中还负责逮刺猬,逮到后将刺猬的内脏放在锅里炼成油,用这种油擦枪、点灯。
“那时我们的生活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根本没有统一的服装和鞋袜,都是穿和老百姓一样的衣服。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我们在行军途中都是喝河沟或者湾坑里的凉水,就算是住在房东家里也不能烧开水喝,因为如果用柴火烧水就会增加老百姓的负担,老百姓就不拥护我们了。”李彦达说,整个行军过程部队都坚持自力更生,但是吃饭却只能求助老乡。那时候部队到村里老乡家找吃的,必须要对暗号“我们是穷人的队伍”,老乡才会开门,或者让村长带领着战士挨家挨户敛饭,而敛来的粮食根本攥不到一块,他们就用锅蒸一下用手捧着吃。
李彦达的女儿告诉我们,现在和父亲一起吃饭时,掉在桌子上的米粒和菜父亲都会捡起来吃了,喝粥时有粘在碗上的米糊,父亲也会倒上开水冲一下再喝掉。李彦达常常感慨地说:“当年多亏了老百姓的帮助,我们才能度过那段最困难的时期,我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八路,绝对不能忘本。”
与老伴携手60年如今幸福美满
如今,那个11岁的小通讯兵已是87岁的老人。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李彦达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采访中,李彦达老人多次告诉我们:“我把自己的抗战故事讲出来,是想教育后一代的人,无数先烈的牺牲才换来了我们的今天,我们要倍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感谢我们日益强大的祖国。”在李彦达老人看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高了,但更应该团结起来,作为中国人,我们更需要一颗爱国心,我们这一代已经老了,孩子们是新时代的希望,还要从他们抓起。”
我们采访时,李彦达和老伴侯素洁刚过了结婚60周年的纪念日,窗前还摆着孩子送来的鲜花。“当年他和我姐姐在一个部队当兵,经姐姐的介绍我认识了他,那个年代我们都拥护军人,我也是,所以他才给了我五块钱彩礼我就嫁给他了。”侯素洁向我们讲述了当年结婚时的场景,话语中无不洋溢着幸福。她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战争时的经历已经深深印刻在李彦达的心中,现在李彦达每天除了新闻只看军事频道,孩子们也因此深受影响。
(作者:张 丽)